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索罗斯:默克尔得不偿失的胜利

  对德国来说,欧债危机的闹剧似乎已经结束。至少在德国最近的大选中,欧债危机鲜见被提起。总理默克尔为保全欧元尽了她应尽的职责,最大降低了德国所需付出的代价。这一壮举使得她同时赢得了赞成欧洲一体化的人和相信她将保护德国利益的人的支持。不出意外地,默克尔赢得了此次大选。

  但是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欧盟的现状即不稳定也不可让人接受。主流经济学家将此称为劣势均衡,我将此称为噩梦。一个造成了无数痛苦却可以通过消除误解和达成让步来避免的噩梦。问题在于债务国感到痛苦,而债权国却依然在加诸误解和拒绝让步。

  例如欧元债券,默克尔无论如何都不愿让步。但是显然可以通过欧元债券将欧盟各国家的政府债券破产的风险相连,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

  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会违约,因为它们可以一直印刷钞票。但是,由于已经将印钞的权利交给了独立的中央银行,欧元各国已如同发展中国家一样借入外汇。在此次危机之前,政府和市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此证明市场和政府在避免危机上并不可靠。

  最初开始使用欧元时,决策机构曾宣布了每个欧盟成员国的债券都将是无风险的。商业银行可以保留这些债券而无需增加资本储备,而欧洲央行也会在贴现窗口以相应的条款接收这些债券。这一政策成为不良诱因,使得商业银行选择购买较弱国家的债券来赚取利息差额。尽管这利润最终随着利息差额慢慢趋近为零而发展到只有几个基点。

  但是利率的趋近导致了经济的差距。欧元区中较弱国享受了房地产,消费和投资的大幅增长,但是德国却被欧元区合体带来的财政负担所压垮,开始了厉行紧缩和结构性改革。经济轨道的偏移最终导致了欧债危机,而这一根本原因在当时并没被人们理解,现在也没被人们所正确对待。

  将除了希腊以外所有国家的债券都转换为欧元债券将会是在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这并不需要任何款项的转移,因为每个国家依然对它自己的债务负责,而且这也将会使市场对负债国加注更多的约束,因为每个国家只有在一批债务到期以后才可以再发行新的欧元债券。任何额外的借贷都将以各国自己的名义进行,并且市场也会对过多的借债附加惩罚性利率。

  而且欧元债券将会大幅减少债务缠身国家的借债利率并最终在欧盟中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德国的信用等级不会因此而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欧元债券将比其他大国的债券更有优势。

  欧元债券无法消除各国竞争力上的差别,欧元区国家依然需要结构性的改革从而提高竞争力。但欧元债券可以缓解欧元的主要设计缺陷。所有其它的解决方法都将不如使用欧元债券,因为它们要么需要转移支付,要么会导致长期的不公平的竞争,或者两者都有。而由于默克尔的拒绝,欧元债券甚至无法被考虑到。

  希腊也受害于债权国的误解和坚持。每个人都清楚希腊并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 希腊的债务主要由官方持有,包括欧洲央行,欧元区成员国,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之后,希腊终于接近拥有初级预算盈余。只要官方以放弃对希腊追索还款要求希腊满足“三驾马车”(欧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施加的要求,私人资本变会重回希腊,经济也将迅速恢复。

  我可以以自身的经历证明,一旦债务危机解除,投资者将会蜂拥进希腊市场。但是官方却无法核销希腊的负债,因为这样会违反数条禁忌,尤其是对欧央行来说。

  德国想必记得历史上它曾三次受益于债务核销。1924年道威斯计划舒缓了德国一战赔款的压力,1929年杨格计划降低了德国的赔款并延长了赔款期限,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更是对德国极大地债务减压。

  法国在一战后的大额索款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历史背景,希腊的新法西斯主义金色黎明党也在相同背景下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欧债危机是噩梦。而这个噩梦只有德国人能结束它,作为欧元圈中信用评级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德国拥有决定权。

  由于历史原因, 德国并不希望被与霸权主义联想起来,而欧元区的现状也并非德国所致。但是,德国并无法避免要承担一个区域霸权者的责任和义务。德国需要学习成为一个良性的主导者,这样的角色会使得德国赢得那些已经附属于它的欧元区国家的长久的感激,正如马歇尔计划帮助美国获得了欧洲的长久感激。如果不把握这个机会,我相信欧盟区最终也会四分五裂致解体。

  当然,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噩梦并从中存活下来。但是欧盟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不完全的主权国家的联盟。这样的联盟不会在十年以上的经济停滞中存活。这并不是德国所希望的,而且这将使得欧洲的经济社会情况比成立欧盟之前还差。

  对政治领袖来说,立场的大掉头并不容易,但是选举确实可以提供一个政策转变的机会。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成立联合政府(即使默克尔赢得了选举她也需要通过联合政府来执掌政务),并且任命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来讨论所有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坚持毫不让步。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评论汇编》,实习记者 吴凡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