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徐斌:强美元时代的中国通缩周期

1992年是中国经济一个特殊的年份,说它特殊,就在于当时的小平南巡,而南巡之所以不寻常,就在于邓大人发出怒吼——谁不改革谁下台!老大们幡然醒悟,搞计划经济回头路线不靠谱,既然改革开放就得到底 不能回头,否则只能死路一条。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突出标志是十四大将市场经济列入党章中,关于这个,我惊奇的发现很少经济学者和分析师关注这个转折点,可以大家觉得说这个,有点替老大们歌功颂德的意思,歌德派嘛。但就事论事,有一说一,1992年的十四大修改党章,明确中国经济走市场化道路这一点,可以认为奠定中国经济近日傲啸全球的根本。我们说转轨,究竟怎么个转轨,转到哪里去?1992年的中国上下开始有个明确的方向感了。

1992年对于中国经济另一个涵义,是三年的经济紧缩时期结束了。上下对于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已经不耐烦了。所以新一轮信用扩张周期又开始了。我们从前面帖子论述过了:地方政府上项目、铺摊子,给银行批条子,搞基建投资刺激经济的路数,非常危险,因为国有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注定低效,一旦经济过热,突出特点就是通胀与煤电油气等基础产品的供应紧张,这反过来又引发中央的紧缩货币财政,结果经济又猛然下滑。所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说的就是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周期轮回的剧烈波动现象。到1990年代,有一个经济强人出来,至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根源与基础,也改变周期波动激烈程度,这个人,就是朱镕基。

1992年开始的经济扩张周期,按八十年代的老路数走,很快在1993 年底就出现全面过热的苗头。朱镕基也搞宏观调控,他当时做了三件事情,从制度上保障了今后中国经济改革的轨迹与趋势,以及中央政府掌控经济力度与深度。这三件事分别是,中国银行法的出台;分税制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1995年中国银行法,首先是明确了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将其与工商农建四大商业银行分离出来,初步构建了现代银行业体系,自此,中国有了像样的央行和靠谱的银行。银行法还明确了另一项重大变革:中国财政部从此不能让中国人民银行包销国债——这是从制度上切断了中央财政滥发货币的根源,而这一点正是1980年代恶性通胀泛滥的关键所在。中央财政既然不能让央行包销国债,那么国用不足,何以为继?分税制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税务部门分国税与地税,大宗税源归中央财政所有,小额不稳定的税基归地方财政所有。财政弱枝强干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上不可能出现分裂局面,地方政府不可能和中央叫板,中央财政也不会用印钞的方法解决财政问题,但麻烦是随后二十年的演变趋势是“财源上收,事权下放”,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是今天中国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收回地方外汇调剂中心的交易权利,归于一个中央外汇交易中心,将人民币挂在美元上面,而这最后一点,影响最为深远至今。

今天回顾朱镕基这三项改革,我们会发现,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趋势,就在当年朱镕基布局后的制度框架下运营。中国银行法出台后,地方政府对于信用系统的影响力日益衰微,因为银行系统的“条条”基本取代了过去“块块”,市长、市委书记的条子,在1990年代逐步不管用了,银行主管有自己的盈利压力与经营目标,不再是地方政府的现金出纳角色。这一点,我很惊讶中国经济学者们在讨论中国经济改革问题时会忽视掉。分税制改革彻底让地方政府丧失了亲自出马上项目的本钱,因为自己烧钱越多,被中央财政收走的钱就越多,同时自己能掌握的资金也越来越少,可以乱花的钱也越来越少,给国企的补贴也越来越少。事实上,分税制改革是1990年代国企改革的发动机,这一点,又被很多经济学家忽视掉了。1990年代十五大开始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说法,一直延续至今。何以要抓大放小?这问题其实问得不对,应该是“为何只能是抓大放小?”,因为中小国企,基本都是地方政府下属,谁家孩子自己抱回去,地方中小国企经营不善,自然得有地方政府补贴,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领导打牙祭的钱都没没法报销了,哪来闲钱去补贴中小国企?所以中小国企不改革不行,不放不行。而中央财政此时实力雄厚,外加一些乱七八糟的行业管制政策方便出台,因为“保大”是可以的。今日央企资本横行天下,地方民企异军突起的经济格局,其实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的。

1994年朱镕基调控经济异常成功,几乎是立杆见效,到1996年,通胀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已经变成通缩了,而之后朱镕基无论如何减息,外加积极财政,其幅度和动静,不比2009年的温家宝政府搞的小,但屁事不顶。何也?因为当时美元是非常强,强到足以消灭中国政府任何刺激经济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这影响之大,是怎么描述都不过分的。因为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价格,而价格的单位就是货币。货币一旦出事,价格信号就得扭曲,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就会出现大错。所谓大衰退、大萧条,无不根基于此。一旦朱镕基将人民币挂在美元上面,也就是固定汇率,那么中国其实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了,一切就唯美联储马首是瞻。而1994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美国经济经历了互联网新技术革命这一波浪潮,当时的美联储老大格林斯潘与财政部长鲁宾,联手实现强势美元政策,也就是中性利率与减赤财政政策。1998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到5%附近后,直接引爆了东亚经济危机。人民币是挂在美元上面,美元强,则人民币也强。它那边加息,你这边减息,人民币会立即从各种路数兑换成美元,溜出国门之外吃利差。你想搞资本管制。基本没用,因为市场会想到无数办法对付你。譬如在1996年代之后,有无数报道说巨资外流现象,或曰贪官移民资金,或曰外贸套利现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更古怪的是银行业,惜贷现象非常严重,其实说穿了不值一提,低息放贷资金,不如拆借资金各种方式流入境外套利。市场因此资金普遍不足,粮食收购机构普遍喜欢给农民“打白条”——拿政府财政粮食收购拨款在市场拆借打个滚吃吃利息都够了,做粮食生意有多少赚头?

不得已,朱镕基在1998年也启动积极财政项目,其规模也不过百亿千亿而已,据统计,1998-2002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安排项目投资328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对比2009年的动辄四万亿,有点小巫见大巫,但同志们想想,那是1998年啊,金价也不过90元左右啊,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当的高啊,这规模,比起2008年规模来,是只大不小的。但还是没用,2001年之前,中国经济依然是通缩。各行各业无不在价格下行的预期下经营,赚钱难,难赚钱,是各方普遍感受的现象。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困窘不堪,也在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事实上,1990年代,是中国改革力度最大的时代。但无论是改革力度多大,也无论你如何搞宽松货币与积极财政,中国经济总是有气无力行走于通缩通道。

因为那是强美元时代,这注定中国经济不可能进入信用扩张周期。好了,一旦美联储搞弱美元,向市场灌水呢?那么这故事就反着说了,这也是2001年之后的十数年来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后我们慢慢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