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中国宏观调控“求稳”与“谋变”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卢锋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新政府宏调政策取向选择大体包含“求稳”与“谋变”两层目标。“求稳”即运用短期宏调工具,培育2012年底出现的经济增速企稳与温和回升势头。“谋变”则要通过加快宏观金融改革,更好发挥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完善适应开放大国成长需要的宏调体制。

日前公布的一季度宏观数据,为观察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分析下一步宏调政策和改革提供了最新信息。重要数据指标走势分化,提示宏观经济欲稳而未稳。依据对目前宏观经济走势原因分析,短期宏调政策以适度微调、继续观察为宜,一动不如一静。考察总结十年宏调实践经验教训,现行过于侧重非价格手段的宽泛化宏调体制亟待改革,宏调体制改革需系统设计和重点突破。

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概括

经过2010年下半年以来减速调整,宏观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呈现企稳回升动向。日前公布的一季度宏观数据,则呈现出短期较为发散走势和复杂局面。若干基本数据显示宏观经济仍处于企稳区间,并提示下一步经济温和回升的有利条件。另外一些指标则表现出与早先温和回升预期不一致的动向。

有利于经济企稳与温和回升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7.7%增长率仍高于政府GDP增长率下限。二是投资仍然处于20%上下不低水平。三是一季度CPI涨幅控制在2.4%较低水平。四是企业利润以去年低位增长为基础,出现到17.2%的恢复性较快增长%。五是广义货币维持15.7%较快增长速度,广义流动性增速更高。六是城市劳动市场“求人倍率”上升到1.1,显示劳动市场失业压力并未增加。

另外一些指标与早先温和回升预期有所不同。9.5%工业生产增速偏低,电力消费2.9%增速则与预期偏离较大,消费增速12.6%也偏低,GDP增长率比朗润预测值低0.45个百分点。然而一季度三个月房价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1-2月增速达到19%高位,2月份CPI增速达到3.2%较高水平。可见宏观经济短期仍面临下行压力,并且资产价格和CPI通胀压力并未消除。

短期宏观走势原因与对策探讨

如何解读目前宏观形势“乱花渐欲迷人眼”特点?对部分指标比预期走低大体可从短期和周期两个角度理解。从短期性根源看,除了闰年因素导致可能不到0.1个百分点走低,中央八项规定限制公款高端消费等因素外,财政支出年末相对增速下降可能是一季度经济增速偏低的原因之一。依据宋国青教授初步测算结果,2012年财政预算支出增长14.1%,到7月份累计支出同比增长23.4%。在没有追加预算情况下,4季度不得不较大程度压缩支出。12月财政赤字与当月季调后财政收入的比例在2003-2012年10年均值为2.17倍,然而2012年为1.16倍,差了近九成。年末相对支出减少规模应在万亿元上下。

从周期性原因看,消化上一轮货币与经济超常扩张影响因素仍在发酵。部分政府地方平台杠杆率偏高仍在消化,传统行业(如钢贸)与新兴行业(如光伏)调整仍在发酵与进行。银监会3月底8号文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从一个侧面显示上一轮过度杠杆化仍在调整中。不同领域过度扩张遗留问题各有特点,然而调整过程难免会不同程度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和增长。调整过程一定程度导致金融活动被债务“借新还旧”所吸收,对目前货币金融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短期偏离具有解释作用。

上述两方面因素中,短期因素大体是一次性的,时过境迁后会趋于消失。就此而言,后手经济增长有望温和回升,与稳增长目标具有一致性。超常扩张调整制约增长效应则具有周期性甚至阶段性,化解这方面影响需要多长时期其实难以准确预判,需持续观察和动态评估。依据上述理解,短期宏调政策可采取一动不如一静方针:即保持早先稳增长政策态势,在货币和财政政策领域适度微调,同时继续观察宏观经济走势,待形势更趋明朗后再统筹考虑应对策略。

十年宏调实践与宏调体制改革

十二届一次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实施三方面改革以实现三项任务的施政方针。他在陈述“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的改革议题时开宗明义强调:“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系统考察十年宏调实践,笔者认为“宏观、金融、价格改革”或可聚焦改革以“部门过于多样化、工具过于宽泛化”为特征的现行宏调体制,全面创建与完善适应开放型大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宏调体制。

