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明克胜:中美教育泡沫——中国篇

明克胜纽约Fordham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与社会

  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

  1997年,有40万学生获得四年制本科学历,而现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达到了每年300万的规模。但应届本科生就业率却急剧下降。北京上海的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毕业生,几个人合租挤在廉价的居民楼,做着像街边摆摊这种基本能支持日常开销的营生,而且很多人依旧需要父母提供经济资助。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府投资主导的高等教育泡沫的膨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短期内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为长期经济发展做充分准备,政府启动了大规模高校扩招计划。政府拨款的慷慨资助也使中国大学的规模显著增加。新建的大学校园像雨后春笋般在大都市的郊外涌现出来,中专升格大专,大专升格本科。校内的教师,学生也随之激增。从1998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人数翻了一番,达到了200万人。

  但是高校迅速的扩招也导致了几乎是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大学文凭含金量的贬值。90年代初期,获得本科学位还被视为“天之骄子”,并足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在作为一种廉价商品,本科学位已无法成为工作的通行证了。

  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日益下滑。依仗着政府拨款,高校的扩张野心澎湃,使高等教育变成攀比学术文章发表数量和招纳精英教授的竞技场,鸡肋科研项目和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教书育人已然逐渐蜕变为高校的副业。中国的许多用人单位也纷纷抱怨说,大学正生产一批批眼高手低的无用之才。

  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官方采取了一个权宜之计,即对研究生项目进行扩招,从而吸收一大批本科毕业后的待业学生。然而这样的政策也只是“饮鸠止渴,”自欺欺人地掩盖住了大量青年失业的事实,其后果便是教育质量出现恶性循环,以至于像“法学硕士应聘餐厅服务员”的故事被媒体频频曝光。

  这种落差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渡重洋去求学,很多人甚至放弃高考而直接赴国外就读。众多美国院校也乐意接受这些中国留学生,毕竟他们交的全额学费可以填补上近几年来巨大的财政窟窿。然而后果却喜忧参半。有些美国学校确实用这些钱来锐意创新,开办了很多有益学生的新项目;而另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却令人堪忧,并逐渐退化为留学生的文凭工厂。

  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深层次的改变,而不是盲目地用财力堆砌越来越多的文凭工厂,生产一批又一批的缺乏真才实学高学历毕业生。

  据此,相对于中国,这就意味着重新考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既定的优先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的政策方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21-25岁的青壮劳动力中,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大学生的失业率低四倍,这恰恰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或者不情愿去填补对专业技术工种的大量“缺口”所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应该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多维度发展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这或许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一直在分层次发展不同的教育模式,但这个方向却在近15年来高等教育大扩张的洪流中被逐渐摒弃。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计划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其初衷也不能说不好。但这样的政策却把中国高等教育在各种基本条件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推向过渡膨胀的深渊。除非政府推行有意义的改革措施,现行的盲目扩招计划只会错误引导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方向,造成错误的人才资源配置,并终将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埋下隐患。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