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分析:疫后经济V型反弹已开始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一季度实际GDP同比下降6.8%。但从边际变化上看,3月份以来,复工复产明显推进,经济活动正在经历较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展望二季度,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外需,欧美经济疲弱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在二季度出现20%以上的降幅,对当季GDP形成3个百分点以上的拖累。但即便如,二季度的经济表现总体上仍会好于一季度。今年经济的底部已经出现,国内经济的V型反弹正在开始。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三保三注重”。

一、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字。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需下滑的影响,一季度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6.8%。其中,三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一产下降3.2%,二产下降9.6%,三产下降5.2%。

从支出分类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下降18.1%,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下降12.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出口总额按美元计价同比下降13.4%,进口同比下降2.3%。

对于宏观经济分析而言,更重要的是观察边际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复产复工的推进,3月份以来经济活动已经出现了明显好转,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显著收窄。3月份调查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由2月份6.2%的高点降至5.9%。从城市交通出行密度、发电煤耗、工程机械销量等高频指标来看,国内经济活动在进入4月份之后进一步加速恢复。

此外,忧中有喜的是,疫情危机往往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在传统经济活动总体下降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仍保持着较高增速,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在线经济活动逆势增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速高达13.2%,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攀升至23.6%。

二、总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总需求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供需双杀”式的冲击,既影响供应链和企业生产活动,又限制了居民消费和商务消费等需求活动。

供给端和需求端所受冲击的大小会随着疫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二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最严的时候,供给端冲击大于需求端冲击,复工复产难是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当前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复工复产取得明显进展,供给端冲击有所缓释,但疫情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影响仍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需求不足、企业缺订单转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然,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总需求疲弱的情况迟迟得不到缓解,那么供给端的产能势必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企业难以承受长期停产的压力,破产倒闭,造成产能和就业岗位消失。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增速已经处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之下,产出缺口为负。大量的厂房设备、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处于利用率不足甚至闲置的状态。

判断产出缺口最直观的办法是观察一般物价的边际变化。当前,我国物价环境一方面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通胀通缩”格局,但另一方面,主要物价指标在边际上明显走弱。3月份CPI、核心CPI、PPI三个主要指标环比均出现下降——CPI环比下降1.2%,核心CPI环比下降0.2%,PPI环比下降1.1%。从同比增速来看,3月份CPI同比已经由一月份5.4%的高点降至4.3%,核心CPI处于1.2%的低位,PPI同比下降1.6%。这些边际变化,充分印证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需求疲弱的事实。预计二季度CPI涨幅将继续回落,PPI降幅可能进一步扩大。

三、二季度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外需

展望二季度,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不在内部,而在外部。3月中旬以来,由于海外疫情加速扩散,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社会隔离、封城等举措。预计5月底之前海外疫情难以得到基本控制。除了疫情输入压力之外,海外疫情导致的外需疲弱还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拖累。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将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对当季度我国GDP增速形成的拖累可能达到3个百分点以上。

但尽管如此,在国内经济活动加速恢复的情况下,二季度我国经济形势仍将比一季度有所好转。如果未来海外疫情输入风险不大规模暴发,那么可以确认:国内经济的疫后V型反弹已经开始。一季度将是今年的底部。

就全年来看,我们的模型预测显示,在不采取政策刺激的基准情况下,今年全年的实际经济增速约为1.9%。

1.9%的增速基本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但仍有差距。此外,1.9%也低于今年稳定就业所需要的增速——“保就业”目标与“稳增长”目标是紧密关联的:根据测算,今年要创造不少于1000万新增就业机会,那么需要的保底GDP增速需要在4.5%以上。尽管通过研究生扩招、鼓励灵活就业等途径能够分流一部分新增劳动力供给,但即便如此,如果经济增速低于4%,仍然会造成不小的就业压力,推升调查失业率或导致隐性失业。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实施较大力度的逆周期宏观调控,从而避免实际经济增速大幅低于潜在增长率。面对海外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和居民会倾向于增加储蓄,加厚安全垫,因而会减少投资和消费活动,导致总需求不足、产出负缺口扩大、生产要素使用率严重不足。这时,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公共投资提振需求,弥补私人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防止经济陷入“自发收缩循环”。

四、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三保三注重”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应加大逆周期宏观调节力度,政策的着力点可以主要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即“三保三注重”:

第一,保民生,注重就业优先。除了对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的困难人群进行财政救助之外,还要清醒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保民生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多创造就业机会,避免失业率攀升。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以工代赈”模式,背后有着丰富的经济学智慧和政策智慧。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困难人群发放现金财政补贴,是有必要的;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探索发放“消费券”模式,也是可行的;然而,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针对全民发放现金,尚不具有可行性:一来财政压力难以承受,二来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在目前发展阶段,保就业既是保民生最根本的举措,也是最有效的举措。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工代赈”的模式比向全民发放现金更可行,更有效。

第二,保企业,注重立足长远。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致力于维护年内宏观经济基本稳定,避免负产出缺口扩大和要素资源过度浪费;同时还要立足长远,为明年经济恢复乃至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保企业的目的在于保产能、保希望。通过减免缓税费缴纳、降低融资成本等政策措施,大幅降低企业的成本,对冲疫情期间的营收下滑,避免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出现大面积资不抵债、破产倒闭、产能毁灭的局面。俗话说“人在青山在”,对于现代经济而言也是如此——只要企业在,产能就在,经济恢复的潜力和希望就在。因而,当前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就在于,尽可能地帮助企业活下来。考虑到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而保企业的重点应放在保中小微企业。

第三,保循环,注重稳定需求。现代经济是一个循环有机体。只有保证总结和总需求处于循环状态、产业上中下游处于循环状态,经济才是“活”的。一旦循环阻塞的时间过长,经济有机体就会出现损毁甚至局部死亡。如前文所述,当前宏观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总需求不足。如果总需求长期持续疲弱,企业经营就会出现困难,失业就可能扩大。只有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畅通总供给-总需求循环,才能做到保企业、保就业。

在二季度外需即将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情况下,亟须扩大内需,以内需补外需,从而稳定总需求。一方面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仍须利用好、发挥好新老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一是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增加人口流入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应,实现“人地挂钩”。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二是加大支线铁路、通用机场、医疗与公共卫生设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国土建设、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工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