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2014年11月的沪港通谈起,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第一次具有互联互通意义的金融尝试,目前来看比较成功。
沪港通标的: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和同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沪股通占上交所市值的90%,港股通标的占港交所总市值的75%到80%。交易门槛上,覆盖了50万以上个人投资者和基本所有机构投资者。从去年底到今年,沪港通每年总额度5000亿,两边各2500亿,每天沪股通130亿上限,港股通105亿上限。
今年以来,南向:2500亿年额度,每天不超过105亿,截止2月3日已经使用近50%,目前已经使用超过1400亿左右。深港通开通如果没有新的额度,是否会激活沪港通爆发抢额度?最近连续10多个交易日多日10亿以上净买入。
目前从各种消息面情况看,深港通箭在弦上,深港通意义在哪里,我们先从目前国内A股市场的交易数据看。
以今天的交易数据为例,上证综指总成交金额1460亿元,深圳成指从2015年5月20日扩容500只成分股后,成交金额不断放大,远超沪指,今天深成指单日成交2471亿。
今年以来,沪市的日成交均量应该在1800亿到2000亿,深市的成交均量3000亿左右。从2013年深圳中小创引领的深强沪弱的格局开始,深圳市场交易量就开始慢慢超过沪市达50%以上。除了2014年11月底的28行情时段,其他时段,基本深圳市场交易量在国内A股市场的占比超过6成。因此,深港通启动是在这个比较大的背景之下。
深港通标的:深股通这块比较清晰,试点初期标的范围有可能是深证100指数、深证300指数成份股,以及深港两地均同步上市的A+H股票。深圳300指数目前深圳总市值的占比是70%以上。同时,市场普遍预期港股端除扩容深圳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A+H,纳入恒生小型股指数概率极高。
这样,深港通后,整个从沪股通,深股通,到港股通,会变成一个国内和港股市场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交易格局,覆盖沪A90%以上市值,深A如果扩散到深300,那是70%市值,扩散到深成指全部500家上市公司,就是80%市值。港股端基本可以覆盖港股市场90%到95%的市值,三地市场基本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我再分享一下港股市场目前的格局:2015年,外地机构大概占了总成交金额的31.3%,本地机构占了19.4%,加上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21.9%,港股市场机构总共占了7成,剩下的三成则主要是本地的散户(2成)和外地的散户(1成)。
2015年,外地机构大概占了总成交金额的31.3%,本地机构占了19.4%,加上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21.9%,港股市场机构总共占了7成,剩下的三成则主要是本地的散户(2成)和外地的散户(1成),所以说港股是机构的天下是有道理的。
从交易额看,过去5年,外资贡献了港股市场平均52%的成交额,其中欧美投资者保持着60%左右的主导地位。但中国内地投资者的交易贡献比重在快速增加。
香港交易所3月7日公布的《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14/15》调查结果显示,内地投资者的交易占香港证券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由2013/14年度的5%上升至2014/15年度的9%。
从投资者结构看,香港本地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在投资者总数中的占比,基本都是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相关数据是某专业投资者做的截取港交所的数据做的统计,但是考虑到有些数据基本只统计了内地在香港直接通过银行开户进行实名交易和港股通交易的投资者的交易数据,在港股市场中体量巨大的通过券商信托子账户以券商名义进行交易的国内投资者并未计算。实际国内投资者在香港的交易量占比和增幅要远高于港交所的统计数据。
而从港股整体的市值上看,如果扣去所有中资股(包括所有H股、红筹、腾讯、复星等知名民企,以及其他各类内地企业),以及汇丰银行、港交所、友邦保险等少数几家国际性巨无霸和香港五大家族上市公司外,香港本地其他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在港股市场占比预计不超过5%。
而其中臭名昭著的所谓老千股,虽然数目庞大,但其绝对市值在港股市场的整体占比几可忽略,只是影响极坏。
在这个格局下,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重要的点:
1.港股市场目前的市值格局是中资股加上五大家族蓝筹加上香港本地几个传统金融蓝筹,基本和香港本地其他公司关联度不大。
2.港股市场投资者者结构就我个人了解,目前海外机构投资者、香港几十家本地富豪控制的机构和内地投资者三分天下的结构。其中所谓的香港本地散户,其实是依附香港几大家族的地产金融集团和外资金融集团的员工等及其亲属以及他相关利益团体组成的,在香港本地居民中占比极小。
香港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产业空心化严重,除了地产金融集团,依附内地获得利益继续发展,香港本地90%上市公司都在走下坡路,所以老千股遍地。大部分本地上市公司只能靠出千维持生存,并且基本将香港本地非专业的散户投资者基本绞杀殆尽,投资者投资90%香港本地公司98年到现在,基本都是亏损累累。所以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上,我的结论是,港股市场实际上和香港90%以上的散户关联不大。
