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银行业压力测试成了公开秀

2009年,当美国政府宣布对国内几家最大的银行启动压力测试时,这一举动似乎是神来之笔。当时,美国金融体系刚从危机中蹒跚走出,投资者对美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失去信心,而纳税人则对被要求为华尔街纾困满腔怒火。通过进行压力测试——对银行账面进行详细的公开审查——美联储(Fed)营造了一种透明问责的氛围。这即刻帮助提振了市场情绪,(或多或少)减轻了公众的愤怒。

该操作获得成功,促使美国官员开始敦促欧洲也进行公开的压力测试。(令人遗憾的是,欧洲没有听取该建议——直到最近才有所转变。)

尽管2009年的压力测试起到了作用,但政策制定者如今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压力测试是否已经失去作用?如果你问问多数华尔街高级银行家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大喊“是”。

美联储实质上已经把压力测试分成了两个部分: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了这些最大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11日即将公布的第二份报告将表明,美联储是否赞同银行应对战略性风险的办法。


去年3月,花旗集团(Citigroup)出乎意料地未能通过压力测试。现在很多高级银行家认为,此番双重测试超出了美联储的能力范围。他们抱怨称,这种评判过程极不透明且难以预知,希望废弃或减少压力测试。

相比这种出于自我考虑的抱怨,另一个政府机构——美国财政部(Treasury)下属的金融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简称OFR)的介入,更耐人寻味。不久前,该机构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份令人吃惊的研究报告,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批评了压力测试。他们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压力测试太容易落入预料之中,因此没有用处。而测试需要的是更多的意外,少些意料之中。

OFR对30家美国大型银行的数据运用了一些新算法,得出了这个结论。截至目前,从不同银行得到的测试结果往往被孤立地看待。OFR把这些数据绘制在同一张图表中,显示出一种明显的规律:当投资组合受到某种模型冲击(比如说,大衰退或油价飙升),这些银行的亏损曲线基本相同。

有一种解释是,这些银行拥有相同的业务。然而,OFR的经济学家把问题归咎于银行家“玩弄”测试系统的一致行为——研究出监管机构将采取的行动,并以此建立他们的贷款和资本模型以得到“合适的”结果。鉴于不同银行往往聘请同一个顾问班底,因此他们的模型框架也完全相同。OFR称,因此测试出来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而可以说包含信息的程度较小”。

这重要吗?这取决于你认为压力测试的真正意义所在。根据官方说法,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政府及银行业洞察潜在的金融风险。如此说来,OFR的发现令人担忧。

银行业在2007年以前陷入当年那种困境的一个原因是,它们都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玩弄监管体系(受助于现在为压力测试提出建议的同一班顾问)。纽约联储(New York Fed)在谈到银行业及监管部门如何衡量风险时,提到了一种“模型单一化”的现象。

模型单一化的问题在于,它使风险模型几乎失去了作用。正如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University)的唐纳德•麦肯兹(Donald MacKenzie)指出的,模型无法算出银行业整体采取羊群行为——从而制造金融恐慌——的概率。OFR的报告称,如果监管部门希望测试更有用,他们需要让压力测试更难以预知、更难以被“玩弄”。应该每年都改变模型中的冲击模式,让人琢磨不透。

还存在另一种更加刻薄的观点:压力测试真正的价值,就是一场公开秀。2009年,压力测试非常有效地打消了人们的恐慌感。如今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平静有序的感觉。按部就班预料之中的事几乎成了受人欢迎的事。作为一个针对央行的组织,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12年一份尖锐的报告中指出,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压力测试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测试是否能预测未来,关键是当危机袭来时,它们能够平息恐慌。

美联储中没人会公开认可BIS这种刻薄——或者现实主义?——的分析。对于OFR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让压力测试难以琢磨的建议,他们也不可能听得进去。相反,我们要继续面对这套本应该让银行家承受压力、却日益公式化的程序。这就有趣地展现了,意想不到的政策结果的威力。

译者/马柯斯

 

(编辑:wenqi)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