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银联自革命

银联正在面临内忧外患。



“朋友们还以为我到了银联可以坐享清福,好好休息休息了。来了一看,全不是这么回事。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对内是250家非金融支付机构如雨后春笋,对外是按照中国对WTO的承诺,明年VISA、万事达就会进来。形势变化比我们预想来得还要快,还要严峻。” 近日,在位于上海浦东含笑路的银联大厦总部,银联总裁时文朝接受财新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这是他去年9月履新以来首次接受记者专访。



“一夜裸泳”是时文朝此前在公开场合谈到银联用得最多的字眼。“银联靠喊民族品牌、国家支持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谁都没法指望,银联必须靠自己。”时文朝强调说。



今年49岁的时文朝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从他在央行金融市场司到央行旗下银行间债市交易商协会任职的十余年内,中国债市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跃升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二的规模。



“他是个有格局有眼光的实干家,中国债券市场的生机与时文朝分不开。”一位债市的资深人士评价说。



对于时文朝来说,2013年9月从债券市场转战到更为细分的支付市场,从债市监管者跳到深度参与支付市场的企业“运动员”角色,无论从专业性还是思维方式,都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在时文朝对银联的定位中,银联不但要成为高效、安全的转接清算服务提供者,也要成为境内支付产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从业态上来合理调整布局,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此前,时文朝履新不久,就牵头协调支付市场的定价事宜,协调各方利益,已经和人民银行、发改委讨论几轮。此时业内对时文朝的尊称,也从原来协调债市各方利益的“时老板”,演变为支付市场的“时老大”。



2013年6月底,央行连续废止或取消了五个联网通用文件,标志着对银联的政策保护已经彻底取消。至此,银联已由原来政策支持、央行主导、资源独享、各家商业机构必须无条件配合,走向了互联网通用时代,银联面临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的挑战,监管政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态势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银联躺着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时文朝称。



不过,面对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势头,时文朝表示,“我从来没把支付宝当成挑战。银联真正的对手是国际巨头VISA和万事达。”



二次创业

履新银联不久,很短的时间里,时文朝就开始谋划对银联的全方位调整和战略定位,开启对内对外全方位转型模式,并称之为银联的“二次创业”。一改银联过去十年相对封闭不透明、从不回应质疑和抨击的低调风格。“更开放、更包容、更市场化”是银联二次转型的关键词。



“银联的内部文化的确有很大改变,时总要求每项业务或工作,第一反应是要考虑是否具有大局意识,是否放在了更大的视野里来考虑,是否符合整体战略规划;工作方法上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到桌面上来说,不要在下面鼓捣,把协作意识、协作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因素;这和以前银联的山头文化很不同。”一位银联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银联注册资本29.3亿元,实际控制的境内子公司有38家。银联的股东从最初85家股东,后经两次增资扩股至今共有153家股东。注册资本量最大的单一股东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持股占比为4.86%,其次是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除建行持有4.78%外,其他四大行均为3.84%。前六大股东合计持股25%。



时文朝的办公室中间树立着一个偌大的黑板,留着半个黑板的字迹。“我来了之后,就在办公室列个黑板,天天让各部门的同事给我讲银联。越了解银联,我就越觉得敬畏,短短11年,银联初步改变了中国人的支付习惯和支付方式,短短十年,银行卡支付占整个消费品零售支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十年前的水平。”



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自2002年成立至今12年,银联已经跻身国际银行卡市场重要一席。截至2014年6月底,境外共142个市场开通了银联卡业务,境外累计开通商户超过1300万户。2013年,银联国际业务总交易量超过6200亿元人民币。



今年4月,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尼尔森发布报告称,在全球刷卡消费交易方面,2013年银联借记卡的市场份额提高7.38%,达47.19%,成为全球第一的借记卡支付工具。VISA借记卡的市场份额40.62%,万事达12.20%。此外,银联信用卡份额上升至20.39%,而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信用卡份额均有所下滑,分别为39.22%,26.08%、11.79%。



尽管银联有这样令人瞩目的业绩,加上国内惟一的银行卡转接清算组织这一垄断地位,时文朝却有深重的危机感。



“即使VISA、万事达进来,一时也难以撼动银联的地位;但是银联国际化,跨出去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启彰如是评价。



上个世纪90年代,各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借记卡、自建受理网络,但银行卡只能在本行、本地使用,无法跨地区、跨行使用,更无法在境外使用。为此,国务院于1993年启动金卡工程,即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电子货币工程。银联应运而生——由18个城市的18个银行卡中心联合成立,股东为央行旗下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以及各家银行出资。