3.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大批国内A股市场的产业资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港股市场,和2013年产业资本大举进入A股中小创类似。与过往在香港市场上沉淀的快进快出的投机资本不同,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这些能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中长线资金,同时也会对沉淀在海外的国内投机资本的交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像30多年前的日本一样,成为资本的的输出国,国内200多万亿的人民币资产总量,并且M2还在以每年10%不可逆转的速度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加上已经沉淀在海外金融市场以万亿美元计的国内资本。
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目前仅20万亿港元的总市值,并且随着香港地产霸权的衰弱,香港本地老一代企业家老去,香港本地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必然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未来港股整体市值在面临国内的巨额过剩流动性溢出的冲击下,将面临很大的重估机遇。
而从去年到现在,中国外汇大规模流出,实际沉淀在海外金融市场的流动资金,可以以万亿美元计。但是港股估值为啥不高,是因为国内在海外的投资者一直没把港股市场当成一个本土市场来看待,本地市场资金会有沉淀。
因此估值整体会稳定,长期资金愿意沉淀其中,欧美股市长期稳定向上的基石如此,国内A股市场的高估值除了投资渠道问题,本土市场也是一个关键点。
深港通开通的最大意义在于,沪深港三地市场可以真正意义上形式上的成为了一体,更多的海外中资可以在香港金融市场沉淀下来,慢慢的,港股市场会像内地股市一样出现资本溢出。
长期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并且从外汇定价货币转向信用货币是不可逆转,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而香港未来在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取消联系汇率,挂钩人民币应该是长期的趋势,虽然时间点不确定,但港交所长期看,在深港通后,由于地缘优势,和深交所慢慢融为一体是大势所趋,这才是深港通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某一天,港股市场80%以上上市公司的市值和香港经济没有半毛钱关系,港股市场本地的投资者慢慢被边缘化,并且和95%的港人没有关系,成为一个纯国内资本和外资的角力场时,在互联网交易普及和人民币国际化前提下,港交所在香港和在深圳,成为深交所的国际版,有何不可。
以上是我对深港通的一些个人观点,有些部分可能比较激进,欢迎指正。
Q:深港通在港股标的上,是会全部接纳小盘股指数标的还是部分筛选?
A:这块基本没有最新消息,我们也一直在打听,2015年4月1日保监会放开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是否预示着香港创业板部分标的也能成为未来深港通港股端扩容的标的,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Q:对香港千股的未来有啥预判没,或者现在有啥迹象表面港交所在这方面要有作为
A:对千股,我这样看。当内地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和内地投资者占比在港股市场同时达到绝对的优势,将逼迫香港监管部门修改交易规则,香港本地老千股模式将面临消亡,或被内地上市企业收编从良,或退市。所以先不要抱怨香港的扯淡制度,先让内地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越来越高。将香港本地公司从香港各指数中一个个踢出去才是当务之急。
香港本地机构很多都是指数型基金,香港普通散户买指数基金是大头。所以内地在香港的投资者要想办法把中资股市值占比不断拉高,指数基金都是被动型产品,只要中资股不断进指数,一个一个踢掉香港本地公司,指数基金就必须一个个洗仓香港本地股。
Q:港交所是以一家公司在运行,这个模式未来可能有改变吗?
A:这个不好说,对港交所有个制度,任何单一投资者貌似都不能超过5%。但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和香港金管局负责人陈德霖其实都是内地过去的,比较贴近内地。
李小加去年香港政改投票那天连任港交所主席,在已经预感到下午政改投票必然失败的情形下的履职演说说的是未来3年,要将港交所内地业务分拆独立出来,意味深远。
我觉得香港的精英层已经彻底分裂,港交所现在本身内部意见也不一。还是那句话,形势比人强,中资取代港资是趋势,当90%港股市值都是内地公司,规则会如何。香港是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香港的普通大众如今和金融市场又有多大关联。
还有一点,目前国内在香港的个人投资者,其实很多都是机构出身的专业投资者,和内地A股市场的散户结构完全不同,而且国内在香港的很多投资者本身在素质,信息渠道等各方面要远优于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很多内地专业机构出身的投资人,在投资方面比香港本地机构都有优势。
我觉得现在要把港股市场拆开来看:外资机构基本都在大盘指标股上占地盘,内地资本目前和他们对抗没有太大优势。内地资本目前有定价权的是中小市值的中资股,从去年底到目前半年内,内地产业资本的主要并购方向基本也是这些个股。
这个路线完全正确,这些个股,外资大行没有定价权,而香港本地资本和内地资本相比无论认知和企业信息渠道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相比国内A股,这批个股的估值又较低,流动性只要导入进来,局面会完全不同
Q:香港中小个股流动性差,怎么看?
