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彭博:乌克兰不要成为下一个萨拉热窝

中国与日本、越南等国的海上纠纷与一战前的冲突相似。局部冲突,却可能将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牵扯其中。

1914 年 6 月 28 日,时值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索菲在首府萨拉热窝视察。19 岁的波黑塞族人加夫里诺 · 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跃身上前,对着大公和夫人近距离连开两枪,使二人当场身亡。当缀着绿色鸵鸟毛的帽盔从斐迪南大公头上滑下来时,大公还在呼唤夫人:" 索菲,索菲,你不能死。为了我们的孩子,要活下来。"

这次枪击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灾难性事件对政治和军事思想家们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不断被人们提起。奥匈帝国随后向塞尔维亚提出严正交涉,怀疑其与刺杀行动有关,事实也的确如此。塞尔维亚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奥匈帝国随即对其宣战。身为塞尔维亚盟国的俄国宣布,已动员其武装部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而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先发制人,相继对俄国和法国宣战。" 八月战火 " 由此在欧洲大陆点燃。到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约有 1700 万人丧生,如此惨重的伤亡并未给世界带来任何推动。

整整 100 年之后,冲突地区从萨拉热窝换成了霍姆斯(叙利亚)、摩苏尔(伊拉克)、顿涅茨克(乌克兰)、克什米尔、板门店、钓鱼岛、南沙群岛……你还可以继续添加更多的名字。像当年一样,在这些小地方发生的冲突,却可能将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牵扯进去。换句话说,火药桶已备好,只缺一个点燃导火索的人。

如何才能避免萨拉热窝综合征重演?前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不同的教训。" 一战 " 的教训很明确:不要让局部冲突扩大化;要沟通;要避免事态升级,即使会因此让所谓的盟友失望。" 二战 " 则另有教益,导致这场巨大灾难性冲突的原因是没能抵抗邪恶势力。

美国国防部前官员、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国际安全项目主任凯瑟琳 · 希克斯 ( Kathleen Hicks ) 说:" ‘一战’属于考虑不周,不慎陷入本可避免的冲突。‘二战’则是在发觉侵略迹象时如何去理解的问题。所以,在战争中,你无法到最后都一直处于守势。" 她说," 美国在外交方面就是检视先例,看清自身位置,选择应借鉴的经验教训。"

就目前而言," 一战 " 的教训更值得关注。这并不只是因为今年刚好是 " 一战 " 爆发 100 周年,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与冷战时期、或者美国身为单一超级大国时期相比,当今世界格局更接近 1914 年的情形。今天,我们再次进入多极世界。核武器似乎已经丧失了能遏制潜在冲突的威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能量和被外邦侵略的不堪历史激励着它的崛起。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和人口实力都在走下坡路,但普京总统一直在不自量力地频频出拳。就连美国的盟友们也在宣示自己的独立性,比如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直接交锋,它所采取的做法放在二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下与 1914 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失败国家造成的不稳定局势。今天我们要担心的国家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索马里、苏丹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出现权力真空或成为恐怖分子、犯罪分子避难所的国家。回看 1914 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长期衰败,许多国家都企图在巴尔干地区扩张领土并扩大政治影响,比如意大利、叙利亚、奥匈帝国和希腊。而欧洲将整个大陆的命运与在其最动荡一角发生的冲突联系在一起,无端加剧了危机。有一个事实几乎已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刚刚发生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 · 克拉克 ( Christopher Clark ) 曾写到:" 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初只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后来才变成世界大战。"

曾有一种悲观派理论认为,处于上升期的大国与现有大国势必会发生冲突:比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和斯巴达;不久的将来,也许中国和美国也会如此。根据 " 修昔底德陷阱 " 理论,正是由于 1871 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打破欧洲的势力平衡,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 " 一战 "。地缘政治情报机构 Stratfor 创始人和董事长乔治 · 弗里德曼 ( George Friedman ) 说:" 除非德国不得不相信,俄国和法国永远不会攻打它,否则,它就不得不率先发动战争。"

克拉克认为," 一战 " 是由于沟通不足、目光短浅以及个人和国家不负责任造成的,否则根据当时该地区存在的共同利益,世界大战是不可能发生的。从每个当事国外交官采取的行动看,仿佛他们所有人的手脚都被捆在了一起,仿佛他们做出的回应都可能对其他国家构成挑衅。时任德国外长戈特利布 · 冯 · 贾高 ( Gottlieb von Jagow ) 在 1914 年 7 月 12 日写到,能否让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不扩散 " 将首先取决于俄国 ",他还写到,"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不敢退缩。" 当没有人敢退缩的时候,战争自然就会爆发。

与 " 一战 " 前虚虚实实的冲突相比,今天中国与日本、越南等国的海上小规模纠纷可能最为相似。认为战争在所难免的人以为,中、日目前的紧张局势是它们自清末以来,在领土和政治问题上相互竞争的延续。但这种听天由命的想法只能制造预言,不能产生任何解决之道。

如果战争是一种选择,那不妨从 " 一战 " 中汲取外交和政策上的教训。澳大利亚前外长陆克文今年 4 月在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发表讲话时指出,亚洲需要抛弃敌意,通过类似东亚 18 国峰会这样的论坛来促进交流。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参加了这个峰会。他说:"1914 年留给人们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几个月内,形势就能从一片祥和恶化到严重灾难的地步。"

看清局势、理性决策应是最基本的策略。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就没能做到这一点。克拉克总结说:"1914 年的那些主事者们就像一群梦游者,他们熟视无睹,噩梦不断,却不能明察他们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可怕后果的现实。"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