但直至近十年后的2002年3月,基于金卡工程在联接应用、跨行支付的战略意图下,在国务院的行政推动下在上海挂牌成立了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困扰近十年的银行卡联合发展的运营机制问题,开始在全国发行统一标识的“银联卡”。



在银联成立前,中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仅为916.5亿元,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32.3万亿元。



目前,银联已经着手推动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的调整,优化机构入网机制,推动银联业管委信息向非金机构的公开透明、牵头与发改委沟通,酝酿推动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规则制定等。



“银联要做一个开放式的平台,这个平台将对所有支付行业各方开放,包括对当下激烈辩论中持不同立场的各方;银联不但要成为高效、安全的转接清算服务提供者,规则、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广者,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境内支付产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也要成为中国支付产业国际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时文朝说。



厘清边界

按照时文朝对银联的战略定位,把银联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这个定位与全球范围内成熟的卡组织并无太大差别。不过,VISA、万事达这些国际卡组织并不参与收单业务。



“银联借记卡全球发卡量第一,中国共发了42亿张银行卡,其中38亿张是‘62’打头的银联卡,交易量全球第二,相当于VISA交易量的75%,超过万事达;银联十二年做到世界第二,但利润只有VISA的八分之一。”时文朝说。



这是由于银联的收入利润来源非常单一,尚未建立国际上通行的卡组织的盈利模式,转接清算网络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线下POS又是重要渠道之一,而其旗下的银联商务正是中国最大的POS收单机构。



但这也带来业内对银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指责。对此,时文朝回应说,未来银联商务的股份将继续社会化。目前银联在银联商务中的股份已降低到51%,其他是各类小股东包括各类投资机构和自然人等。



“当初是历史原因,没有人做收单业务,银联才组建的银联商务。但目前现实条件下如果没有银联商务支撑,银联今年的收入做不下去;因为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绕过银联和银行直连,银联收取的转接费明显被分流。”时文朝强调。



银行卡市场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收单市场的建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由于收单市场投入大,一台POS机近万元,各家银行都不愿意干,银行卡市场发展缓慢。在此背景下,为了把收单市场做起来,2002年银联组建了银联商务,是国内最早从事银行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的企业。“收单这活又脏又累,而线下实体商户的收单市场就是靠银联商务的网络一家一家走访建立起来的。”银联商务人士介绍说。



2011年5月,银联商务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涵盖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受理等支付业务类型,和同批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2012年,取得支付牌照的银联商务首次参与尼尔森全球收单机构排名,并以2012年度收单交易量15.799亿笔的成绩位列第21名,是中国内地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跻身全球排名表的收单机构。



银联既拥有银联商务作为POS收单终端,也有转接清算平台,在线下市场优势明显。由于银联商务也开展收单和支付业务,深入介入市场,也因此成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最大的指责对象,被认为是银联既当裁判员制定规则、又当运动员参与市场竞争最大的口实,特别是银联商务也参与到为抢市场频繁“套码”的不规范行为。



今年上半年银联业管会对银行卡受理市场的违规通报中,银联商务的约束处罚金额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快钱、汇付、易宝、乐富。“这几家交易量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处罚排名基本上是轮流做庄。”业内人士说,“银联和银联商务其实是面和心不合,早晚会切割开。”



近年,银联的定位也逐渐调整为以服务为主,不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竞争,推动银联向平台定位转型。专访中,时文朝表示,银联商务将进一步社会化,即引入更多元化的股东,进一步降低银联的股份。2013年11月,时文朝已把一些银联分公司的收单业务全部停掉。



“不准和市场机构竞争;分公司的作用就是去维护好和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去拓展当地的用卡市场,拉住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去协商当地的监管机构、公安部门,维护受理用卡环境的安全性。” 时文朝表示。目前银联旗下有3611家分公司,分公司普遍有20多人,最多不超过40人。



时文朝表示,“现在银联自己要把自己定位成提供服务的平台,不是什么都做,定位清楚,战略目标明确。”



正当约束

面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银联做为卡组织为了维护行业金融秩序而开展的正当约束,很多时候被质疑为垄断者的肆意妄为。



据银联业务部资深专家任志竣介绍,2009年,由于“套码”的违规行为开始抬头,当年央行下发了149号文,要求银行和银联开始开展对商户注册、套码行为的检查,并建立投诉、举报和约束机制。基于央行要求,2009年银联开始执行行业约束规则。2010年,银行卡发展委员会公布了有关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违规约束机制的3号文。



