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赋理:谁来为中国铁路改革埋单?

    大规模的铁路扩建对中国经济是好事,但压在铁路头上的4200亿美元债务可不妙。3月10号中国政府宣布解体铁道部,成立新的铁路公司。这一期待已久的决定是改变铁路轨道的好时机。

  中国计划在2010年到2015年间把现有铁路轨道线增加一倍,延长至12万公里,在这期间,这项宏大的计划每年或需要消耗1000亿美元。这是值得的。舒适、好名声,加上低排放,让高铁成了通向美好城镇化的门票。据近期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计算,拜高铁所赐,更好的连通性给城市带来的收益几乎跟节省下的旅客时间和营运成本一样大。

  但融资却是一团乱麻。铁路项目主要靠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和发行债券得以维持。发行的债券最后大部分也是被银行买走。因此产生的债务(理论上利息为6%)每年光支付利息就需要250亿美元。高铁的乘客还没富裕到足以承担这些费用的程度。

  现在扭转局面还不算太晚。首先,政府必须负担一定份额。就连瑞典和日本等做的比较成功的铁路网路也得依靠政府补贴和援助。一个可行的做法是把大量铁路有关的债务转换成直接的主权债务,这样新成立的中国铁路公司就没必要背负这笔债务了。

  其二,未来投资。这儿可以把成本跟收益联系起来。大陆可以学习香港的公共交通,后者部分上通过政府授予的土地获得融资。新建铁路线将推高土地价格,而土地经营者可以开发或者出售,或者拿来作为抵押贷款担保。2000年香港地铁开通时,土地占全部资产的15%,而到了2012年6月,这个比例达到了32%。

  最后一个融资渠道来自重工业企业--这些公司从高铁建设中获益最大。把乘客从慢速铁路线上转移到高铁上可以缓解长期困扰中国的超载问题。货运量从1990年至今增加了两倍,运载的货物中多达40%是煤炭。向用户--主要是国有企业--收取合理的费用,中国的铁路完全可以避免财务上千疮百孔的窘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