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辨识通缩

    上周专栏回顾,2006年-2007年通胀渐起前夕,学界流行观点反倒担忧通缩。从当时情况看,通缩论流行或许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2005年少数宏观指标增速回调,人们担心持续走低会步入通缩;另外,零售物价RPI增速从2005年二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低于1%,2005年9月零增长,以零售物价作通缩判定指标,自然担忧甚至认为技术上已进入通缩。
  2005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率不到20%,不过下半年便较快回升。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信贷增速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一季度处于10%左右的较低水平,尽管当时广义货币仍维持15%上下的不低增速。信贷增速乏力可能对宏观分析带来看空效应。其时2004宏调冲击过去不久,人们对新一轮景气的强韧度仍在观察中,短期预测发生偏差并不奇怪。
  基于零售物价判断则涉及通缩识别方法。用零售物价指数作识别指标,好处是清晰简便。不过,从通缩的概念内涵要求看,仅用个别对象范围有限的统计指标识别通缩可能存在问题。
  通货紧缩本来的含义指货币收缩。依据对“deflation (通缩)”的词源学解释:“deflate”表示“release of air (空气漏减)”,加上后缀“ion”构词,特指货币方面现象。然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30年代前后脱离金本位,货币扩张成常态现象,哪里还有货币量减少?因而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一般从物价角度定义通缩概念。
  例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把通缩定义为“一般价格下降”现象,其他流行教科书有关定义也大同小异。当然,研究文献定义通缩不乏将物价下降与货币量增速下降以及经济衰退联系起来。如研究世纪之交国内的通缩现象,易纲教授把通缩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并“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简称“两个特征,一个伴随”。
  通缩是宏观现象,物价识别指标自然不应是粮棉或彩电之类的个别物品价格,甚至也不应是表示特定部门或统计对象外延有限的价格指数,而应是覆盖面足够广的物价指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对中国这样高增长伴随结构快速嬗变的经济体,国民经济不同部门与不同的“板块”之间的相对价格,会因应需求面与供给面条件的变动而发生不断动态调整,实现这类调整的特定物价指数变动不宜被解读为通货紧缩。
  例如,目前中国经济调整过程中,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PPI从去年3月起经历负增长。今年上半年PPI负增长2.2%,其中生产资料PPI下降3%,采掘和原料PPI降幅最大,分别下降6.9%和3.7%。不过生活资料PPI仍录得0.4%的正增长,衣着PPI还上涨1.3%。采掘和原料等PPI下降确会带来困难,不过相当程度上是对早先宏观景气时期原料能源部门快速扩张与价格上升的回调,客观上也有其合理性。
  由于讨论通货膨胀时通常采用消费物价CPI等,因而用RPI或CPI识别通货紧缩似乎顺理成章。不过稍加思索可知,通胀选用消费物价指数背后的逻辑,恰恰质疑用这类指数识别通缩的适当性。
  用CPI和RPI这类以典型家户一篮子支出构成或消费者购买对象构造的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胀,是因为它们便于直接显示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假设下一般物价上涨对家户部门的负面影响,其隐含逻辑是特别关注和保护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与经济福利。然而,在给定名义收入前提下发生通缩则提升了给定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因而用消费物价识别通缩的目标取向、政策含义与通胀场合正好相反。这样分析并非主张应人为制造通缩来提高居民实际收入,而是说即便接受消费类物价指数作为识别通胀指标,也不能将这一方法简单延伸到通缩识别场合。
  衡量通缩比较适当的指标还是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涵盖国内生产总值的所有对象,是针对当期产出或在流量意义上外延最宽的隐含价格指数,可避免其他口径范围较为有限的价格指数的内在局限。
  如采用平减指数识别,2005年和2006年该指数值分别是3.9%和3.8%,显然没有通货紧缩,自然不会发生2006年初的判断偏差。
  即便某个适当的价格指数显示一般物价下降,由此认定的通缩是否注定不好,是否一定应实施宏调政策应对与消除,仍需分析导致通缩的具体原因,区分对待。区分好坏两类通缩,对科学认识生产率快速追赶阶段的开放宏观经济表现,在学理常识和现实政策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且待下周探讨。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