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郑秉文:中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障:症结何在、路在何方

郑秉文主任首先就我国社保制度的缘起与成就做了简要介绍。国企改革催生了中国社保体系的诞生。社保体系的建立结束了之前国企的企业劳动保险制度,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保制度的主要部分。21世纪以来,这一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人数从2002年的820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8亿人,基金规模从2002年的1600亿增加到2012年的23000亿。养老保障制度对国企改革的功劳巨大。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几乎是我国唯一的养老支柱,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私人商业年金替代率非常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总额只有一万三千亿,一年支出只有一千多亿,涵盖一百多万人,规模很小。

虽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许多尖锐问题。在公平方面,存在两个横向问题和一个纵向问题。第一个横向公平问题是指不同人群之间的不公平。从理论上讲,我国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但事实上,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没被覆盖进来,长期裸露在制度之外,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另外,地区“割据”情况严重,不同地区的保障水平差距很大。第二个横向公平问题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不公平。30%的事业单位和100%的公务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改革,70%的事业单位90年代实行了“半拉子”改革,长期没有实现多元退休制度的并轨。

纵向公平的问题是指退休金水平与退休时点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退休早的退休金水平比较低,退休晚的比较高,缺乏正常的待遇水平调节机制。我国近9年每年上调10%养老金水平,5000元养老金和1000元的养老金同样每年上调10%,其绝对额差距越来越大。此外,还有两个潜在的公平隐患:城乡制度差别和城居保问题。

我国劳动保障制度在效率上存在两个宏观问题、两个微观问题,和两个潜在隐患。第一个宏观效率问题是投资体制低效导致养老金贬值风险加大。所有的养老保险基金(共两万三千亿)全部存在银行,收益率低于CPI,损失巨大。在过去十几年里,这种损失几乎可以抵消一万三千亿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

宏观效率低下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资金运用低效导致财政转移支付激励不足。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一半地区收不抵支,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少数几个沿海省份每年基金盈余较多,这部分积累资金又只能享受较低的利率,收益率低于CPI,造成宏观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第一个微观效率低下是制度收入受到影响。制度每年的实际收入水平受设定的费率、费基等参数不实的影响。过高的法定费率在执行中的实际费率较低,费基狭窄,影响了实际收入水平,财务隐患较大。这与公积金等制度截然相反。住房公积金的费基达到正常费基的100%,且逐年增加,目前大约110%。而养老保险的费基大约只有目标费基的70%。

第二个微观效率低下指的是养老保险账户空转,个人和政府都不愿做实账户。占工资8%的个人账户只享受2—3%的活期利息,如果用这部分钱去理财,收益率可以达到8%以上,因此个人没有做实账户的激励。企业和政府也没有做实账户的激励。从2001年辽宁省成为第一个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到现在已有12年,个人账户做实也扩大到13个省,可是截止到2011年,做实的基金仅有2703亿,平均到每个省、每个人身上的钱非常有限。空账额的增长率比做实额的更大。

效率低下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比如财务可续性受到影响,财务隐患很多,也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此外,养老保障制度在效率上还存在两个隐患,一是参数不合理,一是多层次保障制度建立不起来。养老保障的最主要参数有三个:缴费率、目标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而我国这三个参数与合理水平差距太大。比如,赡养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关,应该调整赡养率使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挂钩,而我们退休年龄却还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退休年龄,这没有起到稀释赡养率以提高财务可持续性的作用。第二个潜在隐患是我国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市场因素不发达。

上述这些公平和效率问题在制度建立之初就有,现在问题更为尖锐,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相比之下,社保缺陷仍然存在,难以根除,反差越来越大。第二个原因是随着社保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大家对社保的依赖和惯性在迅速扩大和膨胀,从而问题也越多。第三个原因是舆论导向和宣传使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较高的预期。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实行起来却不现实。一方面,个人账户的引入是失败的,个人账户不能做实,影响了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个人账户实账积累,与高速经济成长的环境有冲突,应取消积累制。根据萨缪尔森和艾伦定理,当一个经济体人口增长率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之和高于投资收益率的时候,应该采用现收现付制,不应该选择完全积累制。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平均工资高速增长的时候,个人账户的制度设计是失败的。第二,现在这种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与二元结构是有冲突的。发达地区非常发达,不发达地区非常不发达。从经济学上解释,就是非精算型制度下道德风险导致逆向选择。这时,需要在制度设计中引入精算因素。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要提高统筹层次,并且重新认识统账结合。郑主任提出的改革思路是实行NDC(名义账户制),把个人账户扩大到100%,雇员和雇主的缴费都纳入账户,使所有缴费实现100%的个人精算中性运作,并提高统筹层次。这个办法同时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只要实现了这个理念,养老保险覆盖面可以立刻扩大,缴费收入可以迅速实在起来,可以避免很大损失。

最后,郑主任指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改革路径。第一要有急迫性,不能一届一届政府往后推。考虑到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要有急迫性。第二要有顶层设计,比如缴费型制度与非缴费型制度要相互配合;三个支柱之间要相互配合。第三要有策略,比如退休年龄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正在实行的改革。第四要有政治决心,打破利益格局,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改革。第五要正确对待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