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宏调改革呼之欲出

    以往宏调的内在矛盾与问题的简单描述是:价格搞不对是逻辑起点,货币难管好是传导环节,通胀压力大是直接后果,体制改不动是深层影响,宏调宽泛化是突出表现
  在十二届人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新总理李克强以清新朴实的风格,宣布“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等三项施政目标,阐述“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的三方面改革议题。宏观金融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公正改革一起,将在新政府的改革议程中占优先地位。
  谈改革思路,李总理开宗明义指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为此将提升财政预算制度的透明度,“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阐述社会公正改革要旨时,他指出要“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把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权提到社会公正的高度加以强调。
  新一届政府央行行长由周小川留任,中投负责人、财政部原常务副部长楼继伟调任财政部长。这两位学者型高官,学养好,经验丰富,改革思路多,主管两大宏观金融部门,应有利于积极稳妥推进宏观金融改革。
  新总理亮相表态与关键财经部门的人事布局,给人以宏调改革呼之欲出之感。经济持续发展依靠转型升级,其基本动力应来自市场的力量,包括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引导和激活作用、企业家潜能的充分发挥、劳动者为各自梦想努力工作等等。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结构与促转型的功能,政府需承担一大责任,就是要利用政策工具维持利率、汇率等基本价格大体合理,维护宏观环境的大体稳定。
  否则,在价格扭曲、金融抑制、宏观失衡的环境下,借钱炒作资产就能赚得钵满瓢满,原本致力实业的企业也会倾心投机炒作捞浮财,市场机制作用会事与愿违地“诱使”经济向资产泡沫化方向“转型”。微观主体通常不会改变宏观失衡,而只会对给定价格信号和环境做反应。政府垄断货币权并掌控宏调权,在理顺价格与维持宏观稳定方面负更多的职责。
  通过宏观金融改革建立新的以总量和价格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宏调政策架构,是30多年改革实践持续探索的重大问题。宏调探索虽取得诸多重要进展和成就,然而探索过程并未完结。回望新时期宏调实践,仍存在深层矛盾与问题有待破题与解决。一是宏调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仍有待在认识上厘清。包括政府经济管理对象与宏观调控对象之间的关系,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与宏观调控机构之间的关系,宏调涉及的“总量、价格、间接”工具手段与“产业、计划、法律、行政”工具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有待在学理和实践上给以科学的界定与区分。
  二是宏调体制选择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问题。宏调实践显示,如果不通过加快宏观金融改革使得汇率和利率等基本价格杠杆更好发挥调节作用,不仅无法更好采用与市场经济原则兼容的方式管理总需求波动,反而会客观上给通胀预期管理造成困难,在控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以及房价间歇性飙升方面面临被动局面。
  三是宏观金融体制与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的关系问题。例如在管制利率下,货币过度扩张即通胀会导致负利率,不仅加剧宏观失衡,而且对国民收入分配带来负面影响。假定较合理状态下储蓄方应得2个百分点上下的实际正利率,用居民银行存款规模等数据匡算,2010年-2011年的负利率可能给城乡居民储户带来万亿元规模的损失。这与政府增加居民收入政策目标显然不一致。
  四是过渡性宏调模式难免带来负面影响。宏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意味着,在市场兼容性宏调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过于宽泛的替代宏调方法会大行其道。这种模式虽有贡献,然而其中包含的过多非市场因素,会对市场经济秩序与规则完善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派生旧体制因素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回归,不利于实现十六大时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新时期宏调实践内在矛盾与问题,可用一简单的逻辑链条描述:价格搞不对是逻辑起点,货币难管好是传导环节,通胀压力大是直接后果,体制改不动是深层影响,宏调宽泛化是突出表现。只有在宏观金融领域进行系统改革,才能冲破宽泛化宏调模式背后的系统均衡。
  新政府开局之际宏调方针展现出“求稳”与“谋变”两重思路。求稳是要通过短期宏观政策工具运用,培育去年底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的势头。谋变则要力推宏观金融改革,突破一段时期以来形成的宽泛宏调与部门利益结合形成的阶段性体制格局,构建一套适应追赶期开放大国经济成长所需要的宏调体制。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