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股市中的行为经济学陷阱

\

笔者在读书期间选修了行为经济学课程,发现有关理论不但有趣,而且有用。它揭示了人类在决策时非理性的一面——这在最近红火的股市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锚定效应:解套就跑。对于中国股民来说,手里的股票何时能解套可能是谈论最多的话题。一旦被套,立即趴下不动,不解套绝对不走,一解套马上就走。这其实是将自己买入的价格作为参照系,后来的价格都要与这个“锚”相比。仔细一想,这种做法并没有多少道理。股票是公司价值的反映,几年前被人看好的公司,现在可能已经衰落,而当时不被看好的公司,现在则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一方面解套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白白损失了时间;另一方面,解套就跑,反倒错过了将来的大牛股。行为经济学发现,将买入价格作为“锚”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错误,它发生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一些地区的房地产经历长时间的衰退后重新复苏,当价格超过某一水平时,会发现成交量大幅上升,就是因为人们终于愿意以当年的价格卖掉房子。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年里物价大幅上升,现在得到的房款已经远远不如当年的价值。

夸大偶然事件:技术分析为何如此普遍?考虑以下两种情形,哪个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更大?一种涨涨涨;另一种涨跌涨。有没有觉得前者更可能继续上涨,而后者按照规律该跌了?实际上两种情况下,股市的走势都是随机的,接下来上涨的概率也都是1/2,之前的走势只是偶然地呈现一种规律。行为经济学发现,人脑是天生的图案寻找器。在分析问题时,人们非常善于找规律。在投资当中,依赖表面的规律做决策无异于抛硬币。许多人痴迷于技术分析,就是因为技术分析提供了一些简单、易于寻找的图案,比如突破、支撑、三角、旗形等。这些图案易于上手,使人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专家,从而沉迷于找规律的游戏而不去关心投资的本质,并逐渐陷入过度交易的泥潭不能自拔。有鉴于此,笔者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就是少看K线,少研究技术分析,注重寻找感兴趣的企业,注重研究企业的基本面。

注意力有限。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在搜集资料,做出投资决策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直观的、近期的、易于获得的证据。越是直观易于理解的东西,人们认为越重要。比如说一家公司处于哪个行业很容易搞清,但是具体的商业模式则不太好理解,再具体的财务结构、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关系则更难理解。因此普通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很注重行业,而较少关注公司的其他细节。另外,越是近期的证据,人们认为越重要。例如,人们只重视近期股市的红火,却忽略了历史上漫长的熊市。让人们从遥远的过去学习教训是如此困难,这也造成了人们的健忘与短视。由此看来,“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的”这句话有其行为经济学基础。最后,越是易于获得的证据,人们认为越重要。比如一家公司上了头条,突然间你会读到许多相关的报道,从而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这家公司。实际上则不然,你所看到的报道别人也都会看到。实证研究发现,消息越多,人们的交易量越大。甚至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只要有消息人们就想交易。这里,投资者好像变成了原始生物,只要遇到刺激就会做出反应。

不愿面对损失,落袋为安。与锚定效应一样,损失厌恶深深根植于人性深处,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行为性之一,同时也是对投资者伤害最大的。比如,当一只股票跌了不少,你总是寄希望它能涨回来从而避免损失,但不愿面对它继续下跌的可能性。相反,当股票涨了不少,你会整天担心再跌回来,宁愿现在卖掉“落袋为安”,而忽略了它可能继续上涨。

以上,笔者结合自身体会介绍了若干种常见的行为经济学陷阱。读者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行为性错误是根植于人性的,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也很难克服。借由理性,人类建立了伟大的经济学和现代社会,同时,人类也为被压抑的本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行为经济学接纳了人的非理性,缓解了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作者系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

(责任编辑童德文,邮箱:jpdong@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