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凯硕:顺差重现值得担忧

  一场围绕如何重整美国经济和偿还债务的大辩论已拉开帷幕。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方面:在亚洲日益占据核心地位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美国已不再是价格的制定者。相反,它已沦为一个价格的接受者。

  曾几何时,伟大的美国经济可以设定自己的路线,而全球其它地区则随之进行调整。美国经济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当全球洋流变化的时候,它感受不到调整的压力。如今已不再是这种情况。美国经济只有努力去理解自身在世界上的相对优势,才能具备全球竞争力。

  在美国,创造就业机会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不过,在那些美国拥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里,可以创造出就业岗位。而在那些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就业机会将流向海外。这一事实意味着,美国必须了解一些残酷的事实。

  此处的悖论在于:在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方面,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美国公司扮演了领路人的角色。但在说服世界其它国家去获取竞争力之后,美国政府却没能教育本国民众:美国人自己也必须进行调整和适应。不论是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还是保罗•瑞恩(Paul Ryan)等右翼领袖,在围绕美国预算的辩论中都没有透出这一讯息。

  其结果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从苹果(Apple)到谷歌(Google、从可口可乐(Coca-Cola)到百事可乐(Pepsi)、从波音(Boeing)到微软(Microsoft)——都保持了全球竞争力,但美国工人们已被引导着相信:结合运用国内刺激和渐进式权利改革两种手段,就能在目前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创造出长期的、可持续的工作岗位。但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在最近金融危机中的一个标志性动作,表明了该国经济规划者们是多么脱离实际。为了解决全球失衡,美国要求中国和德国降低其出口顺差。但是,中国和德国的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能够针对迅速变化的全球市场作出调整。中德两国的生产商如果只为取悦美国、而中止向客户供货,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如今,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并非得益于严厉的政府,而是因为中国能为印度顾客生产印度教小神像,为巴西人生产狂欢节纪念品,也能生产苹果(Apple)的iPad组件乃至子弹头列车的零部件。这正是中国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的原因所在。

  不过,对于美国或许也将不得不根据新的全球经济形势做出调整的念头,美国人觉得几乎难以置信。但是,中国、德国、瑞典和新加坡的制造业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为新兴产业培养工人。中国之所以在绿色科技上迅速超过美国,是由于采取了全国一致的行动,并非由于企业单打独斗地在绿色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简言之,美国需要的是改变思路。美国的经济规划者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在哪些工作岗位上,美国人能够比印度、中国、巴西或德国的工人干得更好?他们也必须弄清楚,为何有如此多的美国公司因为可怜的税收优惠和财务激励而投资海外?只需出台免税规定——同时美国政府坚持把所有省下来的钱应投资于工人培训——就能把美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吸引回美国。

  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自身的角色也必须转变。我特意用了“经济规划者”一词,这样的概念在仍由老派的安•兰德(Ayn Rand)和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经济理念所把持的美国言论中仍属于禁忌。然而,在无情竞争的全球市场中,只有审慎合理的政府干预,才能帮助经济转轨和调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就采取了这种做法,强迫国有企业消化获得全球竞争力过程中的阵痛。如今,美国也需要一套综合经济方案进行调整和适应,并让全体国民搭上顺风车。

  本文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院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