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新政

中国央行8月1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新机制后短短3天内,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已经连续贬值近4%,创4年来新低,引起市场对负效应“滚雪球”的担忧。而一些金融专家认为,实施新机制后的人民币贬值是短期性的而非趋势性的,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朝着市场化方向深入迈进,其对国际市场的积极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汇率改革指向形成机制

旧的中间价主要是政府指定的,新的中间价基本是市场自发形成的。

8月11日,央行推出了一项意在“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新政,人民币随即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历史性地连跌3日。关于这起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重大事件,有人视之为一场全球货币战争的危险升级,另一些人则解读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一块里程碑。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次中间价的大幅下调是对实际的市场汇率点差的“一次性校正”,而且是朝着汇率市场化方向迈进的整体努力的一部分。

理论上说,这项新政有助于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汇率弹性,消除“双层体系”(即已经在香港和其他境外“离岸市场”形成的另一个不同于中国内地“在岸”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汇率价格),使受到严格管制的人民币对市场做出更灵敏的反应。

此前,央行每天上午发布一个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指导价格”,市场当日被允许在该点位上下各2%的范围内交易。而在2005年汇改以来的10年间,每日超过0.2%的涨跌幅都是屈指可数的。自8月11日起实行的新的中间价报价方式是,由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位于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换言之,旧的中间价主要是政府指定的,新的中间价基本是市场自发形成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8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确认了这一点:“(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市场决定汇率,央行已经退出常态干预。”他同时将通过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来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市场猜测斥为“无稽之谈”,“我们不需要调整汇率来促进出口,中国的出口不错,中国的出口有这么大的顺差,所以我们这次完善汇率的机制基本上是从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出发)”。易纲强调这是一个机制建设,将使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是经济增长的调节器和国际收支稳定器。

一些分析人士还敏锐地指出,过去10年外汇中间价改革都是围绕浮动区间、银行对客户牌价等“技术细节”在推进和完善,而这次改革则是针对中间价的形成机制,这才是汇率问题的核心。由此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人民币贬值无关货币战

现在进一步放松对美元的隐性盯住是朝汇改目标迈出的又一步。

对于上周人民币的一次性大幅度贬值,在一些市场派人士看来,这不是行政力量的作用,而恰恰是央行奉行自由不干预政策的结果。自去年11月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每天都低于央行发布的中间价。这表明人民币有很强的贬值压力,但半年多来央行一直在公布强势人为汇率,阻止了人民币贬值。这导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8月初的SDR初评报告中所指出的结果: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并非基于实际的市场交易,并可能偏离达2个百分点之多。

一位分析师的评论代表了当下国际投资市场的普遍观点:“目前状况下,在确定汇率时赋予市场更多发言权,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允许人民币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确实,为推进改革而顺从市场下行压力,与人为推动竞争性贬值有着本质的不同。况且,在全世界几乎所有货币都在对美元大幅度贬值——亚洲新兴市场货币尤甚,中国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冒着遭到全世界批评的风险,去参与一场得不偿失的货币战。

正因为如此,中国央行的行动得到了IMF的积极回应。在8月11日发表的一则简短声明中称,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举措,(中国央行)应该允许市场力量在决定汇率中起更大的作用”。不过,声明补充说:“具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取决于新的机制在实践中如何落实。”IMF希望中国在两到三年内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甚至长期以来一直批评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以谋求不正当出口优势的美国政府,也罕见地以一种审慎的姿态对上周发生的人民币贬值作出回应。针对当天的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政府认为,“目前判断此举的全面影响仍为时尚早。”同时表示,会持续关注这些变化如何展开,持续敦促中国加快改革步伐,由政府管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汇率自由浮动机制,亦即资本项目下的开放。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承诺的最终目标。如果10年前的汇改是人民币放弃盯住美元的第一步,那么,现在进一步放松对美元的隐性盯住则是朝这一目标迈出的又一步。

汇改新政与加入SDR的努力

说服IMF将人民币纳入SDR,是人民币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象征。

中国推出“汇率改革新政”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民币贬值时机貌似出乎全世界意料,实则相当耐人寻味。

从今年11月份开始,IMF理事会将着手对SDR的货币构成进行新一轮5年一次的评估。一直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提高全球发言权的中国政府渴望说服IMF,在今年底前或明年初将人民币纳入SDR。在中国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许多新兴市场看来,这不仅将是人民币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同美元、欧元和日元平起平坐的象征,还是改革“不合理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标志。为此,在过去许多年里,中国一再拒绝了人民币贬值的强烈诱惑,一直努力保持货币稳定,并在近年明显加快了各项金融改革的推进力度。

IMF在8月上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赞扬了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人民币迄今仍未达到被纳入SDR的标准。分析人士认为,为了让人民币早日拿到SDR的门票,中国新一轮汇改势在必行,并且必须尽快推出,以向IMF传递积极合作的态度。这应该便是“8·11”事件最重要的背景。

对此,IMF同样表达了谨慎但正面的回应。虽然它在声明中称,新机制“对用来决定该货币篮子组成的评判标准没有直接影响”,但紧接着补充道:“尽管如此,假如人民币未来被纳入该货币篮子,更市场化的汇率将为SDR的运作提供便利。”

IMF曾长期认为人民币汇率偏低,但它近来已经放弃了这一观点,并在今年5月和8月公开宣布人民币汇率已不再被低估。或许正是由于IMF态度的明显转变,中国央行才觉得有必要冒着风险迈出大胆的一步。

而其实,这一步并算不上大,却仍不出意料地在国际上持“传统观点”的人士中引起激烈反弹——他们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人民币此前被大大低估了,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只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升值。基于上述逻辑,贬值一定是反市场的人为操控。10多年来长期指控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美国国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Schumer)在第一时间便威胁说,人民币目前的贬值有可能会增加被纳入SDR的难度。他的意思其实是呼吁美国国会向政府施压,在IMF今年晚些时候对SDR的货币构成进行评估时对人民币说“不”。

持续推进改革才能说服世界

就任何一项改革而言,长远地看,最令人担心的是改革的停滞。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4年,人民币占全球贸易结算的比例上升至1.0%,20%的中国对外商品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而在贸易融资中,人民币的占比更快速上升到3.9%;拥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也增至38个……

考虑到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量超过全球的10%,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然而,IMF除了想看到人民币在中国境外更多地使用外,更看重的可能依然是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多年来,中国政府已明显减少了干预,外汇交易远比以往自由,但在全球外汇交易中,人民币的规模还不如加拿大元和墨西哥比索,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十分不相称。

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将继续坚定而又谨慎地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

在外汇领域,用央行新闻发言人的话来说,“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预计央行下一步将拓宽外汇交易波动幅度,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将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由现在的2%适度扩大。

此外,央行还承诺,将加快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考虑在伦敦甚至在纽约开市,引入合格境外主体……

但正如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在每一个领域里主动推进的所有改革一样,外汇改革的步伐也需要稳步推进。

在13日的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强调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时提醒道:“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事实上,央行还明确表示,虽然它将放松汇率管制,但不会完全放开。而且,实际上放松的程度并不会很大。

就任何一项改革而言,长远地看,改革往前推进的步伐大小和快慢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改革的停滞。

因此,中国未来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才会让这种“人民币被操纵”的无稽之谈越来越失去说服力。

金融稳定的确很重要,但想要实现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谋求更可持续的长期经济发展,放弃一部分传统经济管制工具是必须的。从主流舆论的反应来看,上周,中国金融监管者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未来它还需要在基于市场化理念的基本原则和基于当下现实考量的灵活性之间不断作出平衡。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