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上海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第一人:一个做保险的副教授

这些天,上海花园路上,副教授陈彬正忙着搬家。在某创意园区的顶层,终于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阳光房办公室。

陈彬翻着手机,一条公众号上写着:3月起,上海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工资照发。她笑了笑,“这里面写的,好像就是把我跟学校签的合同搬了上去。”

确实,陈彬成了上海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第一人。根据上海科创“22条”新政,她与上海金融学院签下为期3年的离岗创业协议,以技术入股方式,加入创业企业。目标只有一个,试水国内尚未开出先河的“互助保险”全新业态。

陈彬与方玉书察看创意园内的新办公室布置情况。 徐瑞哲 摄

10岁孩子的妈,承认自己爱折腾

陈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想不到她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即使不算这次创业,她也承认自己挺爱折腾的。 

陈彬本科时学的就是保险,专业对口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国际部。当年的人保国际部,实质上相当于负责着中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保险业务。在保险界,这个业务部门的首批员工,堪称“黄埔一期”。

然而,陈彬没有放弃当年流行的出国留学梦,她辞职并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工程管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又回国重操旧业。可干了几年,又想读博士了,于是又考上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并最终定格在这一最高学位上。

既然当了博士,陈彬尝试从实务界向学术界转换角色,进了上海金融学院,在保险学院担任副教授。“这样做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孩子,毕竟高校比外面安定些。”她为本科生开设保险学、理财、保险设计、再保险等课程,可身上就是有一种不安定的命,教了4年书,她又觉得闷了,便有了现今的选择。

三进三出,陈彬还是回到了老本行。她说,即使没有这份《关于完善本市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实施意见》,自己也会通过兼职的方式,在国内探索全新的保险模式。“不过,辞职风险大,创业风险也大,很不保险。”

而如今,有了“科创22条”的这份相关细则,就像托底保障一样,让陈彬没了后顾之忧。“当看到文件的第一条,就立刻有了走出去的想法。”她毫不犹豫地走出高校,走向市场。

全院没有人支持她走,校长拍板

对于陈彬的选择,她所在的保险学院基本不予支持。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愿意放弃一名有着行业从业背景的海归博士老师。眼下,这样的师资比较难得,也是目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的教师类型。

还有一层原因是,这种离岗创业的个案在高校还没有先例,很多人都不清楚应当套用什么规章制度,一些人事细节无法操作,不知该拿陈彬怎么办。

而根据新出台的《实施意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可以保留不少基本待遇。比如在创业孵化期的3至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保留同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权利,保留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并由原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其代缴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等。

关于这件事的报告,一直从人事处的台面上移到了校长的台面上。令陈彬惊喜的是,校长王洪卫为她拍板,并且专门祝愿她早日取得创业成功。在校长看来,应当鼓励教师丰富自己的创业实践经验,更何况教授离岗创业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陈彬说,其实自己在新国大求学时,就发现有不少老师经校方同意开设公司,还吸引学生实习或就业。

按照她与校方所签协议,她仍然享有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每月2000多元。其实,她也并非100%离开她的学生。每周仍回校带教三四节课,为40多名大二学生开财险课。不过,协议十分“大度”,在创业前3年期间的任何时候,学校都接受她回校。“超过3年的话,也没有细写,大概可以一直创业下去吧。”陈彬笑笑,颇有自信。

陈彬、方玉书等成为互助保险的创业伙伴。 徐瑞哲 摄

廉价互助险,墙外开花墙内无香

让陈彬坚定走出这一步,不止是校长,还有她的创业伙伴——一位转行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经理人。作为“大家保”首席执行官,方玉书15年前还是媒体人士,做过财经类报纸,也做过门户网站财经频道,后来则越发专业化,直接参与了某知名金融信息服务网的IPO。如今,他创办了这样的在线保险平台。

两人只是经介绍结识,却有一拍即合之感。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想试水一种从未在国内开展、却在国外相当主流的保险业务:互助保险。为此,方玉书等合伙人已在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相关公司,陈彬则以技术入股方式加盟。

在陈彬看来,互助保险是保险最原始的起因,也是最初的组织形态。说得通俗些,就是许多人都往保险金池子里投入一份资金,这个资金池不断累积着,一旦投保者中有人出事出险,池内资金就可以给他帮助。这样的会员制互助险,既非当前公众熟知的纯商业保险,也非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基本保险,可以说其投保门槛低、很廉价,却量大面广,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对于打进国际保险市场的陈彬而言,互助保险并不陌生,在国外它已走过百年历程。目前,互助保险在美国和日本保险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30%和36%,一些保险业发达国家的份额至少在10%。以法国为例,全法四成的医疗保险金委托互助保险机构管理,总保险金额达数百亿欧元。

而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互助保险在《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中都无相关规定,连工商注册都非易事。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方玉书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除了他们,国内已有200多家筹备开展互助保险业务的企业正在“排队”,等待保监机构发出金融牌照。

这段日子,陈彬与方玉书正运筹帷幄,从创意园区某层办公楼迁至同一园区的某幢办公楼,公司规模有所扩张,并引进人员增加砝码。尽管牌照报批还是一个未知数,他们仍不断讨论并设计更为可行的保险方案,比如有关医疗事故的医患责任险,比如有关交通事故的专车司机责任险……他们估计国内推出这一新模式的3年内,将占下全国20%保费,达四五千亿元规模。

陈彬的保险专业背景,加之方玉书的网络技术平台,让他们感觉这个“互联网+保险”时代必能促成互助保险在中国发端的条件。基于在线保险的客户端,每个互助保险人都是“股东”,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来共同确定保费、理赔等额度,形成民主式的共同险。

至于盈利模式,他们并不希望通过保险赚钱,而是积累用户资源,建立免费的保险平台,只在平台上吸纳保险界的广告商。“这是保险业里的社群和众筹概念。”“十分好玩,充满挑战。”为自己这些关于新经济的想法,陈彬、方玉书显得踌躇满志。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