2013年7月5日,央行出台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9号令),推动支付市场完全市场化,同时也要求收单机构和外包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银行卡跨法人交易转接服务。同时为了便于监管交易,维护银行卡清算机构的正当品牌权益,第26条规定,收单机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才可以“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



据前述26条规定,2013年7月,银联发布了一项《议案》(即5号文),要求所有成员银行在2013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到2014年上半年,实现非金融机构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收单机构未通过中国银联开展银联卡跨行交易和资金清算业务的,应向中国银联支付违规跨行转接银联卡的违约罚金。”



“3号文所以进一步调整为5号文,是因为在此期间大量的非金机构以及中小银行作为收单机构涌入支付市场。这些新进的机构并不太熟悉支付领域,因为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就外包给一些代理商来做。由于央行的2号令中并未明确对外包代理商的监管规则,收单市场越发混乱。而银行为了拉存款,只要收单机构把结算资金存到银行,银行可以不收手续费,在市场上形成了国家发改委定价和银行自行定价的两套价格体系,进一步加剧了各类乱象。



此后,银联以“补偿性清算”的名义,处罚了支付公司和银行的违规转接行为,这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弹。



自2002年银联成立,做为惟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机构,经国务院授权,央行赋予银联“组织银行制定规则”的权力。此后银联牵头起草制定的银联标准往往上升成为行业标准,其中部分行业标准又上升为国家标准。因对决策的影响力,银联一直被业内诟病为垄断。



现在,政策保护取消、央行推动银联一切市场化运作,在此背景下,银联也正在尝试退出裁判员的角色,国家标准由央行组织专家认定,行业标准由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制定。



“自从2011年5月支付清算协会成立以后,银联主动建议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制定移动支付的行业标准,由支付协会来组织专家论证,以支付协会自律组织的名义来发布,再由银联来干就不合适了。”时文朝称,“银联自己一定要往后退,退到一个企业的本位上来,不要去干和企业属性不符合的事。但对侵犯银联作为卡组织品牌权益的行为,银联一定要维权。”



从银联上半年通报看,上半年支付收单市场的乱象,不乏收单银行,违规银行主要是中小银行。



数据显示,在所有违规商户中,非金机构违规商户占全部违规商户的八成,银行违规商户也占两成,约10.61万户。北京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位列“前三”,违规占季末活动商户比分别达到17.61%、6.96%和6.35%。



“以前收单市场主要都是大中型银行,大家开个会银联通报一下就有效果,银行就会整改,市场就稳定下来了。”前述银联人士感叹,“以前只有个别的局部混乱,监管也能够遏制势头,现在是全面混乱。”



重塑盈利模式

银联要淡化与银联商务的关系,首先必须要调整现行盈利模式。



银联一直被业界认为独享垄断利润,“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2003年末,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银联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末,银联尚亏损3766万元,到了2003年末,净利润2606万元。2013年净利润达20亿元,其中来自银联商务上缴的利润约在1亿元。



来自银联的数据显示,银联的利润结构中,转接清算费用占大头,约占75%;而VISA的转接清算费用收入在利润结构中的占比则为三分之一,即33%,品牌标识费收入占比近四成,为38%。而由于大量的第三方机构绕开银联不向银联缴纳品牌标识费,银联的品牌标识费收入占比仅为10%,跨境收入约占15%,其余为来自净利润收入转存款的利息收入。



VISA的财务报表显示,2013年,VISA收入总额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品牌费收入、数据处理即转接清算费用、跨境业务、许可费分别占比38%、33%、24%、5%。



与银联的单一盈利渠道相比,国际巨头VISA、万事达的盈利渠道非常多元。以VISA为例,营收来源包括刷卡手续费、品牌标识使用费及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所带来的费用。增值服务定义为通过信用卡服务帮助银行实现品牌提升的服务,涉及不同分类的服务收入不同,不同种类的卡收费不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发卡服务费、入网测试费、国际业务服务费等。



据时文朝介绍,银联的增值服务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与VISA相比,前述这些增值服务,银联都是免费向市场成员提供,另外为了鼓励银行发行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银联给每张卡补贴10元。



“以前受国家政策保护不收费,现在政策保护取消了,作为企业首先要负担成本,入网测试费、网络服务费、品牌标识费,逐步按规则收费。”时文朝说。



谁的品牌谁转接,这是国际通行规则,比如VISA品牌银行卡只能通过VISA的网络来转接。目前在中国境内,VISA、万事达是通过银联的网络来转接,需要向银联缴纳转接费。



