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吴敬琏:寻求转型对策

  【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吴敬琏)“温州模式”曾因其民间经济自主成长而被寄予厚望。面对近年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温州上下焦虑日深。近日,本刊与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举办“中国改革(温州)论坛”,力图为大转型寻求对策。本刊特此刊发学者和当地官员的发言和讨论内容。

   ——编者

  我在1998年和2004年两次在浙江包括温州做过全面的调查。近年来,我也很关心温州的情况。我发现,温州现在面对的问题和可选的对策,和十年前几乎完全一样。所以,看来我们需要对这十年的历程做一些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据以筹划如何再创温州的辉煌。

  当时温州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温州早期经济发展所依靠的、靠温州人的勤奋和市场闯劲发展起来的简单加工业,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经济发展的方式做出改变。面对这些问题,当时提出了很不同的应对办法。占主流地位的应对办法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和对选定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用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办法提高增长速度。

  我们当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和主流的看法不同。在我们看来,重振经济活动要靠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从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的集约增长模式。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市场要提升,把早期的地方性的熟人市场,转变成建立在非常明确的规则、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与之适应,政府的职能和施政方式也必须改变。

  在温州早期发展中,政府基本上是无为而治的。市场契约的执行靠人跟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乡亲关系维持。政府要做的事不多,顶多在有关部门派人来查办的时候,帮企业扛一扛,疏通一下,保护企业就是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履行更多的职能,如建立好的经营环境。所以,温州过去被批评为“不作为”。这种批评也是对的。

  问题在于,政府在加强作为的时候,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比如给一些“骨干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以低价给他们批地、给贷款。这种做法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不但不会帮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反而会造成妨碍。

  我们的这些意见,写进了当时的调查报告。2006年出版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也把这份调查报告作为书的附录。

  在21世纪初期,用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以房地产投资项目建设为基本内容的“造城运动”。这种政府主导的旧型城市化背离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方向,造成了许多问题。这方面的教训,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汲取。中共十八大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今年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随后就要推出重要领域的改革。现在,一方面要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维护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所需要的宏观经济环境。

  2012年以来,许多地方出现新一轮“造城运动”潮流,企图用海量城市建设投资拉动增长。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因为投资规模过大,信用过度膨胀,最终导致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今年1月出现的银行贷款规模达到很高水平,社会融资增加得过快等现象,就很值得警惕。如果这种盲目的“造城运动”不能得到遏制,我很担心这会使明年要推出的重要领域的改革遇到宏观经济环境上的困难。

  对于温州来说,希望能够按照十八大指出的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一些重要的步子。这样,才能够使温州人旺盛的创业热情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扬起来,再创温州的辉煌。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根据作者在2月28日“中国改革(温州)论坛”上发表的视频讲话整理,已经作者确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