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克强:GDP增长6%不低,可能更高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了众多百姓关心的问题,一起来看看。

增长目标实际可能高于6%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以上,略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是否意味着宏观政策有收紧的可能性?

李克强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提出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实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有人认为低于预期。中国当然乐见经济向好,但是中国也清醒地看到,今年是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前行,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而且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6%以上的目标不低了,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增长6%就是6万亿元,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而且中国6%向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

李克强强调,中国不是在定计划,中国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8%以上的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超过15%。但这只是一个统计现象,中国现在要争取的是,中国经济能够回到一个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2021年和2020年两年平均下来能增长5%,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宏观政策没有必要“急转弯”


李克强介绍,去年面对罕见的巨大冲击,中国及时果断采取措施,但也保持定力,没有搞“大水漫灌”。中国新增财政资金规模2万亿元,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市场主体和民生急需,主要是减税降费,保基本民生。而且采取了直达机制,就是把这些“救命钱”最快7天时间直达基层,来保证基层减税降费、稳岗等财力,很快就见到效果。

中国是把肥施到根子上,政策打到点子上,所以起效快、有作用。现在看,这个规模、力度是合理的,准备的储备政策后来也没有用。

他强调,去年中国没有搞宽松政策,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着力稳固经济,推动向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是要注重把肥施在根上,现在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中。

他指出,由于经济恢复增长,中国要合理调整政策,但调整是适度的,有些阶段性政策退了,同时又用一些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来冲抵影响,保持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力度不减。

李克强强调,保持力度不减,固然资金规模很重要,但用好钱更重要,中国去年宏观调控积累的经验还可以继续用。比如在财政金融方面,要“一减、一增、一稳中有降”。“一减”,就是减少中央政府本级支出,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过紧日子;“一增”,就是扩大直达资金范围,让基层和市场主体感到支持力度不减,这样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惠企利民;“稳中有降”,就是在稳定杠杆率的同时,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融资成本做到稳中有降。

中国灵活就业涉及2亿人,应该给他们社保补贴,避免职业伤害


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年中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今年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中国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

李克强介绍,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应该给他社保补贴,特别是要用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问题,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

李克强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中国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没有制定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但是反复权衡,还是制定了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当时中国提出,只要能够实现9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就有经济的正增长。最后中国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经济全年增长2.3%,居民收入相应增长,好于预期。

李克强强调,今年中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中国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

所以今年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中国将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首位。去年出台的有关就业的政策举措,不仅没有调退,还有所增加,其他政策都要有利于就业。相信通过经济稳定恢复增长,会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更多的就业岗位会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他介绍,今年中国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希望在实际执行中还可以更高一点。“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也就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一方面推动稳岗、增岗,另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

李克强介绍,去年疫情中就业方式也有新变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包括网购、快递等逆势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就业和传统产业发展。中国要一方面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

“现在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所以我们应该给他社保补贴,特别是要用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问题,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这也有利于灵活就业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李克强指出,中国有14亿人口,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资源,中国人民又能够吃苦耐劳,只要有就业门路就会多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相信中国人民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报告指出,要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这些民生问题,总理都有提及


看病费用何时可以全部在异地报销?

李克强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政府网的实名留言中看到过。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学校门口,都是老人在接送孩子。这些老人是异地养老的,甚至就是来帮子女带孩子。

不能他们为异地报销医疗费烦恼,这个问题应该下决心解决。今年,我们要扩大跨省报销的范围,争取到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

李克强深情地说:这些事看似不大,但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多费点心,就能让老人和家庭多一点舒心。

决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境、区域不同就输在起跑线上

会上,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受疫情影响,民生领域难题凸显,就医、子女教育、养老、托幼,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政府将如何着手解决?

李克强说,今年政府总支出比去年略有增加,盘子不小,所以要更多向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如果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那我们会下更大力度的财政支出,包括债务支出,来投向这些领域,这在当年拉动GDP增长可能不明显,但是长远看对民生有支撑作用,我们还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政府就要施政以民之所望。

教育与健康关系每个家庭和民族的未来,我在参加吉林代表团讨论时,有中学校长说,现在县乡中学还是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待遇不高,学历也很难提高,我们今年要下决心加大对县乡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可以在职、便利提高学历,职称评定要采取优惠倾斜的政策,对于城市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能因为孩子家境、区域不同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李克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关于中美双边关系,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遭遇了严重困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李克强表示,双方应秉持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社会阶段都不同,彼此相处难免有矛盾、有分歧,关键是如何对待。李克强说,中美两国人民是有能力、有智慧的,还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地进行对话沟通。

“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即便一时达不成共识,也可以交换意见,有利于管控和化解分歧。”

李克强介绍,中美两国有共同利益,有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在去年多重冲击的背景下,中美两国贸易仍然达到了4.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规模,增长8.8%。“还是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共同点上,扩大共同利益。”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