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梁小民:2012年,我想推荐的十本书

去年写的是“我心中的十本好书”,今年改为“我想推荐的十本书”。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好书并不一定是大家爱看的书。屈原的《离骚》没人敢说不是好书,但它太艰深了,包括中文系的学生在内,有多少人认真全读了呢?不少大学者给读者推荐书,一定推一大批中外名著,但其中不少太难读了,有多少人读呢?我想有些推荐书的学者自己也不一定全读过,只是人云亦云,大家没人敢说不好而已。如今不少报刊、网络都评当年好书,仔细看下来,其实不一定有多少人读过,也读不下去。现在的读书人,我想应该有一定文化水平(高中毕业以上吧),但工作繁忙,难得有多少时间读书,太艰深的书,内容再好也读不下去。不能拿以书为业的专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也不能以专业人士对书的要求来要求他们。因此,我想推荐的书一是内容好,但并不难读。二是有趣味性,能吸引人。此外,我还想推荐一些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也进不了各种好书榜(甚至连提名都没有),但值得一读的书。我想推荐的书和各种排行榜上的好书并不一样。同时我想推荐的书也与畅销书不一样。流行的、畅销的,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有些畅销书就是热闹,吸引人,不一定有什么意义。读书不仅要看着好玩,还要能给人以某种启发。
我今年读的书共有三百零六本,比去年的两百四十八本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其中有一半是小说、散文之类纯休闲的。在我读的这些书中最少有一半是不值得读、更不值得推荐的。另有三分之一应该就是垃圾了,读过连我自己都后悔不已,只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吞了。当然,这在读书中也是必然的。没有读过,谁能给一本书下评语?记得列宁的习惯是读一本坏书,也一定要把它读完,知道坏在什么地方。我想自己在其他方面学不了列宁,就在这一点上学学吧。当然,我也不想评个烂书榜。已经七十了,还是多烧香少拆庙吧,而且,我认为是垃圾,也许别人还认为是宝贝。本来一本书如何,人与人的评价差别真的是有天地之别。
无论爱不爱读书,没有一个人不关心中国的宏观经济。只凭自己的感觉,或者仅仅看公开的媒体或在网上浏览,难以对宏观经济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真读几本书,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宏观经济。丘吉尔曾说过,在一个屋子里,如果有两名经济学家,就会有两种观点。如果其中一名是凯恩斯,就会有三种观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毫不奇怪。不过概括起来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乐观派,认为中国当前宏观经济一片大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指日可待。另一派对中国宏观经济不甚乐观,但也不能称为悲观派。他们认为三十年的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积累了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现在中国正在十字路口上,如果改革能深化并完成,中国未来自然是乐观的,但如果改革受阻,顺着这种不纯粹的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下来,有可能出现权贵资本泛滥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能否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就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关键。如果非要给他们起一个名字,我就称为“转型派”。习近平同志最近强调,对中国经济困难的严重性要看得多一点,而且决心进入经济改革的困难区。所以,我认为多讲困难与转型比一味讲成就要有意义得多。我所推荐的经济学方面的书,就是后一类经济学家的书。
我首先推荐的是最近刚刚出版的吴敬琏、马国川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三联书店,2012年12月)。这本书刚刚上市就进入《新京报》畅销书学术类第三名,可见读者之爱读。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仍然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也逐渐积累。”这就抓住了当前中国各种问题的实质。这种体制持续下去就会引发极“左”的兴起,将破坏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而出路是“重启改革议程”。这也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全书以对话形式呈现,二十讲分别讲不同的问题。既有对中国改革的总结,又揭示了各种问题的根源与出路。这本书并不长(仅二十六万九千字),两位作者反复讨论、修改,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真希望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读读这本书。我拿到书后看了两遍,这本书是值得精读的。
另一本可以与《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配合读的书是韦森先生的《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韦森先生是我敬重的新一代经济学家。他读书多,思考也深刻,他的文章颇有哲学思辨的风格。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集,不过整本书还是有体系的,可以作为一本专著来读,其中涉及了中国改革的各个热点。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许多人认为“国进民退”就是最近的国企收购民企。韦森先生指出,这是误解。真正的“国进民退”在于“一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快速增加;二是政府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多;三是国有企业及一些超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凭借其垄断定价以及其他资源占有上的垄断地位快速地进行资本积累自我扩张”(第24页)。我认为这样定义才是准确、深刻的,也才有助于确定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再如对财政改革,不是泛泛而谈减税和减少“三公支出”,而是强调以实现民主为基础,实现财政民主。这就深刻多了,而且把财政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财政改革才是从根本上改。此类颇有见地的观点,本书中还不少,值得认真看,认真思考。
我想推荐的第三本经济学著作是王小鲁先生的《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我之所以推荐,原因是,我觉得不少经济学著作泛泛之论太多,说大问题多,对个别问题深入研究太少。许多学人到各种论坛上发表高见者多,而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的太少。王小鲁先生是认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所写之书有理有据,绝无废话、空话。但这种研究又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王小鲁先生确定了灰色收入在现实中的严重性,并分析了其根源与解决方法。收入分配不合理是当前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党中央也把收入分配改革作为重点问题,可见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作者的这种研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官方的一些学者对他进行了反驳。能引起争论就说明他的研究极有意义,引起了社会关注。而且,读了反驳的文章,我觉得反驳态度很明确,但没有什么让人信服之处。希望更多的人学习王小鲁,深入研究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这三本经济学著作尽管相当通俗而且有趣,但即便是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天天读经济学。我也介绍三本文学著作。文学的主体当然是小说。今年我的阅读中,有一半是文学作品。其中约读了一百二十多种小说。不过,感觉好的少,可读的不多,垃圾还不少。
