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陈平:探寻繁荣真意

    林毅夫是首位把中国经验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国经济学家。他在2008~2012年间出任世界银行[微博]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不但卓有成效地和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合作,而且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及经济学家开展了对话。林毅夫把他在中国改革过程中观察总结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更大的国际视野下进一步发展为《新结构经济学》,不但突破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局限,也为理解发达国家面临的结构调整困境提供了启示。他的工作值得国内外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以理解当代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

  林毅夫的博士学位来自于美国以倡导市场经济著称的芝加哥大学。林毅夫的人生经历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中。他用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强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而非恶性对抗,他的主张成为东西方经济学界交流的桥梁。

  林毅夫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机遇,循序渐进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本、技术、基础设施的瓶颈,一步步实现产业升级。他的研究既有理论和历史的依据,又有各国务实的案例。这和象牙塔经济学的纸上谈兵,有极大的不同。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曾经说过:经济学的麦加是生物学而非力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是静态的力学均衡模型。然而,林毅夫引入的企业自生能力和发展战略的概念,却闪耀生物学演化思想的光芒,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只是解释现状、无力指导变革的局限。

  现代经济学的一大特征是理论模型的数学化,其代价是经济思想的破碎化和工匠化。林毅夫工作的引人之处,是直面当代社会的难题,抓住基本的经济观念,而非玩赏优美的数学模型。林毅夫在世行工作期间出版的几本书,几乎每本书的标题都有闪光的思想:

  《新结构经济学》一语道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只重视状态、不重视结构的通病。

  《繁荣的求索》跳出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迷途,因为用金钱衡量的“富裕”往往把国家和人民引入拜金主义和金融泡沫的歧途,共同发展才是“繁荣”的真意。

  《从西潮到东风》突破了启蒙运动西方中心论的阴影,从东亚和中国的视角来重新观察世界格局的巨变。

  《本体和常无》则是东西方思维范式的对话。除了西方读者熟知的“阴阳”观念,林毅夫又把老子“道德经”尊重现实的研究心态 ——“常无”的观念 ——介绍给西方知识界,和西方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结恰成对比。这使得诺奖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这样的大家,也对“常无”的认知境界大感兴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的智慧也将走向世界。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工作,总是开始于问题的提出,从而打开而非终结对未来的探索。假如要批评林毅夫工作的不足,我提出两点疑难向林毅夫求教。

  第一,林毅夫似乎对发达国家的善意估计过高,对利益集团的阻力估计过低。这次金融危机表明,发达国家结构调整的困难,可能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当然,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其发言的地位自然和其他国际组织不同。

     第二,对小国而言,比较优势可能是现实的发展战略;但是对大国而言,赶超战略如果能利用大国的规模优势,未必没有后来居上的可能。这是中国比德国、苏联、日本和韩国,可能走得更远的重要原因。“东风”要超越“西潮”,可能和中国改革的双轨制一样,中国的发展也要两条腿走路:一边用比较优势战略积累外汇、更新技术,一边用赶超战略占领科技制高点,才能确保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不受“西潮”的制约和干扰。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建国初头三十年奠定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一历史经验,也应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即使没有规模优势的小国,也可以在发展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取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如能,中国方有可能在21世纪带领世界建立后美国时代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新体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