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寻底中国经济 宏观政策加码“托底之举”

4月以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触底的话题陡然升温。4月15日出炉的2015一季度GDP为7%,创下近六年来最低点(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同季最低增速,2009年一季度增速为6.5%)。而5月初公布的4月汇丰制造业PMI终值48.9%、中采制造业PMI50.1,数值虽有差异,但均处于历史同期低位。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已成为各方共识。

4月30日召开的二季度政治局会议上,更是强调了“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可见,中央关于经济下行压力的确认以及加强稳增长措施的信号已非常明确。

中国经济何时见底?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我们必须对一个核心问题做出判读——经济增速见底了吗?中国经济将于何时见底?

本轮股市“改革牛”的提出者、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经历增速换挡期的加速探底,最后一跌”。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预计2015年晚一些时候将探明中长期底部,接近“新5%比旧8%好”。他同时预测,在2016年的时候,还需要再确认经济探底以后是L型还是U型走势,抑或根本没有止住下滑。

来自高校的乐观派宏观经济学家代表应该是清华大学弗里德曼讲席教授李稻葵,在4月18日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他认为中国经济见底还要再过一个季度(2015年第2季度)。“目前出口+房地产是拖累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二季度将继续延续7%。若是出现一些好的因素,3、4季度才出现一定的恢复,会出现7.1%的增长。”

 

相比而言,海外专家认为底部进程会进展更快。据媒体报道,瑞信专家Vincent Chan在3月份到访北京时表示,中国可能已经触底了。“在中国,经济触底较利率峰值通常有9个月的滞后。普通贷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去年9月晚些时候触及峰值,之后开始下行,如果这能被证明是最高点,那么中国经济2015年下半年触底企稳非常有可能。”

而另一些专家的预测则没有这么乐观。

中信证券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彭文生、诸建芳在联合出品的最新报告《环球不同步,历史不往复》中指出,中国目前刚刚步入金融周期下半场。“从房地产价格与广义信贷的走势看,本轮周期似乎见顶,呈现下半场开始调整的迹象,信贷对GDP的比例下降,房价开始回落。”

诸建芳在3月做客《金融街会客厅》专访时,表示“从现在开始算,我想经济走出底部这个过程大体上要经过两到三年。房地产的进一步调整一到两年的时间大体会调整到位,对GDP向下的带动影响可能会逐步消除。另外比较重要的是改革因素,去年是改革的起步年,今年是攻坚年份,按照以往的经验,两到三年的时间,改革带来的红利会逐步体现,包括国企改革,放开垄断,加强竞争。通过政策调整以后,刚才提到的一些行业逐步开始成长起来。所以我们觉得差不多到2017年,从动力角度来看,经济很可能会看到一种新的变化。”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近日做客《金融街会客厅》时说,他认为中国经济应该在15年底16年上半年见底。“经济是在底部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回升”。

国内权威智库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3月份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时,也给出了一个两年的触底期,“今年和明年这两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

可见,最为乐观的估计是在7月份,也就是2季度经济会见底。而大概率的经济见底时间是2016年。2016年底至2017年,中国经济走出底部的可能性最大。

如何走出底部? 宏观政策加码“托底之举”

寻底,是为了明确形势的走向,以更好的制定政策和应对措施。

比确定底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更稳更快的走出底部?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继续增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加码已是必然。尽管众多专家在经济底部的确认时间点上存在不小的分歧,但是在应对经济触底的思路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

4月30日二季度政治局会议大篇幅讲了稳增长的思路,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要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要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解读认为,“中央的宏观管理思路已经出现重大转折,摒弃过去两年的“总供给收缩”,转向“总需求扩张”,而总需求扩张的主要思路是中央货币宽松+地方基建托底。他预计2015年要完成7%的GDP目标,基建投资增速至少要达到25%,规模达到14万亿,这意味着后三个季度的基建投资将较一季度明显回升。

中信证券则认为,“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是金融周期下半场理想的宏观政策组合。中国将进入宏观政策密集期,降准降息等常规手段将继续出台,同时政策工具创新(包括对政策性银行再贷款等)有利于央行投放本位货币。财政政策方面,除了安排预算赤字1.6万亿元以外,盘活6000亿元存量资金、大力推广PPP项目落地和加快实施“准财政”行为将是重要关注点。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则建议,稳经济不光要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给地方政府提供正面的激励。“当前各地的地方政府官员部分出现了在其位不谋其政、慵懒的一系列行为。要通过正面激励,让我们的政府行为跟市场的行为能够保持一致。”他特别指出,这一点如果能够到位的话,中国的经济到三季度能够见底,开始回升。


 

未来:坚定改革 方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最近一段时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的一次公开演讲成为了朋友圈的讨论焦点。核心焦点就在于“中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有多大?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停滞陷阱。

楼部长认为,“如果我们在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是经济学上的结构改革,中期增长有可能达到6.5%—7%。这是一个需要努力奋斗去实现的比较乐观的前景。但是,我们也有另一种前景,即今后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我甚至觉得是五五开。”

如何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健康轨道?这正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实现这一点,才是中国经济真正意义上走出底部。

楼部长给出的药方就是“改革”。“途径就是改革。从经济学上说,所谓改革,就是校正扭曲,使潜在的生产力释放出来。”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稳定与改革力度之间,改革的进度和改革力度之间这两个权衡,难度比20年前大多了。我认为,我们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有可能是5%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如果采取措施真正推行很好的改革,6.5%—7%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实实在在,人民在当前和长远都受益的包容性的中高速增长。”

现在,留给改革的时间并不多。加快改革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