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白重恩:营商环境如此差经济为何好

过去三十几年,中国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制度和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世界银行[微博]每年会发布一个叫营商环境的报告,对全球所有国家做一个商业环境评估报告。其中包括企业运营中面临多少困难,比如工商登记要多长时间,获得资金遇到什么难题,获得土地遇到的难题,然后企业运行过程中,也有监管、税收等问题。

  而在这份相对专业性的报告中,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的排名仅仅是98位,比那些非洲国家略高,从世界银行的指标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并不好。

  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企业家抱怨,想要建立一家企业,遇到种种困难。譬如企业成立之初要获得土地,首先要得到政府规划用地,拿地之后拆迁也很难,要想企业在没有政府帮忙的情况下,能够把企业运行好,是有相当难度的。

  谈到企业获得政府规划用地,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一个是土地的垄断供给,就是只有政府才能经营土地,农转非等等,都需要政府来做。另外一个,也跟法律有关系,假如说没有垄断的问题,一个企业一块地,要想拆迁,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拆迁是非常难的,要跟住户一家一家谈判,如果最后谈不成怎么解决,法律在这方面是没有有效的协议形成。

  但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排名前列,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为什么差的营商环境下经济会变好?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不能理解中国式增长,他们不断唱衰中国,不能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竟然快速增长。其实,唱衰中国经济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经济增长是很难解释通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经济在差的环境下增长?首先,中国存在各种各样的特惠制度。这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一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对所有企业普惠。但是,在中国很多情况都是特惠的,这不是制度决定的,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互相形成的特惠安排,使得恶劣的环境下企业仍然可以盈利发展。

  其次,政府为什么要激励来做。就招商引资来看,各个地方政府很积极地去招商引资,企业同地方政府或某一个部门去谈,很多地方政府有招商办,有的名字不一定叫招商办,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的地方叫有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企业同政府谈了后,就要签一个投资协议,这个投资协议里面就会写上各种各样的特惠措施,怎么帮助企业获得土地等内容。

  除了企业说明投资的规模以及创造税收等内容,政府的责任就是白纸黑字的责任,给企业到多大地,以什么价格拿地,给予多长时间税收优惠等等协议。甚至在获得资金方面,有的地方政府会给企业贴息。地方政府为了GDP和政绩,就形成了投资冲动的“大跃进”局面。

  我曾经想找地方政府看看投资协议,他们说这都是保密的,一家企业一个投资协议,互相之间不可比。在中国招商引资并不是普惠制度,地方公布一些优惠政策,不是所有企业来都一样,而是一个一个特殊对待。

  最近去一个地方调研,每一个副市长分着管25个到30个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有很多项目。这些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把各种各样的程序做完,没有政府的协调帮忙是很难的,每个项目分给一个副市长,每个副市长可以分到20到30个项目,然后一直盯着,遇到问题的时候,副市长协调不了的,每个月市里召开重大项目进程的会议,主要领导都会参加。每一个副市长、副秘书长都汇报,有什么问题没法解决,然后领导当场拍板。

  我认识一个副市长,他来北京的时候,每次都说,有时间到我们那儿调研我一定陪你,但是我去了他没有时间陪,中午两个饭局以后,中间剩下一点时间给我握握手,喝一口酒,说后面还有一个饭局。这在中国并不奇怪,几乎每个地方的领导都特别忙。

  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当然是GDP考核。除了考核以外,还有其他方面或者资源等,要做事就得有资源。所以地方招商引资时,领导最关心企业能给地方带来什么。核心是要有税收,要是企业能解决很多就业,但是没有税收,地方领导肯定是不干的。所以,激励因素一方面是GDP的考核,一方面是税收。当然,某种情况下个人也得到一些好处,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所以,地方政府的发展动力,不是来自老百姓施加的压力,而是上级对它的考核。

  按照科斯的说法,各方有难题就一起协商,协商的时候一起解决问题,然后再分配。地方政府和企业就是这么干,企业要来先跟你谈,别的地方也谈。同别的地方政府竞争,然后谈判,然后双方达成接受的结果,似乎就效果就最好,成了一个最佳的制度安排。

  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很多人说这种制度很好,没有问题,但是我认为有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

  第一,所有人正规的做事就违背制度。必须靠政府帮,要搞定这个地,要搞定这个补贴,要搞定这个税收等,都是地方政府的领导说了算,而且不公开透明。地方政府的权力非常大,大也不一定是坏事,但地方政府权力大的帮助企业,腐败等等的问题就很难避免。

  第二,当地方政府帮企业解决事情,尤其是解决土地问题,不是通过法律的程序去解决,而是靠地方政府通过行政的压力来帮助,就造成了很多土地纠纷。在现行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解决土地问题不是靠制度来解决的,而是靠地方政府帮助,自然就不可避免造成这种纠纷。


  第三,地方政府权力过大时,要做一些政绩,就是能够立竿见影的事,就会看到地方政府所主导的一些数字非常华丽。现在中国一半的固定资本来自于非居民的建筑结构,非居民的建筑结构除了企业要做的,很多是地方政府做的,建了很多很多路,有的是好,有的不一定好。以前修的路有很高的经济回报,现在回报越来越越低了。成本增加了,都是融资平台来做,它是不计经济回报的。

  以前说是企业要参与或者企业得到一定的回报,但是过去的制度也有很多问题,但现在基本上是领导定的。总的来说就是找借口,因为现行制度给了地方政府太多权力,否则企业玩不转。

  现在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起不了这个作用。比如说土地,现在没有这样一个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改变增长模式,中国的模式就是什么事可以靠政府,因为很多关键的资源市场结构没有办法配置,得靠政府。但是给它权力,它却不知道怎么用。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雷德曼讲席教授、副院长、经济系主任,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