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约莫·科瓦姆·桑达拉姆:世界银行错误计量贫困

    2012年初,即将卸任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让全球贫困率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下降一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0年实现了,比计划提早了五年。但许多分析家对基于世行当前贫困线的估计提出了挑战。2008年,世行贫困线从每天1美元提高到了每天1.25美元(按购买力评价即PPP计算)。

  批评者指出,由于方法论原因,基于PPP的贫困线错误地展现了世界贫困地图。比如,目前世行已经进行了三轮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ComparisonProgram),三轮中的贫困线各不相同,这也表明当前计量标准的脆弱性。事实上,考虑到美国的通货膨胀,2005年就应该把贫困线提高到1.45美元每天。

  改善全球贫困估计--世行在这方面的工作始于1981年,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要求克服三大问题:调查数据不充分、调查执行缺陷以及错误的PPP转换。不幸的是,世行的方法逃避了这些问题,或者说没有充分解决它们。

  首先,许多国家缺少说明收入和消费如何在公民之间分布的调查数据。世界银行避免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假设所有没有这类数据的国家的贫困率都是地区平均值。但这一办法导致人为认定朝鲜贫困率与中国相当,尽管后者定期向前者提供食品援助。

  其次,世界银行不加鉴别地接受调查数据--即便它与其他来源的数据冲突。比如,世行调查数据表明印度人均家庭支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年增长率仅仅为1.5%,这意味着2010年印度人均支出为720美元。但国民收入账户数据表明过去二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5%,即2010年人均支出为1673美元,比世行的估计高出2.5倍左右。

  类似地,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估计印度中产阶级大概有9000万人,尽管手机用户高达9亿多人,汽车保有量也超过4000万。如此矛盾表明计量手段存在重大差异,在印度的例子中,差异可能高达几亿人的数量级。

  第三个重大挑战是,将调查数据转换为全球贫困估计值(解释国家间生活成本差异)时用的是PPP估计(用国家货币计量)。世界银行目前使用的转换方法基于2005年制定的国际执行标准,无法解释对贫困和脆弱(比如主食价格大幅上涨)具有重大影响的最新因素。

  此外,PPP转换对一些国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最显著的就是中国。中国的价格调查并不实行随机地点采样(这是准确性的要求),而是把数据收集地点限制在几个城市区域。由此产生的数据表明中国价格比先前认为的高40%;中国人生活水平也被向下修正了相同比例。

  若用面值计算,价格调查数据与中国增长率相结合显示,1981年的中国与如今世界最贫国家一样穷,人均消费水平比利比里亚的当前水平还要低,而利比里亚也是中国提供大量援助的国家。世行最新PPP转换率意味着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73亿,而先前的转换率意味着中国仅有69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世界对贫困的认识基于缺陷如此之大的系统,宣布减贫成功或是失败根本毫无意义。改良贫困指标,使其能够纠正而不是避免破坏全球估计的三大问题是极为紧迫的任务。

  约莫·科瓦姆·桑达拉姆(JomoKwameSundaram)是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发展署助理主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