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王勇:中国新经济增长动力寄望新型城镇化

    未来的城镇化,理该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这需要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全新的城乡关系。

  王 勇

  本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传递的明确信息是,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建设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改革将成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倍增目标的最大红利。而尽早释放改革红利,尤其体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上,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能,也是衡量中国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而“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规模,又是衡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历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镇居民是生活在城镇的、有城市户口的公民;而农民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民。农村也叫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城镇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晚清洋务运动之后,陆陆续续在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工业城市。但直到1949年,城镇化率只有10%,1979年改革开放起步时,也还只不到19%。中国城镇化的大踏步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快速上升到2009年46.6%,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51.3%。据此,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但如果横向比较,因为起点低,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仅大体相当于英国1851年、美国1920年和日本1960年的程度。即便中国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了60%左右,大体上也不过相当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1990年的水平。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不过,中国城镇化建设,能释放出庞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有专家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来7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未来促进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虽然地大物博,但因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总收入及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也都比较靠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排行榜,中国以7476美元排在第94位。而在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过程中,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7.0%。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只是流动人口总量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现状欠佳。据8月上旬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80%,但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参与“五险一金”的比重均不超过30%;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仅有51.3%签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正面对着诸多有别于国外的问题,最突出就是,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日趋庞大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能源消费、机动车使用、城市建设快速增长,伴随着大量污染物排放,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建筑施工开复工面积居高不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城市热岛效应”突出。近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每增一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合4940万吨标煤;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平均需多消耗钢材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从1999年起,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超过了工业废水,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成了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同时,伴着交通拥堵,工作压力大,子女上学难,房价高涨,社会保障水平跟不上等这一系列难题,那些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倍感焦虑和紧张。

  十八大与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准备的蓝图,正是对准了这些现实问题。因此,未来的城镇化建设,理该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进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而言,这需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能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更多的农民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则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有了空间,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真正“离土不离乡”,农民工或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的局面才能真正改变。自然,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必得配套,同时,还需要能源、资源、建筑、环保、加工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与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