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林毅夫:分配不均寻租腐败 双轨制残留须去除

“未来20年,中国还有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消费拉动的增长不可持续”……面对这些观点引发的争议,林毅夫说,“我不是一个乐观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学家。”
昨天,央视把《对话》节目的录制现场,搬到了2013国际投资论坛会场上。林毅夫以“上经济学课”的方式回应争议。
近来,林毅夫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未来20年,中国还有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这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许多人认为“应当容忍7%甚至更低增速”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在论坛现场,同样有听众提出了质疑。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回应道,“我说的是‘增长的潜力有8%’,没有说‘一定能实现8%的增长’。”他表示,要想把增长潜力挖掘出来,使经济的实际增速接近8%,需要继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同时政府还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因为落后太多,才能快速发展
林毅夫说,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3年里,平均每年增长9.8%,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以最高的经济增速持续最长时间的一个奇迹,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巨大。
“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是6100美元,这个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于日本在1950年代初期、新加坡在1960年代中期、韩国在1970年代中期与美国的差距。”林毅夫说,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处于前沿,它的创新、升级只能依靠自己的发明,成本高、风险大;而发展中国家却可以走跟踪发展、引进吸收的道路,这就是技术差距带来的后发优势。
林毅夫认为,上述亚洲经济体曾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实现了20年,平均每年8%-9%的实际增长,依此类推,未来20年,中国同样也有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
 
取消保护与补贴 促企业公平竞争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发现了一个有些“残酷”的现实:“二战后成功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它们推行的政策,按照当时发展经济学主流理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表示,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反思。
“上一轮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双轨制效率最低,但事实证明,双轨制给中国带来了成功,绩效最好。”林毅夫说,这是因为双轨制保护了当时中国落后的产业,维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
但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轨制亦带来收入分配不均、寻租腐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釜底抽薪,把双轨制改革遗留下来的扭曲消除掉”。
  “现在不仅应该改,而且可以改。”林毅夫说,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许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都已符合比较优势,例如汽车、大型装备业等。因此,除少数如军工、国防等资本极端密集的产业还需要保护补贴外,其他的保护补贴应当与时俱进地解除掉,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受法律保障。
 
拉动经济要靠投资 产业转移要到非洲
有人说,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节节下滑,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林毅夫认为,下滑主要是国际周期的外因造成的。新加坡在2010年的增长速度是14.8%,2011年是5.11%,2012年是1.3%,它的人均收入比美国高20%,照理说,体制机制问题是很少的,但增速同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们大。
一个国家要长期经济增长,唯一可以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如果改为消费拉动的增长,开始时也许可以带来几年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增长;收入要增长,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就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创新升级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消费拉动是无源之水。
许多企业提到产业转移,就想到越南、柬埔寨。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劳动力1.5亿,转移过去,容纳不下,工资马上就上来。未来能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地方是非洲。非洲国家有10亿人口,劳动力的年龄非常轻,有点像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情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