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良心经济学的回归:皮克迪泡沫之下的漫漫长路

按照皮克迪的推论,收入会向1%的那1%集中,也就是那万分之一的富人会更富,那1%的99%,也就是万分之九十九的人会逐渐变穷。这是跟百分之一的人越来越富的结论是有些冲突的。

文/陈佳(人民大学货币所)

自2013年以来,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带着他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横扫了全球书评榜,以一本学术著作雄霸亚马逊畅销书(包括小说)首席数月,简直闻所未闻。哈佛出版社的英文版数次脱销,一时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从政商界到学术界,从比尔盖茨到克鲁格曼,众人交口绝赞,鼎力推荐。甚至因为新资本论的出现,虎头蛇尾的占领华尔街、99%对1%运动迅速蝶变,一跃成为有着深厚经济思想基础的美国无产阶级政治运动。更为绝妙的是,皮克迪在大选前一个月联名写公开信支持奥朗德,直接帮助后者赢得了法国大选。正是“闲谈不说皮克迪,读尽经学亦枉然”。难怪克鲁格曼等将其奉为“过去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没有之一”;带着扉页的余温,我们99%的大众在为这位后起之秀起立鼓掌之时,自然会满怀期待:自亚当斯密,瓦尔雷斯帕累托和西蒙库茨涅茨之后,经济学良心再度降临,而良心经济学的回归似乎指日可待。

一、热望

2001年,刚刚步入而立之年Thomas Piketty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量级著作《 Les Hauts revenus en France au 20e siècle : inégalités et redistribution 20世纪法国高收入(格拉塞出版社 ,2001)》,从此拉开了他横扫主流经济学界的序幕。以此为基础,2001年到2008年间,皮克迪联合Atkinson等人,将研究对象逐步扩展到英国、美国、意德等其他欧洲国家,逐步确立了这支研究团队在美国主流经济学杂志的学术地位;尤其是《20世纪法国高收入》这本书,书中皮克迪第一次系统性的展现了他的学术勇气和智慧,他另辟蹊径,把所谓的那1%作为关注点,并采用了政府税收作为数据样本,找到了一条令人不安的漂亮曲线——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的富人收入占比相对穷人一直在增加。这是显然与经济学基本教义背离的,当然也是跟他指向美国梦所背离的。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皮克迪固执的学术选择,恰逢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梦的核心——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锐减,失业率飙升,因无法缴纳按揭流离失所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美国主流财经媒体不断揭露华尔街高管在接受政府救助后的顶风颁发巨额奖金、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直接引发了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质疑,占领华尔街和反对1%的呼声越来越高。皮克迪与《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出现,填补了美国民意诉求的理论基础空白。新资本论的一些结论,普通美国民众感同身受,尽管他们可能无法看懂皮克迪的全部分析过程,但已经足够了。因为这些研究,政策界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贫富差距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这很可能是皮克迪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2008年之后,皮克迪已经声名鹊起,他做研究的机会成本已经相当高了。很多成名的经济学家会适当的选择其他一些容易出成果的热门题目,同时也尽量避免跟政策直接撞车。难能可贵的是,少年得志的皮克迪和他的研究团队并没有满足,而是笃定的接着做收入差距问题。2008到2014年间,他的团队不断扩大,使得《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再版的时候,研究对象扩展到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30个左右,时间序列也扩大到距今一到二个世纪的范围,这些成果都汇聚在他们建立的“世界顶层收入数据库”之中。这些也都是皮克迪团队的核心贡献。

通过欧美主流媒体不遗余力的推介,新资本论和皮克迪也来到了中国。当然,同样是好评一片。中文百度里面,patrimonial capitalism成为热词,本来被学者称为承袭(世袭)经济学一词,老百姓则亲切的称呼为拼爹经济学,diao丝经济学,还有人把新资本论不同寻常的分析方法归类为大数据方法,认为这是新时代新经济的代表分析方法。。。当然,水暖难免滋生点泡沫,纯当笑谈了。

