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巴曙松:金融危机为何不能完全预测

因为人性使然:经济波动难消除

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经济金融主流思潮的重大转变,也会引发一系列对于传统经济金融理论的反思。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全球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研究人员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素材和发表各自见地的舞台。

经济的变化与起伏,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追溯其影响因素,但是往往要追溯到人类心理,才具有最终的强大解释力。据说即使在格林斯潘声望最隆的时期,有人问:你可以减轻经济波动,但是可以消除经济波动吗?格林斯潘说:不行。为什么?因为人性使然。

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如果从教科书角度看,其演变的逻辑是十分清晰的,例如,其中主流的理论学派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派等等。但是,为什么这些主流的分析框架没有能够成功预测此次金融危机呢?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的《动物精神》试图对这个令当前经济学界困窘、同时也吸引大量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提出自身的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各种主义纷争已久

“或早或晚,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才是最危险的东西,好歹且不论。”凯恩斯的这句晦涩的语言,让我们在金融危机中又重新想起他的分析。正如斯基德尔斯基所说“思想是不会很快随风飘去的。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凯恩斯似乎正在成为经济学界的主流。

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后,以萨缪尔森、托宾和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继承发展了凯恩斯开创的理论,发展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短期内经济围绕长期稳定趋势的变动,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偏离。凯恩斯主义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主张政府需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减少波动。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由弗里德曼创立的。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作用,但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TheQuantityTheoryofMoney─ARestatement”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存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和巴罗。由萨金特在1979年出版的《MacroeconomicTheory》一书中首先使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一名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货币在长期和短期也是中性的,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其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他们在1982年发表的论文“TimetoBuildandAg-gregateFluctuations”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论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的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以上几个学派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周期研究和政府实际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战后由于各国产生了“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而兴起和发展。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新凯恩斯主义的挑战,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了前两者,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推向新的高度。

“动物精神”:是解释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尽管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新旧理论体系的更替,但是事实上少有研究人员预料到了此次的经济危机。《动物精神》作者的研究认为,正是在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中过分强调了“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这两个基本假设,使得一些对经济周期的扰动———例如此书的主题“动物精神”(即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行为)———未被考虑在宏观经济周期的模型之内,其结果就是从理论的指导上减弱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而主张政府需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减少波动,却恰恰是70多年前凯恩斯所提出的建议。

确实,与此书作者类似,当前许多研究者提出重拾凯恩斯主义的建议,并且事实上世界主要国家———无论是曾经奉行自由经济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还是奉行政府对宏观经济加以控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争相奉行凯恩斯的建议,使用前所未有的财政政策来帮助经济走出困境。但是,此书的作者却从更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和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指出了“动物精神”是解释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当代盛行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由于排除了“动物精神”的原理,同时也就排除了信任和信心过分充足与过分丧失,排除了公平感以制约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也排除了在经济繁荣时腐败对经济的作用。正是由于排除了这些因素,导致了对经济过于理想化的描述,使其发展偏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预测。

事实上,对于“动物精神”理论的阐述,早在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中便已出现,凯恩斯承认,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是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不总是理性的。在凯恩斯看来,这些动物精神是经济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从凯恩斯相关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相互因果作用体系:经济发展使利率提高及资本存量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使边际资本效率下降=>由于边际资本效率为正,市场乐观情绪不断增加=>市场乐观情绪掩盖了边际资本效率下降至为低于利率的现实,因而投资继续增加=>当边际资本效率低于利率一段时间后市场醒悟,产生经济崩塌=>投资减少、资本存量下降、利率下行、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边际资本效率上升,但是市场仍处于悲观情绪之中,投资继续下降=>边际资本效率继续上升直到市场从悲观情绪中走出,经济步入增长通道。如此往复,造成了不断波动的产出和利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的经济周期现象。从以上因果作用体系中可以看出,在市场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情绪,是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情绪,正是凯恩斯和此书作者所说的“动物精神”的一个最显著的外在表现。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