回顾新时期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调政策实施过程,大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宏观运行易热不易冷,二是宏调功效治冷难治热,三是宏调参与部门多样化组合,四是宏调工具手段宽泛化分布。多年形成的这套过渡性宏调体制,并对新世纪开放景气增长发挥了宏观保障的积极作用,然而从发展要求看也存在两方面矛盾和问题亟待改革。

一是汇率和利率体制改革比较滞后,使开放宏观经济这两大基本价格杠杆作用发挥不够。受多重因素制约,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滞后,一段时期是否要升值陷入某种程度好人坏人划线简单思维语境难以自拔。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比较滞后,利率对宏观调节相对力度仅相大约当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水平的两成上下。实践证明,在开放追赶条件下,两率价格搞不对,货币总量就难管好,结构性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间歇性飙升就难应对,负利率收入分配消极影响以及资产泡沫化因素就难以根治。

二是多样化宏调部门和宽泛化宏调工具,既是价格杠杆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产物,同时又通过各类部门在宏调名义下“相机抉择”干预经济提供逻辑支持,从而构成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体制改革滞后与现行宏调模式的内在局限,二者其实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例如,在市场化宏调手段发挥不足条件下,利用产业政策目录管制投资成为重要的结构性宏调手段。如果一方面要求投资主管部门依据覆盖几十个行业上千种产品和技术的产业政策目录进行宏调,同时又要求有关政府部门真正转变职能,不干预微观,不过多限制投资,二者显然具有不相兼容。

宏调体制改革需做加减法

宏调改革要“破立”结合。破就是做减法。一是在认知和概念上做减法,更为科学和严谨地界定宏观和宏调范围,减掉原本不属于宏观和宏调内涵的因素和对象,是宏调改革的认识前提之一。二是要在宏调主体方面做减法。一些部门职能定位需“去宏调化”,改变宏调“九龙治水”格局。让环保宏调、土地宏调、农业宏调这类流行概念逐步淡出。三是减少用行政手段搞宏调。进一步减少采用行政手段重手宏调事件发生几率。四是在“产业政策宏调化”方面做减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提升与市场经济运行经验积累,即便早先有必要的产业政策或许也需消减瘦身。另外对仍必要实行的产业政策,实施过程应与宏调干预适当区隔。产业政策应界限清晰与相对稳定,宏调则因时而异与相机抉择,二者属性有别。如果以宏调名义实施产业政策,难免派生更多任意性干预与微观化宏调。

宏调改革成败关键在于做好加法。一是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增加汇率价格杠杆调节功能上做加法。新时期开放宏观运行经验显示,在中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快速追赶背景下,本币实际汇率依据巴拉萨效应客观上面临趋势性升值压力。如名义汇率调节不够灵活,实际升值规律就会经由各种传导机制通过国内通胀‘顽强地“释放出来。2005年以来汇改已取得不少进展,下一步需深化改革,制度性限制货币当局汇市干预,使汇率机制基本完成向市场化方向转轨。

二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更好发挥利率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上做加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很多成就,然而目前存贷款利率仍维持2004年引入的“上下限”管制,超稳定利差与银行准入垄断相结合,形成金融体制转型的一道难关。新时期银行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货币市场基础建设也有长足进步。需排除既得利益干扰,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更好发挥利率价格调节功能创造体制条件。

三是应调整现行央行体制,在提升其执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做加法。借鉴国际比较经验,特别考察和总结对十年宏调实践经验,适当扩大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应利大于弊。这方面改革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减少地方、部门等局部利益的过多影响,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增强其可问责性。

四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扩充财政宏调功能上做加法。改革时期中国财政宏调功能从无到有初步发展,不过受体制转型进程制约这方面功能发挥仍较为有限。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将提升财政预算制度透明度,减少政府财政直接投资比重,推进结构性税制调整。加快建成大国公共财政体制,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制度建设,同时也有望提升财政总量“自动嵌入”与“相机抉择”两重宏调功能。

宏调改革与农地制度及户口制度改革相结合,将实质性改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条件,有利于提升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度。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将为稳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通过5-10年改革发展,在中国经济总量规模逼近和达到世界最大经济体同时,基本完成向开放市场经济宏调体制转变,将是中国经济追赶“登堂入室”奠定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的坚实基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