A:流动性的问题是这样看,港股市场是赚企业发展的钱,不像国内A股是赚央妈放水,和韭菜送的钱。我觉得港股是研究中小市值中资股为主,基本面吃透,以PE的心态去投资,而不是以国内A股市场流动性炒法操作。用产业资本角度,PE的投资方式,去思考和选择港股市场的中小市值中资股。
这次证监会暂缓中概回归,其实是港股市场的一大机遇。美股中概,说到底还是人家的地盘,而且去年大面积的中概私有化潮,中概在美股市场基本未来没啥前景,落单的企业,极容易成为美国对冲基金的猎杀对象。而国内目前又不具备大规模放行他们的条件,去港股市场会成为选择,毕竟这也是自家地盘。这批个股的回归,会加大中资股的市值占比。
港股市场和B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鲜血液还是不断有的开放市场,最近比较需要关注的是广电运通举牌神州控股这个案例的未来演变,港股通举牌第一例。
Q:有个传说,深港通后会有超大市值企业在深市诞生,这个逻辑请教一下
A:会的。其实海外有很多国内资本,他们的投资偏好不是沪市公司,而是深市的某些标的,深港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通道。还有个被很多投资者忽略的问题,就是沪港通,国内投资者是不能放杠杆的,但香港那边,国内投资者通过内地在香港的券商投沪股通却是可以放杠杆的,利率还比国内融资融券的成本低。
最关键的是资金的沉淀成为习惯,会让港股市场变为国内海外资本沉淀的本土市场。中国和日本一样成为资本输出国是必然的,但是日本的海外资本没有沉淀的离岸市场,而中国的海外资本,港股市场可以作为一个资金沉淀,能制定游戏规则的离岸市场,现在只是香港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不配合,但总有一天他们必须配合,否则将香港股市剥离出去就是,我个人觉得港股市场最大的出路,就是离开香港和深圳合并。
Q:我有个想法在港交所目前被边缘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内地形成互补不为是个出路,和深交所合并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投资者
A:港交所是否被迫和深交所合并,取决于未来香港的政治选择吧,但我觉得中央政府肯定不希望香港金融市场成为衍生品集中地,那是和初衷背离的。倒是现在上交所的国际版无人再提,因此港交所最适当的定位我觉得该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版。
Q:港股壳去年末一直再涨。预计国内哪种资本先去香港并最先形成话语权:散户团体,国家队背景机构,民营资本财团资金,A股类似游资的大资金
A:我觉得是内地产业资本。投机资本要沉淀,必须依附产业资本,没有产业资本,投机资本敢长期持有吗?2012年底到去年6月的中小创牛市,是产业资本发动的盛宴,一个市场的盈利模式本身比单个牛股更重要。盈利模式是可以复制,最后形成大面积的财富效应。
投机和产业资本会融合,大家分析05到07年a股的股改套利模式,还有这轮a股中小创牛市的定增并购模式。都是牛股批量出现,先是几个点的财富效应,大家都看懂了,就形成了星火燎原的趋势。然后大批资本去复制,批量财富效应吸引场外资金进来。
港股市场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现在都是群A股市场老兵油子们在布局,都是相对专业和精明的投资者多。现在人民币汇率还是有贬值趋势,更多的投资者,需要一个外汇资产在海外的配置和存放通道。
Q:但我观察过AH股,虽然A股估值高,但行情来了,却还是A股涨幅更大,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是否会改变?
A:三地一体化后,有慢慢收缩的趋势。05年A股最低迷时,港股很多同类个股估值还高于A股。去年9月底,股灾2.0后,我一个客户从万德上拉了个统计数据,2000家港股上市公司,股息率超过3%的有300家,其中200家股息率超过5%。如果深港通后,90%的港股内地投资人可以通过港股通购买,这种投资机将变得更容易把握。
我觉得现在的港股市场的机会可以和2012年底的中小创你说开启时相比,但必须避开几个板块:
第一,香港本地老千股,虽然有很多借壳,但不确定性高。
第二,香港本地几大家族的大蓝筹,他们走下坡路的趋势。
第三,H股中的大盘股,尤其AH折价率低的金融股,这些定价权在外资手里,人家做空你分分钟。
要集中在PE,PB都比较低,行业前景可以的中小市值中资股中。国内产业资本会在里面挑合适的对象运作,这类公司其实也不多,几百家,里面可以挖掘出很多未来的牛股。
本文为dyc1500在阿尔法工场线上活动中分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