二、冷思

当今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各种思想和政策潮起潮落。欧美大众亲历金融学模型的破产,经济学教义的悖论,本来就有怀疑论的倾向;再加上严肃的经济学分析距离大众渐行渐远,而主流经济学界缺乏共识,缺乏有号召力的领袖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下民众求知的需求与专业知识的供给之间严重失衡,难怪《经济学家》杂志在2015年1月27日发文哀叹,也许该去问问亚当斯密关于金融危机的看法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皮克迪的出现重燃了许多人对经济学这一沉闷科学焕发青春的热情;而皮克迪似乎也愿意摆开架势去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鲁比尼那样的末日博士,泡沫泛起之后很快就会消散。客观地说,如果皮克迪想要成功,他确实面临一些棘手的课题:就好像他在世界银行的同事米兰诺维奇Milanovic的中肯书评一样:绝对是洗脑好书;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时间是检验著作价值的唯一标准。

难题一:研究创新如何成为范式

凯恩斯在通论里面写到,如果我要说服大众,我首先得说服我的同行!收入差距问题之所以不像大萧条问题那样能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圣杯,除了纵向研究难度之外,更加因为横向涉及面太广,已经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同为研究收入差距的非美国人,皮克迪的前辈之一瓦尔拉斯帕累托是意大利人,除了是经济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兼数学家。他提出的无差异曲线、帕累托最优,还有二八定律都如雷贯耳,直到现在还是福利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范式;而前辈之二西蒙库茨涅茨来自俄罗斯,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既不不知道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GDP,也不懂得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当然更不会知道什么库茨涅茨收入曲线,正是这条线让年轻的皮克迪走上了经济学研究的道路。

可是皮克迪没有走寻常路,他的创新恰恰是摒弃了传统的一般性家户分析模板,他的分析是从特殊的一部分人开始的,这部分人很富,却只有1%或则0.1%;他也没有用传统的数据模板,而是从税务局搞到的纳税记录,他相信千穿万穿,税收不穿。这一点倒是很有民间智慧的影子。但是说服老百姓和政治家是一回事,说服他的同行普遍接受他的分析方法,引领一次经济学分析革命那就是另一回事。何况皮克迪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基本上推翻了库茨涅茨的经典论断,这显然增加了他的研究推广的难度。现在来看,他距离成功还非常远。上星期他的思想导师兼推广人克鲁格曼在演讲时谈到收入差距问题,所用的图表可是米兰诺维奇的。请注意,这可是一张传统的一般性家户分析数据图!克鲁格曼尚且服软,皮克迪该有多难!

难题二:如何确保研究成果可信

新资本论的核心亮点,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现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1%越来越富,99%越来越穷,并且这个结论是跨区域的,具有一般性的。这听起来挺符合大众直觉的,但细想是有些问题的。考虑一个思想模型,1%的富人也是一个群体,他们内部也可以划分为1%和99%:按照皮克迪的推论,收入会向1%的那1%集中,也就是那万分之一的富人会更富,那1%的99%,也就是万分之九十九的人会逐渐变穷。这是跟百分之一的人越来越富的结论是有些冲突的。

用更加规范的学术语言来说,皮克迪的结论,严重依赖于他对数据组的划分标准。如果职业经济学家反驳他说,他不过是碰巧用这种1%(假设而已,论文里面不一定是1%)的划分标准,找到了一条漂亮的曲线而已。请问为何一定是1%,不能是1.1%?富人阶层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个零界点牢靠吗?如今很多发明家通过创新获得高额收入,这些人也算是1%吗?对他们的收入测量是否公平?如何区分人力资本回报与其他资本回报?当然,皮克迪的团队始终在不断扩大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范围,从一个世纪拓展到好几个世纪,试图增强说服力。不过客观地说,一些核心问题皮克迪都还没来得及根本解决。1月24日《经济学家》就以错误的标杆为题,指出对收入差距加大的研究成果需要谨慎对待,因为结论中有太多的预测数据;而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中产阶级收入数据没有充分体现,否则有可能会令皮克迪的结论发生逆转。

这样的话,用新资本论得到的结果来指引经济增长和改革的方向,值得信赖与否就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目前来看,皮克迪有相当多的政策取向哪怕不是错的,也至少是有偏的。比如说对富人的收入征收重税的问题,这是否会让富人减少投资呢?一旦投资减少则可能减缓经济发展,进而可能减少穷人收入。当然,也许这样做总的收入差距降低了。就好像周五阿里的股价暴跌,很多人调侃自己与首富马云的收入差距一下子减少了十几亿元一样,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99%的老百姓希望看见的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下,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毕竟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问题就难了。在新经济新思维不断涌现的今天,民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谋求共识恰恰是所有改革的核心和痛点。良心经济学想要真正回归人民大众,经济学良心之路真是漫漫而修远兮。

【本文为作者赐稿,转载请注明来源经济金融网】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