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如何看待经济学范式突破?

10月28日,理想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人文经济学会支持的“经济学范式的突破——张维迎《经济学原理》新书发布会”在北大举行。王则柯、张维迎、卢锋、姚洋、刘国恩、徐晋涛等经济学家与会。

本文为卢锋教授本人修改后的发言稿。

首先要祝贺维迎出版精心写作的《经济学原理》,这对我今后教学经济学原理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我多年前也写过《经济学原理(中国版)》,深知用心写教材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是挺不容易的事情。

会议主办方拟定的今天会议主题是“经济学范式的突破”。这是一个内涵很宏大的题目。什么“经济学范式的突破”?经济学范式大体是指经济学中最具有方法论含义的基本判断和基本命题,是经济学最具有坐标参照含义的理论内核。好比经济学说史上的古典价值论被边际效用理论突破并奠定新古典经济学基础,凯恩斯革命以及后来货币学派兴起等现代宏观经济学范式形成和转变。另外20世纪计划经济学兴起以及当代中国和苏东国家体制转型催生表的转型经济学等等,或许也应看作是经济学范式的转变和突破。目前经济学领域是否发生范式转变?发生了哪些范式转变?这些转变是否有持久生命力并从长期时间窗口看代表经济学思想的阶段性进步?还是仅仅折射当时历史环境特点代表经济实现某种暂时转弯迂回变化?这些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从我这些年比较注意观察的宏观经济领域情况而言,以中国经济追赶与美国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推动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快速演变,可能确实要求开放宏观经济学、金融宏观学或宏观金融学、发展经济学发生某种范式转变。当代产品内分工推动全球化深化为经济落后国家提供的开放追赶全新机遇使得亚洲四小与中国得以开放发展,中国作为尚未进入小康的发展中大国成为最重要全球增长引擎,相对穷国借钱给高收入国家富伴随富国债台高筑的国际收支现象,G-20协调机制产生,国际货币体系快速演变等等,或许应该在开放宏观经济学领域得到系统体现,最终表现为宏观经济学范式转变甚至突破。不过宏观经济学领域是否已经发生了堪与上述时代现实演变相对称相媲美的范式演变甚至变革,我个人还没有系统了解评估,也没有直接看到。目前上述重大时代变化与开放宏观经济现象,似乎主要还是作为短期形势分析和政策问题得到较多讨论,将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并谋求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层面突破,似乎还没有看到很多重大进展并成为学界主流讨论命题。

对讨论这样高大上问题我感到力不从心。下面点评探讨三个具体经济事例,作为对经济学范式转变相关联问题的思考。

第一,从我国粮食过量库存导致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案例看,中国80%问题可能都是经济学原理层面的问题,破解这类问题或许不一定需要经济学范式的突破。

中国80%问题可能都是经济学原理层面的问题,这好像是维迎早年说过的一句话。无论是做对的事情还是有偏误的事情,在学理层面分歧争论大都能在经济学原理层面问题,既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也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数学模型才能解决的问题。与今天主题相联系,即便没有范式突破,如果能够融会贯通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并紧密结合经济现实正确地加以运用,也能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借鉴。

这方面事例一抓一大把。一个现成事例是最近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及其背后成因。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玉米农户出售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较大下跌行情。粮食价格波动本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平常的事情,但是这次粮价下跌原因比较特别,就是国家粮食库存高到近乎离谱地步。用国家有关机构门文件表述是两个“前所未有”:“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据估计,官方结转库存可能在2.3亿吨以上,加上农户可能占到消费量一半比例,全社会库存可能高达全年实际消费量的八成以上,远远高于经济合理库存水平

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这么高库存?前些年财政收入增长快,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助推形成2004-2014年粮食产量“十一年增”的成就,增长复苏高达41%。然而同时由于中国要素成本上升与农业比较优势结构演变,大豆等粮食在开放环境下相对竞争力减弱,虽然有关部门对谷物进口贸易实施数量管制,使目前国内外粮价出现前所未有程度倒挂,粮食进口还是持续上升到去年过亿吨的水平。上述情况下,国内粮食与食品加工企业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进口粮食,国内主产区粮食增产相当程度为库存增长做贡献,“进口入市、收购入库”,导致库存量、生产量、进口量多年持续“三量齐增”这样令人诧异的经济现象。

十几年前研究中国粮食经济和政策,写过“三次粮食过剩”、《半周期改革》研究报告和系列研究论文,知道粮食政策干预导致过量库存,最后通过调整给农业农民与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明争议的情况,在过去30多年改革多次发生。描述当下粮食经济形势用语“卖不动、存不下、收不了”,就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度显示。走到今天这样形势当然有很多道理,比如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应该用土地、淡水、劳动力稀缺资源为“增加库存”而生产,总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原理吧,是不同经济学流派都有共识的道理,理解遵循这个至简至明的道理应不需要经济学范式的突破。然而我们看到,可能正是很多不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事情大规模和重复性发生,妨碍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基本原则。其实不仅是粮食政策,诸如国有企业改革,投资准入管制,人口生育与户口管制等等,在学理和认知层面其实都不同程度涉及这类基本原理问题。

