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斌:理解理论和经济学理论


 

作者:张斌、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今天的发言是我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一些体会,讲的内容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未必正确,大家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再去找书看。

花些时间琢磨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是理解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概念以后,可以明确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的性质,开始主动、有意识地运用经济学的范式和框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下来,就有了专业选手的样子。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背教科书上的结论,而很少有意识地运用范式和框架思考问题。反倒是一些以前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遇到一些简单的经济学问题时候,还能按照理论的范式思考问题。

其他的好处也有很多。帮你说服自己大多数对经济学的批判都站不住脚,帮你认识经济学自身的缺陷,帮你合理分配学习和科研工作时间,帮你毕业论文选题,帮你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如此等等。还有很多好处是你觉察不到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事后才知道原来是你对经济学理论的认知理念在影响你。

从第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理论?如果大家去看维基百科或者其他什么词典,理论的定义和解释非常多。这不奇怪,因为这在方法论上有很多争论,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里给出的是我认为最有用的一个定义。再次说明一下,这是非常主观的看法,仅反映我的偏好,不保真,也不保对。

讲到理论,首先是要有一个目标。所有理论在内核方面是很相像的,不管是在经济学或者物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理论的构架是相像的。讲到理论这个词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要干什么的,是解释一个现象或事件,还是预测一个现象或事件,都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在那里。

接下来,需要一个假设演绎或者归纳的分析框架帮助你靠近这个目标。或者你也可以简单把理论视为是在讲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科学里面,这种关系往往是一种函数关系,在经济学,特别是教科书里面也多是函数关系。当然在一些社会科学里面,比如政治、法律或其他学科,尽管这种说法不太严格,但这些理论也是在说明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理论就是通过假设演绎或者归纳的分析框架,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解释或者预测某个现象或者事件的目标。

根据上面的定义,理论是一套虚构的工具。对于一把手枪,一个凳子,很难说它是善还是恶,对还是错,它们只是工具。理论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无形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判定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很好地实现既定的目标,没有善恶之分,也很难有对错之分。

对理论的工具主义的定义,我是从书上看来的。这个定义也饱受争议,但是比较能说服我,所以就用了这个定义。关于对经济理论偏工具主义的定义,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方法论大战,我简单介绍一下。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根基是边际效用革命。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美国的克拉克几乎同时掀起了这场革命。这里主要讲的是门格尔一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的争论。门格尔颠覆了他的经济学前辈的研究,他倡导经济学应该遵循一套严格的假设-演绎的框架展开研究,并且身体力行地完成了一个大部头著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在他的研究当中,没有太多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归结,逻辑演绎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只有逻辑演绎方法才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恰当方法。

门格尔的说法惹恼了当时的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莫勒尔说认为,面临的经济现象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学者们能做的,只不过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把事实梳理好,也可能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经济现象的理论体系。这么个说法,听起来非常谦虚,对经济现象研究有很强烈的敬畏之心。但是这和门格尔的思路截然相反,两个人在方法论上背道而驰。两个人都很倔,相互抓对方短处,没有把争论有意义地延续下去。

接下来出场的是马克思.韦伯,他对历史学派发起了致命攻击。现在大家都把韦伯划为社会科学家,他在社会学的著作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但是韦伯自己认为,他当时做的主要工作是与经济现象相关的一些理论分析,里面也有方法论的东西。他对历史学派的两个致命攻击是:第一个攻击,历史研究也是带着理论的眼光。能够观察的现象和历史太多了,为什么会被记载下来?按照什么方式记载下来?不存在所谓的“事实本身”,只存在“带有理论眼光的事实”。第二个攻击,尽管现象是无穷尽的,但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能带给人类生活快乐的东西,或者能带给人类生活福利提高的东西,只有很小一部分,我们只需要关心那很小一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对理论研究当中很多不符合现实的批判不成立,因为理论研究的只是现实的一个侧面,一个我们关心的侧面。此外,让韦伯大名远播的还有他的“价值无涉”观点,即理论只研究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至于什么样的目标好还是不好的价值判断问题不在理论研究范畴之内。这个观点也是针对历史学派拥护某种价值观而发起的,后来对于保护大学的独立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下来出场的是熊彼特。熊彼特终结了这个问题的争论。熊彼特引入了自然科学哲学家恩斯特.马赫关于理论的含义和特点的论述,对经济学理论做出了工具主义定义,文章开头提出的理论定义是从熊彼特哪里来的。熊彼特告诉历史学派,观察历史、观察现象,没问题,不否认历史研究的价值。但是历史研究也不能否定理论研究的价值。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边吵架吵了几十年,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是在做两件不同的事,各有各的价值,没有必要吵架。

