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胡温景气与宏观大势

    近十年中国经济呈现三大特点:宏观经济运行“易热不易冷”,宏观政策运用“治冷难治热”,宏调工具选择“偏于宽泛化”
    经上世纪90年代深度改革与“入世”开放洗礼,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迎来新一轮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开放景气增长来临与胡温主政大幕拉开之际重叠,日后经济史家或会称之为胡温景气。
  虽然“金砖国报告”在世纪初就预见到新兴经济体将在全球增长格局中脱颖而出,然而新世纪初年的中国经济开放成长的范围、强度和影响,还是超出几乎所有观察人士的预期。
  以钢铁为例,世纪之交国内外权威报告预测,中国钢铁产出与消费规模到2020年将达1.5亿吨左右。然而事实是,2005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超过3亿吨,2011年产量达到6.85亿吨。中国钢铁产量的全球产量占比从2000年15.6%快速提升到2011年46%。
  汽车市场扩张是又一例证。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教授1999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年购置量将超过1000万辆,引发与会者普遍质疑。然而实际上,中国汽车产量2009年就超过1000万辆,2011年达到1380万辆。
  2003年高盛“金砖国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提出一个预测结论:中国经济用市场汇率衡量的美元GDP规模,将在2041年第一次超过美国。当时这个预测不啻石破天惊。然而2003年以后实际情况显示,晚近十年中国实际经济追赶步伐,远远超过该报告预测的速度。
  事实是,2003-2011年以汇率折算中国经济的美元GDP年均增速,比美国GDP增速年均约高15.6个百分点。即便这个追赶速度未来回落到11%,中国也会在202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体量最大的经济体。这将比高盛报告预测时点提前20年。
  追赶提速由三方面原因决定。一是中国年均略高于10%实际经济增速远高于美国;二是较高通胀率使中国名义GDP更快速追赶;三是晚近时期中国高增长的同时,对外竞争力趋势性提升,顺差失衡“倒逼”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值。这不同于开放初期中国快速增长伴随着较高通胀,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规律“倒逼”本币汇率大幅贬值。
  快速成长使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升。IMF数据显示,2000-2005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比约为7%,到2005-2010年增量贡献比上升到21%。笔者估计2011-2015年这个指标值将提升到29%。
  十年宏观经济短期走势可分两个时期。前半期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高增长时期,增长率几乎都在两位数以上。以“铁本事件”为标志的2004年紧缩措施,使2005年经济增速一度走缓。然而2006年宏观经济重拾强劲增长势头,2007年在增速、通胀、资产价格飙升等方面达到整个时期峰值。
  后半期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经济运行仍保持年均9%以上增速。然而在内外新环境下,经济走势经历三阶段异乎寻常的波动。
  一是经济增速较快滑落阶段。2006年和2007年经济偏热增长与通胀伴随一般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飙升,政府实施多方面紧缩调控政策引导经济减速下行。同时国际金融危机酝酿爆发,中国出口需求急剧收缩。内外下行力量作用下,经济增速较快滑落:2008年四季度降到7.6%,2009年一季度跌入6.6%这个十年最低位。
  二是经济增速V型回升。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一揽子刺激政策,并以“快、重、准、实”方式贯彻实施。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又有超常刺激政策助推,货币与信贷增长率2008年底便触底反弹,钢铁、工业增加值增速等周期先行指标2008年底止跌回升。总需求2009年二季度反弹,2010年一季度达到11.9%这个危机后峰值。
  三是经济增速趋缓回调。刺激措施推动经济V型回升,带来稳就业等方面成效,凸显中国领跑全球经济复苏的能动作用。然而,超强刺激措施有副作用。信贷与货币超常扩张引入后续通胀压力。房地产再次成为资产价格泡沫化重灾区。
  2008年11月刺激政策问世后不到一年半期间,官方房价指数竟飙升四成以上。
  高通胀推动宏观政策转向紧缩,2010年二季度后经济增速持续趋缓,2012年二三季度回调到7.6%和7.4%偏低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梳理多家机构对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看低派认为“七上八下”,乐观派相信“坐八望九”,经济温和回升是目前学界共识。
  纵览十年宏观形势与政策,基本特点可用三句话描述:宏观经济运行“易热不易冷”,宏观政策运用“治冷难治热”,宏调工具选择“偏于宽泛化”。且待后续讨论。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