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业安:何以水平越高的经济学家越不愿预测?

现在的经济史学家大多明白,美国在大危机后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危机时的扩张型政策真的毫无关系。据菲尔德的研究,1929年至1941年间恰好是美国经济技术进步比较大的时期。假如当时美国政府没有采取夸张的宏观调控,经济复苏是不是会更稳当、更快捷?

但凡遭遇经济衰退或者大危机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救助。即便凯恩斯没有发表那本通论,许多政府也本能地知道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弥补总需求下降的不足。说来也可悲,翻开经济史论著,总会发现经济学家其实可有可无,因为无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几乎都无法准确推断宏观经济走势,更无法解释引发经济衰退的本质因素,所以,一个自然结局是,经济学家似乎都是马后炮,当一切尘埃落定,方大彻大悟。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推进无一不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没有哪个经济学家能建立提前预判未来的经济模型。通常都是某个经济现象带来了巨大困惑,现有经济学理论束手无策,然后经济学家们抓耳挠腮,总算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解释,这就是所谓新理论。说的直率点,新理论其实是经济学家为自己不能提前预判经济变化而做出的辩护而已。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意识到这是一场大危机,就连伟大的睿智的费雪也同样如此。费雪绝对能在最顶尖金融学家群体中占据一个位置,他的《利息理论》等著作在现代金融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兴起过程中至少奠定了一块基石。就是这么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大危机到来时,依然乐观地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常规性短期经济衰退。当然,经济学家如仅仅满足自得其乐也就算了,偏偏他们通常好为人师,抱着经世济民的心态对待世人。这就好比庸医比医盲更可怕一样。费雪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其观点,投资者膜拜其名望和学术成就,自然也就信了,而这种忽悠和盲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被套在股市里。费雪本人也不例外,以致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你在今天众多活跃的经济学家身上依然还能看到费雪的影子,这影子被行为经济学家称作“过度自信”。对的,经济学家经常会过度自信,拿原本不那么严谨的理论说些更不靠谱的言论,而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会信。

大危机时当然不仅是费雪一个人判断失误,美国当时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一大群经济学家全都深陷其中。事实证明,经济学家真的只有在研究经济史的过程中才不易犯错。或者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经济学恐怕更多地起解释作用,也就是事后对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解读,而不是预测。自费雪之后,水平越高的经济学家越不愿意预测,这是因为高水平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局限知之甚深,也就越不敢去预测了。反而是各种半桶水、或已不再从事理论研究的那些人,才会去预测。历史经常会重复,但人也奇怪,居然乐此不疲。明知凯恩斯主义的药方几乎无法挽救经济,还是不断有人去鼓吹、去实践。难道真不了解历史?也不尽然,只不过病急乱投医,好比一个重症患者,实在没辙,给一片维生素,或许也会起点作用。这作用本质上就是心理安慰而已。假如我们一看到经济数据下滑就慌了手脚,赶紧开闸放水,到头来还是要被打回原形的。1929年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就是如此,赤字财政从1931年延续到1936年,赤字占联邦支出的百分比最高到了52.5!凯恩斯主义者后来坚持说,正由于及时采取了扩张型政策,才最终遏制了经济衰退的势头。这种往脸上贴金的事,恐怕也只有凯恩斯主义者做得出来。

从数据上看,赤字财政并没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宏观经济,而从股市上看,扩张型政策倒是直接刺激了股指上涨。假如基本面改善推动了股指上涨,那么这种上涨就有持续下去的理由。然而很不幸,实施赤字财政需要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一旦收入不可持续,赤字财政也就走到头了。当美国政府转而采取预算平衡的稳健政策时,股指便应声回落。这意味着什么?扩张型政策对宏观经济没多大好处,最大功能大概就是推动了资产泡沫。技术派的所谓二次探底,无非是因为宏观政策的改变而已,还把二次探底当作金科玉律,岂不可笑?现在的经济史学家大多明白,美国在大危机后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危机时的扩张型政策毫无关系,只不过因为宏观经济学家从来不看微观层面的细微变化,才自以为是地把后来的持续增长和早期的逆周期调控联系起来。

那么,1929年的美国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休斯和凯恩在《美国经济史》中提供了一个文献线索。有个名叫艾利克斯·菲尔德的学者做了一个大危机时期美国经济微观层面的研究,发现当时微观层面存在两个未被政府和学者所察觉的隐秘变化:一个是当时的新技术被私人和公共部门广泛采用;另一个是这段时期发明创造非常活跃。也就是说,按照菲尔德的说法,1929年至1941年间恰好是美国经济技术进步比较大的时期。这是不是有点让人大跌眼镜?如果菲尔德的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战后美国长期增长无非是大危机时期奠定下来的基础,或者准确地说,只不过是大危机中所孕育的增长苗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再进一步可以设想,假如当时美国政府没有采取夸张的宏观调控,经济复苏是不是会更稳当、更快捷?当然,历史无法真正重演,我们只能去明辨历史。

汉字真是意味深远。危机,就是危中有机。宏观经济学家只看到了“危”这一表象,而看不到“机”这一本质,手忙脚乱出牌,按弗里德曼的说法,那只会加剧经济波动。对比我们现在,仔细想想,是否有点似曾相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