把我全年看的小说翻了一遍,只有一本印象最深,把我感动得落了泪。时间上是去年出版的,我今年才买到读完。这本书是严歌苓女士的《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小说写海归知识分子陆焉识“文革”期间受迫害,到新疆劳改,最后平反回来一无所有的经历。这大概是不少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书中最为深刻的,是对人性的揭示:在极“左”的路线下,人性受到了怎样的扭曲。陆焉识在西北大沙漠中的遭遇,种种世态,以及回来后儿子对他的态度,数次使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子泪下。陆在沙漠中为了看与女儿的事情有关的新闻片,付出了不可想象的代价。而陆氏夫妇相互的深情,闪现了人性善的一面。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人性恶压倒了人性善。我常想“文革”对中国的打击,远不在于经济方面,亦不是死了多少人,而是对人性的扭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摧残。没有了人性,人还能剩下什么呢?今天的道德沦丧,不是市场改革之罪,仍然是“文革”之罪、极“左”之罪。温总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文革”,要防止“文革”重来。但许多年轻人并不知“文革”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读了这本书,可以补上这一课。
说到认识“文革”,我还想推荐两本回忆录。一本是孙康宜教授的《走出白色恐怖》(三联书店,2012年9月),一本是徐小棣女士的《颠倒岁月》(三联书店,2012年8月)。这两本书,前者是写台湾的白色恐怖,后者则写大陆的“文革”。异曲同工地各写了一段两岸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前两岸互不了解,不清楚双方人民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恐怖时期。孙康宜是耶鲁大学的教授,所以,她的著作报刊多有介绍,而徐小棣是普通中学教师,少有人关注她。实事求是地说,孙书的文笔比徐著高明许多,但两本书共同的优点是真实,因而同样感人,值得我们一读。附带说一下,在文学诸体裁中,我感觉小说好的少,而散文、回忆录这类书好的则较多。小说被我归为“垃圾”的多,而散文、回忆录一本也没有。
史学方面,我推荐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2月)。这本书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作者提出了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我们过去把历史作为意识形态,通过历史灌输某种政治观念。历史当然离不开意识形态,但历史首先是过去的事实。按意识形态来讲历史,就会歪曲历史。只有按历史事实来讲其中反映的意识形态,才对人有启发作用,也才有意义。过去我们学的近代史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我们反侵略的历史。张鸣先生提出,近代史就是晚清史:“其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第4页)西方先拉后打,中国一直拒绝进入,这就是一部近代史。这个观点重新定位了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我想史学界绝大多数人恐怕很难接受。但从这条线来认识中国近代史,我觉得是一个新观点,起码不要一棍子打死,可以争论。这本书是作者给大学生讲近代史的讲稿,写得通俗且有趣,大学生能听下去,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能读下去。
还想推荐另一本历史书:台湾史学家、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三联书店,2012年5月)。写傅先生的书很多,但我认为这一本最好。他不是就傅斯年讲傅斯年,讲他的思想、个性等,而是写中国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思想变迁的历史。傅斯年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五四”以来的一代知识分子。这就使这本书超出了个人传记的层次。我们也可以从中理解这一代学人。此书值得读的另一点,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其中体现了历史学家严谨的研究态度,可谓无一字无一句没有依据。我特别喜欢在国外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人写的东西,认真,没有浮华的词藻。另一本卢汉超先生写的《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风格相似,亦为我所喜。不过不在我的推荐书目之列,不是书不好,而是超过了十本之数。
中东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焦点。我本想推荐张信刚先生的《大中东行纪》(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9月),但又是去年出版的,而且我也是在去年读的,所以这里推荐张翠容女士的《中东现场》(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4月)。张翠容女士是香港新闻工作者,曾亲历诸多中东大事,也采访过查韦斯、阿拉法特等名人。这本书是她在中东各国采访后所写,决不仅限于新闻采访,而是有研究,有分析,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纪实性新闻。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的根源,也可以了解恐怖主义的由来、美国中东政策的背景,以及中东未来的希望何在。一般读者去中东的机会不多,随这本书游一次中东,对中东的各种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想推荐一本“闲书”:蒋勋先生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说来又不是今年的。但这类书我认为没有什么时间性,而且本来它最早出版的时候,已是多年之前。我之所以推荐这类书,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得有点艺术修养。国内这类书出的也不少,但许多太厚、太大,恐怕一般读者没时间看。蒋先生曾有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三联书店出版),我读过,觉得好,所以就推荐了配套的另一本。这本书并不厚,连插图在内不到三百页,把从史前到现代的西方美术史的发展、重要的画家及作品都作了介绍,当然简单了一点,对美术史门外汉而言,也算够了,至少提供了一点入门知识。
十本书之外,还想推荐两套丛书。一套是博源基金会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博源文库”。我买到并读了十三种。这套书贴近当代中国改革的重要问题,内容涉及苏联、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围绕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水平相当高,每本书后还有学者的讨论,很值得读。另一套是中信出版社组织并翻译出版的“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共十册。尼尔·弗格森是我最喜欢的金融史、经济史专家。他的书被我视作历史学经典,既是认真、严肃的研究,又充满了趣味,读起来并不艰深。我为这套书中的七种九本(《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一套三本)写过书评。这两套书不必全读,挑自己爱读的即可。
总结今年的读书,量多而质不高。明年要减少量而提高质,坚决不读垃圾小说。读书是愉快的,无数闲暇时光在读书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爱写书评,就是想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更多的读书人。愿我们在读书中迎接一个又一个新年。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