目前,银联的品牌标识费主要是向银行收取,自2006年4月1日才开始实行,相关半价优惠政策已延续八年至今。银联只对自身转接的交易收费(目前仅在香港地区对on-us交易收费),且本代本交易暂免收取品牌费;目前只对贷记卡、准贷记卡计收品牌费,借记卡暂免收费。对某些特定类别商户(公益类、”三农“商户)也免收、对房产和批发类商户则封顶计收,并对银联标准卡发卡方品牌费实行5折优惠(已优惠八年)。



另外,VISA、万事达均对不经其转接的交易收取品牌费。国际卡公司除收取品牌服务费外,还同时区分不同卡等级,每季度按卡量收取卡片费;银联大陆地区暂无此费用项目,境外目前也几乎均暂免收取。VISA、万事达对跨境交易向发卡和收单方收取合计1%以上的国际服务评估费及国际结算服务费等。



“80%以上的银行账户服务体系是通过银行卡实现,而银行卡标准的基础维护是银联在做,这也是银联的知识产权。按照国际上VISA、万事达的收费制度体系,银联也应该收品牌标识费,但是银联一直没收。”央行人士表示。



“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支付市场的成员都不愿意交品牌标识费,今后这一块要规范起来。”时文朝对财新记者称。



VISA有关人士认为,银联投入巨资,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各家银行都接受的银行卡账户体系,但目前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网络搭便车,占用了银联前期投入巨大的账户体系资源,又不付出使用费,“大家都这么做,谁还愿意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不只是银联一家在投入,国家、地方政府、各家银行都在投入,12年来,粗略估计至少上万亿元。”时文朝表示,“银联的风控模型是经过了多少年的数据积累才成的,只有在大量的数据里面才能提炼出来白名单、黑名单。”



他举例说,比如银行卡被盗刷,银联的专线专网系统是以毫秒来计量,马上就可以提示持卡人和发卡行。



补课与重构

时文朝坦承,“没有国家的支持和政策保护,银联做不起来。”按照2012年WTO的仲裁结果,2015年8月29日,中国的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要对外开放,这意味着VISA、万事达等国际巨头都将进入,银联的垄断地位结束了。



公开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发卡端,借记卡银联卡占97%;信用卡银联占47%,VISA、万事达占53%。



“但国际巨头进场之后,意味着银联来自信用卡的转结算收入的一半就没有了;因为VISA、万事达有自己的转接清算网络,银联的收入将出现滑坡式下跌。”时文朝不无担忧。



时文朝认为,通过行政强制力,银联具有了中国的银行卡组织特征,但对照国际卡组织的成长,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制定技术标准、业务规则,随着越来越多人遵守规则,其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其规则、标准亦成为凡是与其做业务的人都要遵守的规则,且对其会员有约束力,或者说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我们想把银联变成中国的VISA,也得这么干。但回头看,我们正好是反着来的。”时文朝说,银联和国际卡组织相比缺的那一步,就是通过自身努力来扩大影响力的这一步,“银联是不是要补上?补课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银联战略重构的过程”。



“首先必须要对当前形势有清醒认识,明确银联的战略定位,要通过更市场化的方式、方法,使银联的规则标准为行业所接受。其次,在明确战略定位清的前提下,对整个系统的组织架构进行与战略定位相适应的重新调整,从利益机制上解决‘部门墙’的问题。再次,给调整后的组织架构注入全新的动力。最后,必须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构建、凝聚银联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时文朝去年11月在银联的内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1月初,银联正式成立“一站式”入网服务团队,以提高对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行业机构等机构客户的入网服务质量。



目前,银联已将各个部门整合为“战略、国际业务、市场与产品、业务支持、技术支持、财务、人力资源、办公行政和监审群工”等九大板块。还成立了战略、市场与产品、技术、考核和投资等五个专业委员会。



“银联通过资本手段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是网络建设,主要是国际化,传统签商户、签银行的方式可能太慢,因此通过资本合作方式拓展网络,例如入股网关公司等。”时文朝告诉财新记者,另一方面是前沿投资,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投资,以适应产业的更新换代。银联正酝酿设立一只规模百亿元的支付产业基金,采用双币(人民币或外汇)投资模式,投资新兴支付技术企业,包括前沿的互联网、移动支付技术、交易安全技术等领域,以抓住支付行业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在推进产品线的整合与优化,致力于在产品库里找到杀手级的产品应用,践行平台化的系统战略。只要这么做了,银联的二次转型就一定能成功。”时文朝如是说。



话音未落,好消息传来。9月10日,苹果的iPhone6面世,宣布采用了NFC技术,这正是银联在移动支付上力主的技术。“得移动者得天下”,这意味着,银联这次可能抢占到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先机。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