熊彼特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工具主义定义,也为他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当中找到了判定依据。无所谓哪个理论对还是错,究竟哪个理论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呢?后来的发展证明,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效用价值论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现在回到正题上。什么是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理论的定义,早期和现在观点是不太一样。早期大家认为经济理论研究的问题就是怎么提高物质财富,怎么样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怎么让国家财富更多一些。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的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其他很多的古典的学者,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如何提高国民财富。

但接下来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开始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是价值理论,究竟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决定论,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分配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题目更宽了。对经济理论的现代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它把这种行为看作各种目标和有着不同用途的稀缺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准确地描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无论哪个经济学分支,解决问题的模式都是类似的:假设条件,优化目标,约束条件,然后求解。

如何看待对经济理论的批判。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不停的有人在批判,最常见的批判是理性人假设,自私人假设。研究研究心理学的学者告诉我们,日常中的很多行为都不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才做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本能和惯性决定我们的行为。那么经济学是不是就应该放弃理性人的假定呢?在我看来不行,至少现在还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当你不谈论你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的时候,你去谈假定符不符合现实,好还是不好,是没有意义的。别忘了前面对理论的定义!只有跟你的目标联系到一起的时候,讨论是不是一个好假定才有意义。如果假定人是非理性的,你能不能很好地刻画非理性,并且在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构建出一套框架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呢?有些经济学家在朝这方面努力,但进展非常有限。尽管理性假定被批判了一两百年,但是到今天为止,它还是留住了,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倘若真能把这个假定给改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能搭出一个框架,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那就是翻天覆地的经济学革命,但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曙光。

贯穿于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演绎框架。数学主要采用的是假设演绎框架,为什么经济学也这么干?第一次看打开经济学教科书,很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它在干什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上来就是几个假设,一堆数学公式进去了,然后很多的推理和结论。废了半天劲,得到了得到的结论是东西越贵我买的越少,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我不学习经济学,也知道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为什么会绕这么多弯路去做这些东西?再往后面学习,会发现经济学使用的数学越来越多,理解起来也越来越费劲。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数学?

经济学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主要有几个。第一,确保了逻辑一致性。与用文字语言进行演绎相比,数学语言的最大好处是逻辑一致。数学形式的假设演绎框架下,逻辑不一致你就写不下去,有很明显的前后自我矛盾。

第二,便于沟通。经济现象很复杂,研究过程当中的逻辑关系也很复杂,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一个很资深的记者对我说过,写东西最怕油条型的,两个线索同时展开还扭在一起,读者看起来很费劲。读者喜欢的是单线条。但是解释很多经济现象单线条行不通。用数学公式就很简单了,一目了然。用纯文字清楚表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很费劲,更不用说复杂的动态关系了,但是用数据表达就简单明确。

第三,更加精确。你知道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但是你知不地道斜率如何决定,什么情况下需求曲线不向下倾斜,使用假设演译框架可以很精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第四,带来新发现。这是经济学采取假设演绎框架最重要的原因。假设是个出发点,接下来的演绎过程是个不知道目的地在哪的旅行。也有人说,当你做出假设的时候,能够得到的演绎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不经演绎你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经济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发现的。我自己有这方面的体会,当时我在写一个汇率和经济结构变化关系的文章。我最初的工作是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修改了两个假定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现实。接下来的演绎过程中,得到了好几个意想不到的机制和发现。如果不通过演绎,靠我这样资质平庸的脑袋,就是脑袋打破了也想不出还会有这些机制和结论。碰巧的是,这些机制和发现与中国经济现实很贴切。我看到了同行没看到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对于理解问题和提供政策建议有帮助。这对研究者而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更加坚定了对理论研究的信念。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