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新华社三大证券报合并,或许因为这四大理由

今日,和讯网一则“《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等合并,将谋划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块。”的消息在媒体圈炸开锅。

1 多数员工不知情

财女随机询问了几位在三大报内工作的记者。多数记者称自己之前不知道此事。“你网上看到的也就一条消息而已,其实只能说是一个规划,我猜哦,正式操作也要有一段时间。”

至于员工今后的安排,一位记者透露:“就像当时上海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新报业集团合并一样,合而不并。新华社管理层只是出台了一个方案,接下来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不是特别清楚。”

至于怎么看待三大报,财女采访了一位学界知名的专家,他的答案是:“精简队伍是必须要做的,资源整合好了,至少没那么多会虫(注:参加各种发布会不做原创采写的混日子人群)”

我们可以看到,三大报合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登陆上证交易所的战略新兴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曾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与主板、创业板形成衔接,同时也有适度交叉。总体目的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创业板的区别在于,创业板侧重于创业型企业,特别是规模中小、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

2 合并理由或是综合因素

关于合并的具体理由,新华社并未对外公布,但财女综合了各种渠道的分析汇总如下:

理由一:三大报内容定位相似度极高

首先来看新华社旗下的三大报各自的特点:

《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报刊,创刊于1981年7月1日,报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经济参考报》突出“高端财经 参考性”,追踪重大热点财经新闻、透视和解读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重大趋势,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高水准、高价值的思想和决策参考。

《上海证券报》1991年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新华通讯社主管,是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指定的相关行业信息披露媒体。目前每天常规的出版数为对开20版,最高发行量达80万份。

《中国证券报》是1992年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中国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中国银监会指定披露信托公司信息报纸。

从三大报纸定位来看,内容同质度还是较高的。

理由二:新华社早就在探索媒体转型

新华社内部财经新闻媒体不光是这三大报和网站,还有新媒体新华08金融信息平台。公开资料显示,新华08依托新华社和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已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国内70多家商业银行、近百家券商和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合作,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信息领域的权威发布平台。现在新华08已经归并到新华社旗下的重点项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里。新华社转型本身就在进行。这在以往新华社高层对外公开言论中可见一斑。

200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鲁炜发言中谈到中国媒体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还存在“四个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是,媒体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资本市场对媒体的需求不适应。因为西方媒体天天追着他们要信息,而不见我们自己的记者。

第二个不适应是,财经媒体和财经报道队伍与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不适应。

第三个不适应是,媒体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和理解,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金融产品本质上就是信息产品,资本市场必须靠信息来支撑,健康的资本市场孕育着媒体的繁荣,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鲁炜坦言自己经常听到资本市场和媒体间的相互埋怨,资本市场埋怨媒体不专业、不全面、不客观,媒体埋怨资本市场不信任、不接触、不沟通,导致双方不理解,难合作。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进一步增强互信,逐步形成共识,建立新型的合作的、双赢的关系。

第四个不适应是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需求不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控制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都远远不能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理由三:资本大佬插足财经媒体

资本“包养”传媒,这似乎是近年的一个话题。我们就从这两年来说,2013年8月6日,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按照其说法,亚马逊将长期为《华盛顿邮报》提供经济支持,以帮助这份日渐衰微的报纸找到盈利之路。亚马逊入主《华盛顿邮报》后,似乎也为这份报纸的转型带来了希望。贝索斯入主前,《华盛顿邮报》过去六年里的营业收入减少了44%,2012年的亏损为5300万美元。而在亚马逊收购后,贝索斯采取了一些创新的采编和营销措施,并将纸媒体内容纳入到其体系中,2014年7月,《华盛顿邮报》网站访客达3600万,为历来最高纪录,同比增长70%。

由此,国内正在遭遇寒冬的传统媒体似乎找到了出路。

2014年9月22日,“界面”公测,这是由上海报业集团联手小米科技、360、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联想弘毅、卓尔传媒推出的新一代财经商业新闻网站。它希望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并且为这群人在优质新闻体验之外提供社交、投资及职场服务等。

2015年6月4日,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海文广集团(SMG)今天正式签约,阿里巴巴将投资12亿元人民币参股第一财经,开拓数据服务领域,双方已成立第一财经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我一直希望中国能有中国的华尔街日报”,马云在当天的致辞中如此开场白,阿里的数据今后原则上将不再开放,在完全没有保障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必须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阿里的数据将只对战略合作伙伴开放,通过优秀的媒体、通过优秀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未来对社会、对国家、对公司、对消费都有好处的数据产品。

且不说效果如何,“资本+财经媒体”就媒体曝光度而言显然是有价值的。这从相关企业的彼时彼刻的股价表现可见端倪。

对于新华社的三大报而言,有着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身份,他不需要见识什么大场面,他本身就是大场面,所以干脆登陆上交所战略新兴板。

理由四:动就可以讲故事,就提升价值

201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社旗下的《证券时报》刊发署名文章《用资本撬动媒体发展》。文章中援引东方富海总裁程厚博的话:“为什么现在市场对传媒公司有较好的估值?一是老百姓对文化传媒的需求量大增;二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传播模式的颠覆给了大家极大的想象空间;三是上市公司的数量稀缺。讲故事最终要回到以营利为目的。通常我们依据两个指标:一是企业在做什么,未来市场需求容量、刚性的和柔性占比;二是考察团队,重点是团队领袖的选人策略和工作经验。”此外,建投华文传媒投资副董事长张向东也表示重点关注传媒的转企改制;第二关注中国传媒企业在跨境融合和转换过程中的机会;第三个领域是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第四则是从战略层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智库产业领域,帮助国内文化传媒企业走出去。

由此可见,合并既是新华社对既有庞大财经媒体群的一个梳理,也是“动给你们看”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论有意无意,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

3 看看美国财经新闻业趋势

Pew Center 是美国知名的非盈利研究机构,尤其专注传播相关领域,出品了许多大学教授、从业人员都必看的报告。《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是他们的拳头报告,2014 版中,南方能源观察执行总编辑蒋志高总结出了与财经传媒发展有关的两大趋势。

1、媒体行业的新投资比较重视促进新的报道方式与吸引受众,还没有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可持续盈利模式。

美国的新闻业每年大约产生 600 亿美元的收入。目前,三分之二的收入还是来自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广告。内容收费现在占到四分之一,而且在数量和份额上都在增长。但是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群体较小,特征较扁平。新型的营收来源有举办活动、网上咨询,占到总收入的 7%。来自风投、慈善基金的投资只占到收入的 1%。有趣的是,虽然数字媒体省了许多传统媒体基础建设的花费,但是却在技术开发方面增加了开支。

2、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把受众转移到了社交网站和手机上,而是改变了整个系统的态势。

一半的社交媒体受众会分享转发新闻故事、图片和视频。46%的受众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新闻。随着手机的普及,公民在新闻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见证角色,我们在波士顿爆炸案与乌克兰事件中都见到了公民报道。十分之一的社交媒体用户曾经发布过自己拍摄的视频。11%的网络新闻受众曾经在新闻网站和博客提交过自己创作的内容(视频、照片、文章、评论等)。“新闻”在网络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已经大大改变了。新闻与网络上的其他内容混在一起,得以接触到传统新闻内容无法接触的受众。在脸书(Facebook)上获取新闻的受众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关注了一家新闻媒体或独立记者。大多数的人是从朋友的分享里读到新闻的,而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点开新闻连接,访问原网页。对新闻媒体来说,这意味着单一的数字媒体策略是不可行的,无论是吸引受众还是建立盈利模式。

(编辑:邵晓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