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

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近期,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然而,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可一蹴而就,需从教育的源头抓起,更需要制度环境的优化升级。

撰稿/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4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政策措施。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后,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足以显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这些政策恰遇全国高校学生毕业就业高峰,于是各部门和高校兴起了一股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风潮,甚至出现一些短期功利的做法,这些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创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意见》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对高校学生培养导向的一次调整,使学生培养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面对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岗位总数有限的现实处境,提出了“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针对创业过程的复杂曲折性,则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调整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发展的基本走向。

但上述意见如何得到有效落实,并没有固定的模板,也很难在全国不同高校形成统一的步调。在这方面,除了操作性较强的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其他仅是类似于从前所发的文件那样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没有将眼光看到大学和企业之外的人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因而对创业的阻力认识并不充分。这种认识又会成为创业的局限。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确实低 


目前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数尚无权威统计,也缺少有实证依据的深入分析,不同机构得出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在毕业生总数的1%到2%之间;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两相比较,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显然过低。

一些地方的统计还表明,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达到5%-6%,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毕业生比一般居民更有条件找到稳定岗位就业,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比一般居民还保守。

依据人社部相关信息统计,2014年全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当年在工商部门新登记开业的大学生将近48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2万人,增幅达到33%。由于没有说明这些登记开业的大学生有多少人属于应届,所以还计算不出应届大学生创业的比率。就以201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人数727万与48万相比,该年大学生创业率也就6.6%。其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往届大学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无奈进入创业行列的被动创业者。2014年登记开业的大学生较上一年多出四分之一,也表明这一增长与就业压力加大存在直接相关。

人社部分析创业大学生的结构性特点时发现有这样几个变化:一是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创业增幅高于往届;二是本科生创业增速高于专科生、研究生;三是在中西部创业的大学生增速高于东部。这个成绩既有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起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去年以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改革的红利在释放,创业环境更为优化,大家的创业热情得到了更好的调动和发挥。中西部创业增长高于东部,则再次说明就业难度与创业增长存在正相关。

在创业率如此低的情况下,提倡大学生创业本身没什么错。在这方面中国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都落后,当急起直追。只是仅仅在面上提倡未必有实效的结果,还必须找到更深层的原因。要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仅仅到了大学生毕业季,才不亦乐乎地忙碌起来。


 

“创业少”源于能力缺乏 


对于当下大学生创业少,人们已做了多种归因分析。其中提得比较多的还是观念,认为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自己的梦想,而中国大学生把找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梦想。

观念的差异是事实,而观念来源与现实条件,所以不少人将创业环境差作为影响创业的主因,似乎更客观一些。创业环境差也是基本事实,只是还没有找到根子上。还有人提到资金、技术,但资金的趋利性决定着只要有好的创业设计就不会没有资金。那么多人宁愿就业,不愿创业,至少说明就业的回报来得比创业更容易、更稳定,而就业者所孜孜以求的是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

所以,其实中国大学生缺少创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蛋糕”太大,获得这些岗位的人还吃得比较滋润;同时相关部门并未创设与公务员等就业岗位平等或条件相当的创业环境,还缺少创业的基础配套,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没有培养出那些有创新创业潜能的孩子的创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高喊着让大学生去创业,鼓动那些不具备创业能力的人去创业,只能让他们确定无疑地遭受并无多大价值的挫折,是对他们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更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仅仅靠大学生在接近毕业的时候转变观念,是否能解决问题呢?可以参考一下局部地区过去数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数据,总体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全国最高的浙江也仅在4%左右,且30岁以下的创业者成功率非常之低,侥幸成功的创业者年龄都在33岁以上。说明在缺少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创业对于95%的人而言是徒劳的短期狂欢。

之所以这么低的成功率,当然与人们没有将创业当作人生正途有一定相关性,若靠短期鼓动,就造成事实上大学生创业主要来源于两种情形,一是不愿工作,二是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又与他的社会资源不足直接相关。由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社会资源不足、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创业,其成功率之低就可想而知。

作为对比,大学生创业比率超过20%的美国,其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部分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调查表明,37.6%的被调查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大学研究性教育中开设企业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简而言之,大学毕业生创业最核心的因素,是他们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和实力。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能盲目鼓动学生创业,有了这个条件别人不让他创业都难。


提高创业率须从源头抓起 


青年人内心都有创业的冲动,一些人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宣传大学生卖猪肉、卖凉粉之类的少数成功案例,鼓动学有一定专长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创业,显然不是个人与社会效益增值的创业选择。

鼓励创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人生经历没错,但是不能等到发现就业困难的时候才让人创业,创业靠冲动也达不到目标,想法多、热度高的时候,并不适宜于做关键性的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应该冷静下来,慎重对待大学生创业,并从源头上创造创业条件。

这个源头就在于在儿童出生后,就要注意观察和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把创业理念贯穿到从婴幼儿开始的各个阶段中,把创业教育涵盖到从幼儿园游戏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就经历并体验风险和试错。相应地改变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

中国大学生创业少,事实上是从源头上就走错了道,小学、中学、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标准就是公务员,于是绝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没有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能力,也未朝着创业的方向去发展,到了大学毕业的终点,才发现自己走进了与众人雷同的一条胡同。对于这些人来说,最便捷的选择就是去考公务员。

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创业能力,开设商业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做生意,参与商业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培养成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人而言,这些素养的具备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也不是有了一定知识就自然能获得的,需要从小培养,需要教育从源头上就不忽视每个孩子不同的天赋,依据其天性培养他们,而不是力图把不同的孩子依照培养成公务员的统一标准去培养。

当学生依据各自天性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能力,如能有适当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小其创业的风险,让他们有胆量去闯,就自然会有人将创业作为满足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途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生存选择。这样就会吸引更多高端的创业者,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创业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简单地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如从幼儿园开始就实行多元自主评价,除了义务教育规定的课程要求外,在中小学阶段充分发展不同学生各不相同的潜能,到大学毕业时,他们自然就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