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秋官效应”的故事

“秋官效应”有另一个名称“丁蟹效应”,英文也有两个——Adam Cheng Effect,和后来出现的Ting Hai effect。不过我认为还是称为“秋官效应”比较好,毕竟这个所谓的效应是指郑少秋先生一旦出现在银幕上,股市就会应声下跌。称“丁蟹效应”容易引起误会,以为只是播出那套秋官扮演丁蟹的《大时代》才有这样的效果。
 
其实关于秋官对股市的杀伤力的传言早在90年代末就开始在坊间传播,不过正式引起关注却还有待里昂证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全名里昂证券有限公司)2004年3月30号出版的市场展望(Market Outlook)一番正儿八经的分析才一战成名。这篇文章的名字是Adam Cheng Effect,这是第一次对秋官的“能力”的量化分析添加图片。不过对于作者,竟然没有人记得!所以借这个机会公开一下,文章作者有两位,只署了英文名Gabriel Chan和Kenny Lau,不过人家怎么说也有个中文姓氏,中文名又怎么可以从略?我花了老大功夫终于弄清楚了这两位的大名,陈伟邦和刘绍文是也。
 
话说回来,“秋官效应”这个效应说是有,其实从未被真正定义过。实际上陈刘的文章也就是走了这个空子,确定了效应的份额存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不太合理的地方,(当然所谓“秋官效应”本身就不那么合理)。参照采自原文的下图,他们的定义里效应是指整套电视剧播出的时间,问题是这些都是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一星期五集,一播就是六七个星期以上,一两个月的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影响,如果有的话,三几天内就必须显现了,一两个月对股市来说可以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以这个作为证据实在不足为训。
 
 
为了这一点,我重新定义了一下所谓的效应,如果有关联的话,那么股市将在电视剧播出的十天八天内出现下跌,幅度不必大,但是必须比播出当天的股市指数低。如果这样就是有效应,否则即使播到大结局那天股市突然大跌也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同时我增加了样本数,囊括了陈刘分析之前的郑少秋有份参演的电视剧和电影,还有之后郑少秋出现在新闻上的事件。这个分析只限于在香港播出的片段,以及对恒生指数的影响,由于雅虎财经上恒生指数的记录是从1986年开始的,如果要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那就是从1988年开始,虽然有数据显示秋官早在1973年就开始玩转股市[1]。这样我们就有了35个样本。当然从网上的数据看,也有提到在美国和新加坡放映郑少秋参演的电视节目对两地股市造成影响的记录[2]。不过一来不好确定首播时间,二来两地的指数不好查,就偷个懒从略了。
 
从下文的图表中,三十五个样本,只有八次是播出后股市上升的,运用符号检测正相关性
 
 
r=27,N=35,代入公式;
 
Z=3.3806170189140663100384733094638
 
查水表得知对单尾P=0.0004
 
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秋官和股市有正相关,当然是不是秋官导致股市下跌那就有待继续探讨了。
 
 
探讨的人其实很多,一般的结论是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是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时,不少股民深怕“秋官效应”会导致自己手头上的股票蚀本,便对股票进行恐惧性抛售,引致股市暴跌。不过这个解释只好用在里昂的市场展望之后,在此之前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到2004年3月8号的《血薦軒轅》,我们有十五个样本,其中三个是上升,套用公式,Z=2.5819888974716112567861769331883,单尾P =0.0049,我们还是不能否定其相关性。
 
就时间上看这十五部秋剧开始播出时间从二月到十二月都有,六月之前播出的有五部,六月之后的是十部。股语有云:五穷六绝七翻身,所以四到七月的下跌应该和大势有关(允许正负一个月的误差),这个时间段播出的有五套电视剧和电影。至于为什么五穷六绝七翻身这句话可以作为排除这几个月股市下跌和秋官的关系,下文会说到。九七年是金融风暴,全球性的东西,不可以怪到秋官头上。而九六年二月,那是新年临近,大家赶着回家过年,交投下跌,指数也随之下跌,那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所以严格来说能算的只有四部电视剧。套用公式,Z= -1.549193338482966754071706159913,单尾P= 0.0607没有相关性。只是当时没人这样考虑过,就造成“秋官效应”的错觉。然后自我实现预言开始形成,如此而已。
 
“我的朋友”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分析师洪灏说出另一个理由,香港人迷信,唯心主义的作用下,越发加剧了“秋官效应”[3]。不过在文中洪灏大师又说,他发现“A股市场里也充满了类似的市场异象。自2007年以来,上证综指在每年的4月19日前后都出现暴跌,2013年除外。我决定把A股的这一异象称为‘清明诅咒’”。这话就说的欠考虑了。香港股市素有五穷六绝七翻身之说,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的经济分析员在参考过历年香港股市的升跌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香港的公司大多数在3月31日进行年结,之后会派息除权。所以,到了5月的时候,由于大多数的公司都已经派息除权,股价自然的会下跌,直到暑假后股民期待中期息为止。不过,到了19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有人以各种方式来“预防”这现象。这些“预防措施”包括在踏入3月之前,把手上的高价股票卖出,并于6月之时大手购入各种低价的优质股票,结果使这个升跌周期不断提早出现。
 
A股市场的所谓“清明诅咒”其实也可用类似的理由解释,四月三十是法定的公司年结,出年报的最后日子,参考网上[4]2015年公司年报发布的数目,这个网站数据总共五十三页,一页是五十个公司,由一月排到四月十九用了三十六页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公司都已公布业绩,情形好的话自然要先止赚,情形不好的话更加要逃之夭夭。接下来还有个五一长假,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大家伙无心恋战,收拾行李离开股市也是有的,何来异象之有?朋友经济思想史固然要读,金融思想史也要读啊!
 
[1]秋官“冲击”股市早于1973年明报2015年4月14日
[2]http://www.benkaiser.net/adam/
[3]被“丁蟹效应”搅动的股市预期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659?full=y
[4]http://data.eastmoney.com/bbsj/201412/yysj.html
 

(责任编辑邮箱:shengxch@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