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徐建国:日本静待结构改革

徐建国
原载于香港《信息》杂志

    国人对于近邻日本的心态,可谓非常「复杂」。微观层面,大多数人一面怨恨,一面羡慕,很多人一有机会还会移民过去。宏观层面,战争的伤痕一直没有愈合,民族的对立情绪一直是有的。无论如何,日本是东亚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日本的繁荣对于东亚其他经济的繁荣是有贡献的,包括示范作用、资金技术支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贸易的互惠带动。不管是从经济互利的角度,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东亚的邻国其实都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日本。

    日本的起飞与繁荣,大抵是明治维新(1868年)到1970年代的事情,大致100年,中间还经历了漫长的二战,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战争。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不到40年的持续繁荣。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开始陷入狂乱的泡沫时期,然后是长期的低迷。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低迷至今已经24年,离「迷失的3 0年」已经不远了,还会迷失多久亦不可知,安倍晋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出任日本首相。

    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换,记清那么多首相的名字就很难,可是安倍晋三却让世界清晰地记住了他的名字,不是因为他是二进宫,甚至不是主要因为他的强硬的鹰派外交政策,而是因为极为高调的「安倍经济学」,也就是以财政刺激、宽松货币、结构改革为三大支柱的扩张性经济政策。

「安倍经济学」的内容和成效


    具体而言,「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指向可以总结为:
1)将通胀目标设置为2%;
2)促使日元贬值;
3)政策利率降为负值;
4)无限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5)大规模的公共投资;
6)日本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建设性国债;
7)修改日本银行法加大政府对央行的发言权。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是短期效果最好的。在美国、欧元区都努力印票子的背景下,日本仿效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奇怪。利率降低意味着企业成本下降,汇率贬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更便宜,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出口无疑有好处。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速高达3.5%,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金融市场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反映无疑也很积极,日经225指数从去年11月的低点8,700左右涨到了15,000点左右,半年涨幅接近70%,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扩张的财政政策也不难理解,加大政府投资无疑可以增加短期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减税政策的效果则需要讨论,倘若减税没有增加家户的收入,而是变相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则不过是政府向企业的转移支付。倘若企业的负债率较高,则不过是帮助企业修复资产负债表,刺激效果未必明显。

    重要的是,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是两回事,短期效果好的话可能可以买到喘息的时间,但是也会埋下长期问题的种子。比如财政刺激,无疑可以带来短期的需求,直接换来短期的增长,但是也同时增加了财政赤字,增加未来的支付负担。倘若未来增长上去了,财政收入可以相应增加,则不构成问题,但是倘若经济增长没有上去,则会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拖累经济增长。经验已经表明,债负越重的国家,经济增速越慢,而不是相反。货币政策也一样。压低利率,甚至推行负利率,加上大幅的货币贬值,短期内当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出口。企业的债务负担越重,对于外需的依赖越大,这两个效果越明显。可是,这些效果能否持续需要进一步分析。

    日本一季度的增速高达3.5%,可谓惊艳。考虑到2012三季度日本经济负增长,四季度几乎零增长,看起来安倍经济政策不仅见效很快,而且效果显著。然而,仔细分析数据,隐忧也很明显。3.5%的增速当中,净出口贡献了大约一半,日元的大幅贬值功不可没。另外的一半增长由内需贡献,主要是居民消费,考虑到去年三四季度的消费需求还很疲软,消费需求是短期内快速恢复起来的,从时间上看应该与股市大幅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关。然而,企业的投资依然不见起色,显示企业的信心依然不足,投资机会匮乏。短期效果好的话可能可以买到喘息的时间,但是也会埋下长期问题的种子。

    换句话说,日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日元贬值带来的出口增长,以及宽松货币带来的股市上涨和财富效应,而企业的投资并未见增长。最后这一条很关键。可持续的增长, 一定要看经济的供给面,而非需求面,而供给是要由企业来提供的。倘若企业不增加投资, 供给怎么增加?

安倍经济政策的国际和国内影响

    简言之,一季度的增长能否持续,至少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消费和出口的增长能否持续,取决于所谓的财富效应能否持续,以及其他国家是否会对日元贬值作出反应。迄今为止,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韩国、台湾,对于日本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幅的货币贬值,显得意外的平静。不过,出口结构竞争性强的国家,比如说韩国,在汽车、电子、机器设备等领域的出口和日本竞争激烈,迟早会有反应。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占总出口的一半,大幅贬值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迟早会招来邻国的报复。看起来,美国和欧洲的激进政策,为日本提供了保护伞,而最近的领土争端等政治事件也干扰了日元汇率贬值本来应该引起的注意力。

    股市的后续表现,取决于企业利润的增长状况。长期的利润,由企业的根本经营状况决定,目前还难以定论。短期的利润,可能会受到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比如财政补贴、减税等,都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再如,利率降低也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变相增加企业的利润。然而,这些利润本质上都是转移支付, 而不是源于企业的价值创造,恐怕难以持续。

    安倍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 就是提高通胀, 通过通胀来化解债务。然而,这个如意算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可能过不去。现在日本债负很高,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230%左右,但是依然能够支撑的原因是利率很低,10年期国债的利率不到一个点。倘若通胀上升,则名义利率也会上升,债务负担就会立即上升。比如说,通胀达到2%的目标,那么名义利率就很可能达到4%以上,这样日本国债的融资成本就会大幅上升。已发行债券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引起投资者的损失和恐慌,新的债券的融资成本会大幅上升,股票的价格也会跟随下降。倘若如此,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

    美国和欧元区的经验其实可以借鉴。二者都实行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效果并不完全相同。美国的情形虽说也不太明朗,但是看起来比欧洲要好一些,欧元区则依然在衰退的边缘徘徊。美国和欧元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美国的外债多,通胀赖掉的有一部分是别人的债。相比之下,欧元区的债多源自内部, 只能算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转移支付。日本的情形,也是内债为主, 赖债不过是储户向借贷者的转移支付。

    当然,「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柱,即结构性改革,在执笔时尚未出炉,所以现在判断「安倍经济学」的最终成效为时尚早。其实,安倍的三把利剑中,只有这一条才能真正提高日本企业竞争力,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讨论中的政策目标,比如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鼓励妇女就业,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放松能源行业管制等等,看起来都在正确的方向上。其实,知易行难,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实施可行的政策, 这在6 月中旬八国峰会之前就会清晰。

    简单概括, 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带来的只是短期假象,可以赢得政治支持和喘息空间, 但是结构改革才是关键。「安倍经济学」, 本质是在结构改革的刀锋上跳舞,迄今只是吸了一点兴奋剂,活跃一下气氛,真正的舞步还没有开始。

    另外,日本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一个老龄化已经很严重、并日趋严重的经济体, 更加迫切需要提高运转效率,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犯错误。古语曰:事不过三。对于日本而言, 已经丢失了两个10年,第三个10年能否有根本性转机,或者是最后的机会。对于亚洲邻国而言,这关系到能否有一个和睦的邻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