第二,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信奉通缩恐惧论与超常量宽货币政策实践看,经济学范式的更新突破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也有待观察。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2008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出现一种趋同“创新”现象,就是不约而同地不仅把政策利率降到零值水平,而且把采用超常量宽政策抬高资产价格,试图以此刺激经济增长,形成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没有最宽松,只有更宽松”的格局。

支持这个超常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当代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于通货紧缩现象理论分析所取得进展。在重新复活的费雪“债务-通缩”理论基础上经过形成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中心命题是把CPI之类流量增加值对象价格下降看作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则由模型设定推演逻辑内生导向经济萧条与崩盘,由于存在这一危险的现实趋势,货币与宏观政策应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包括超常数量宽松手段,扭转物价下降与通货紧缩的局面。

过去我们读书时学习宏观经济学IS-LM分析框架,讨论什么时候货币和财政政策管用和不管用,可见当时经济学分析逻辑是假设或接受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有不管用的时候。当代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大大进步或突破了,就是认为货币政策不可能不管用,传统政策工具不管用,那就加大剂量创造新药,于是中央银行家发明了大量新工具来支持这方面创新,确实似乎代表了中央银行学理论和政策范式创新和突破。

但是这类突破是不是一定就正确?是否一定代表了未来各国央行政策的长期方向?或是折射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崛起时代由于缺少开放环境下自生性投资能力趋势性下降面临经济长期疲软采取的无奈之举?这些问题都值得观察和商榷,不能因为这类模型确实有学术价值,确实代表了范式某种突破,这类政策就一定长期合理,我们也就一定要照搬照用。比如说,这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定,就是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扩张所带来通胀危害,仅仅表现为CPI这类流量物价上涨,不会导致存量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化,或者说资产泡沫与货币政策无关。这个核心假定在学理上值得商榷,在从实际政策实践效果上也需要质疑。

以这方面转变理论色彩最强的美国,世纪初第一次通缩恐惧论基础上激进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对于次贷次债泡沫产生推波助澜作用,从而导致恶性通缩预期自我实现的弄巧成拙结果,提供显示上述理论和政策严重局限的重要案例。再看危机后长达七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把超宽货币政策这类本属于短期政策长期化,实际并未能改变其经济增速趋势下降和复苏疲软局面,甚至引发主流学界对经济“长期停滞“的深度忧虑。不仅如此,超常宽松刺激政策同时鼓励和积累包括债市、股市、楼市的新一轮资产泡沫因素,如果不久未来再来一次资产泡沫破灭引爆的危机,从经济学经典逻辑观察也没有丝毫奇怪。

第三,从广义奥肯定律与广义奥肯关系看,研究转型经济特征性现象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新素材新机遇

我国经济下行阶段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指标波澜不惊和就业形势大体问题,引发很多评论人士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这类质疑从奥肯定律这个经济学经验规律上看有一定道理。奥肯规律强调宏观经济周期涨落与劳动市场波动存在规律性联系,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相对变动与就业率变动存在显著反向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为这个简单的经验规律提供了比较稳健的实证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下行周期失业率指标稳定难以理解,考虑过去中国官方统计部门不够完美的信誉市场对数据怀疑也可以理解。

破解上述奥肯定律在中国水土不服悖论现象的关键,在于需要针对我国劳动力趋势性转移的转型背景,设计定义包括农业劳动力转移结构变量的广义奥肯定律,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中国奥肯关系。基本思路认为,一国劳动市场与宏观波动的关联方式,不仅取决于标准教科书模型强调的失业率指标,而且受制于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成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仅包含失业率变量的教科书奥肯模型适用于已完成劳动力转移的发达国家,适用于广大转型经济体的奥肯模型则应包括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关键结构变量,因而可以把教科书标准模型看作广义奥肯定律的特例。

在广义奥肯定律概念基础上估计的中国奥肯关系方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对其趋势变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涨落之间存在显著联系,采用不同劳动力转移和失业率度量数据的估计方程中,劳动力转移估计值都相当稳定并高度显著。由此可见,中国转型时期某些重大特征现象探究,可能使我们有机会超越传统教科书标准模型基本假设限制,加深对现代经济环境下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显著下降,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较大幅度下降,显示近年经济下行阶段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广义奥肯定律具有一致性。劳动力转移减少没有带来太大就业压力,关键原因在于长期看农业劳动力存量减少,周期看农业补贴政策提升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因而第一个问题讨论的价格下跌,有可能成为影响劳动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加剧本轮宏观周期调整的最后一只靴子。

总之,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追赶带动全球经济格局快速深刻演变,应为经济学范式的创新转变提供了时代和现实条件。研究转型经济特征性现象,为经济学特定领域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新素材新机遇。不过同时也要意识到,理解中国现实面临的很多经济问题,可能都是如何结合现实运用经济学原理层面讨论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学范式转变创新问题。另外,像通缩恐惧、货币放水这类经济学范式突破是否可取则需要质疑检验。

2015年10月28日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