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宏调九龙治水

    如果很多政府部门都能以宏观调控名义“相机抉择”、各取所需地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本质差别便会趋于模糊,对市场主体的长期稳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除前面两文所谈宏调机构,还有一些部门也与宏调有不解之缘。
  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的实践经验显示,在可贸易部门生产率快速追赶的背景下,货币扩张偏多不再像早年那样表现为家用电器等制成品价格上涨,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资产价格特别是供给弹性较小的房地产价格间歇性飙升,房地产调控一波三折在宏调政策中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作为商品房市场的主管部门之一,住建部责无旁贷地介入房地产政策博弈的连续剧中。无论是执行以限制房价飙升为目标的监管调控措施,还是实施早先经济适用房和后来保障房建设的积极干预措施,住建部参与房地产调控客观成为宏调政策的重要内容。2008年新设立的工信部,接管原信产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职责,并承接发改委、国防科工委等机构有关职责,成为对工业与信息产业进行管理的政府部门。按照“产业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的理解,工信部设计和实施产业政策自然也有宏调功能。
  甚至证监会调控股市的措施也往往与宏观形势具有联系:印花税税率多次调整,IPO暂停与重启的时机选择,虽然主要针对股市结构问题或短期突出矛盾设计实施,但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特定时期的宏观背景与宏调意图。2008年在合并人事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基础上组建的人社部,其基本职责之一是促进就业,刺激经济时出台一系列促就业政策也明显具有宏调属性。
  从近几篇文章粗略讨论情况看,中国宏调部门不下十来个,可称宏调九龙治水现象。这些部门参与宏调的方式和程度大相径庭。有些部门如财政部、央行等注定要承担宏调职能;有些则源自对宏调的特殊理解,如“土地宏调论”、“环保宏调论”、“农业宏调论”等;还有些部门因为频繁出台逆周期产业政策和信贷调控显示宏调部门属性。
  宏调九龙治水与部门偏好宏调的现象有多重根源。在某些场合,自称宏调部门不过是对“宏观”概念特殊界定和理解方式的产物。
  如果把每个部门的管辖范围区分为部分和整体,把涉及特定部门内部“全口径”的整体问题都看作宏观对象,便会派生各类“部门宏观”说法。又如按照“产业政策就是宏观政策”逻辑,特定产业主管部门也就有了宏调地位。
  宏调争先锋现象似乎与官员通常倾向“做大”、“求大”心态有关。“宏观”据说源自希腊文“大”的词根,基本含义是要“大”到覆盖国民经济整体,涉及国民经济总量关系。政府官员精英通常都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凡事做大求大是比较常见的偏好。本职工作如能冠以宏观调控之名,或许有助于体现自身工作重要性。
  积极配合“中心工作”的意识可能也有潜在助推作用。受历史传统影响,中国公共事务管理与执行政策比较重视方方面面服从配合中心工作。宏调政策应对短期形势变动,面临未能逆料的变化可能出手急迫,政策表述有时比较上纲上线,“中心工作”意识推动各部门自觉主动参与。比如,在2004年的特殊形势下,宏调重要性和严肃性被少见地高调提升到“政令畅通”高度,部门自然更会争先恐后参与。
  最后跟部门利益取向可能也存在微妙联系。宏调政策具有相机抉择特质,具体政策选择针对特定变动形势具有较多灵活性和自由度。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基本由市场机制决定,政府权力不应随意干预市场运行,这个理念随着20年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命题已逐渐深入人心。不过,行政权力并非总是乐意受市场规则“笼子”的约束局限。如果宏调部门身份便于在宏调名义下任意出台干预措施,又不必因通胀等宏观失衡问题被问责,就等于给自己打造一款大小尺寸可收放自如的笼子,又何乐而不为?
  这就点到合理界定宏调范围的要紧处。
  如果很多政府部门都能以宏调名义“相机抉择”、各取所需地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本质差别便会趋于模糊,由此产生体制转型不进则退效应会对市场主体的长期稳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着眼一时一事,部门争先恐后参与宏调或许能收速成之效,甚至可能被人解读为中国模式优势所在;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治久安目标看,宏调九龙治水格局既不合意,也难持续。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