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连平: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转型

近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携手《当代金融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SAIF金融E沙龙”。沙龙就“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博士以“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转型”发表主题演讲,观点如下:

一、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及其展望

从逻辑和理论的角度去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实每个阶段相互之间也是有交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利率的市场化;第二个阶段就是贷款的利率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第三阶段是2012年开始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但从中可以看到,04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浮做出过任何的改革举措,而其他的市场化都在迅速的推进过程之中。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清晰的,即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数量和价格的工具来调控和引导市场的利率,使市场的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其实最后这一点才是利率市场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其中还涉及到银行怎么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来倒逼银行改革,比如如何通过利率市场化推进来改善或者说缓解中国持续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贵的问题等等。从现在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贵可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短期阶段内不是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加重;或者说缓解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充裕。

具体推进的路径来说也是非常清楚的,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分阶段逐次加以推进,现在到了最后的阶段。最近有人说,还缺临门一脚。但这一脚什么时候踢,是否两年之内来完成利率市场化?我想表达得准确一点的话,可能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真正利率市场化要全部完成,恐怕还涉及到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接下来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向前推进需要完成的几项任务。

第一,存款利率市场化。这当然涉及到存款的定价还有存款的产品,这里实际上是两个内容。企业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文章是做在定价上,定价放开了,就可以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重要的是银行存量存款利率市场化。2012年存款利率上浮松动了一次,上浮10%,很快上浮到顶。根据目前市场的存款供求关系,假如再上浮10%到20%,市场会是怎么样的呢?肯定也会上浮到顶。这就是为什么央行上浮了10%以后,两年的时间里再没举动的原因。现在关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说得多,但事实上相关举措的推进现在还在认真的考量过程当中。这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目前的存款市场供求关系很不平衡,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这是比较大的现实问题,或者说很实质性的问题。

第二,利率市场化破了还要立。破了什么呢?破了原来的非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即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市场化利率体系。但还需要建一套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这方面央行在最近这些年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已推出的shibor,在去年10月份又推出贷款基础利率。后者即中国做的优惠利率,是金融机构给大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它在整个贷款利率中间发挥基础性作用,是贷款利率中最低水平的利率。其他的对中型客户、小型客户的贷款利率都在这个基础上加点。该利率自去年10月份推出到今年6月中旬,利率水平是往上走的;虽然幅度并不大,大概是5%-6%个基点.但是从各国的经验和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来看,应该是推出之后是回落的;只不过到6月中旬情况有所改变,稍微降了一至二个基点。当然这些变动跟各家银行的行为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因为时间太短了。

在破之后肯定应该有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形成,然后市场就按照这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来运作,央行通过它的工具来调节市场化的利率。这一点很可能在一年半载里是完成不了,我想两三年的时间是需要的,因为推出、运行、调整、评估和改善,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三,通过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地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长期以来,中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较为传统的管理。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价格全是央行定的;长期以来资产业务跟随国家计划,负债基本是被动和稳定的,不需要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采取比较成熟的市场化的商业银行所采取的做法。最近10年正在逐步的改进。但鉴于存款利率没有最终市场化,金融脱媒步伐相对较慢,迄今为止很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完善提升的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这中间需要人才,更需要对现有的制度和机制做出很大的改革,真正构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第四是配套制度,主要是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方案整体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又出现两大变数。一是资深专家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时风险很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件好事,对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整个金融运行会带来积极的保障作用,但在推出的时候有可能导致一些中小银行会出现存款搬家。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整个存款的供求关系偏紧,一旦该制度推出,很有可能出现小银行存款搬家现象,同时带来市场波动。我们做过一些分析,比如说存款保险制度的最高赔偿额是50万,毫无疑问有的大户在一些小银行的存款觉得将来不保险,那50万以上的存款都将转移走。进一步思考,既然我来搬家了,那我50万还存在这家小银行干什么,既然未来存有一定的风险,干脆都搬走了。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种情形。当然小银行可以运用它的利率即价格的杠杆来调节,把存款利率抬得很高。但在中国现有存款紧张的情况下面,你的价格能抬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最终把这笔存款留下来呢?根据目前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很可能有一些银行就因为要稳定存款,大幅抬高存款定价,最终导致经营破产。而且,无论是搞企业,还是做银行,甚至于做政府管理,当前的任务始终比未来的任务来得重要。因为当前是决定你这个门还能不能开的十分现实的问题。有的企业为什么要饮鸠止渴,就是这个道理。对银行来说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存款保险制度推出,首先看对风险怎么认识,市场和银行准备好了没有,我认为很多方面准备还不够。

第二个变数是存款保险制度谁来主管在认识上有不同看法。如果这一问题不能统一认识,该制度显然不具备马上实施的条件。所以它的推出还要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是年底之前推出好事多磨。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战略转型

1.银行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几个方面的机遇。第一是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提升。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以及衍生产品的发展,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使得银行在这个过程当中推动他的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是有助于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的收入。现在提出建交易型银行口号的不止一家银行。要把银行办成交易型的银行,也就是在债券、货币市场更多的进行投资和交易,交易频率高一些。前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所谓要建零售银行的提法,而真正能够成为零售银行并在中间获利的并不多。交易型银行境遇可能会比零售银行好一点。因为对银行来说,这一块资产的确是越来越大,在整个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步走高,市场交易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从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较大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来看,持续增大这一块的比重对整个银行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这个趋势是比较明朗的。利率市场化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交易机会,有助于银行持续发展交易类型的业务。第三是提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的衍生品给银行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同时,也还会带来一定投资的收益,这对银行也是有利的。第四是中间业务机遇。通常,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都会带来许多中间业务。但在中国收费的环境跟西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监管上采取的措施是一边大力度推利率市场化,另一边则将收费业务比较严格的监管逐步放松,以作为弥补。因为一方面息差收窄,另一方面收费管制放松,银行就可以较为平稳地实现过渡。现在中资银行总体来说盈利水平比较高,前两年都是1万亿以上;短期来看,盈利降到1万亿以内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在中间业务严格的监管方面,现在步伐还在继续推进。虽然今年整个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速较为平稳,但管理在趋严,下半年增速可能稍有回落,这跟发达国家市场的环境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利率市场化会带来新的收费品种,有助于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银行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挑战。短期内存贷利差可能迅速收窄,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果说把存款利率彻底放开的话,会导致存款的利率总体大幅度上升。一方面,过去长期利率是管制的,实事求是地说,存款利率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损害的是居民储蓄,等于是居民部门补贴了政府和企业,应该说是不合理的。利率市场化推动存款的利率向上,益的就是居民和个人。当然个人既有资产业务,也有负债业务;比如向银行按揭贷款,但是按揭贷款总体来说,它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企业是两方面都较为明显,比如存款利率上去了,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上去了,企业资产的收益是在增加的。但另一方面,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也上去了,但是幅度远没有资产收益升得快。所以个人获得的好处相对多一点。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存款的增速明显的放缓,因而市场负债业务竞争比较激烈,货币政策相对偏紧。可以说在未来五年左右,货币政策不可能回到过去曾经有过的比较宽松的状态,尤其是像09年宽松的状态。从大的格局来说,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是偏紧的。当然今年流动性的状况比去年有所改善,稍微宽松了一点。所以我的表述通常是这样,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没有变,特点是稳健偏松,去年是稳健偏紧。偏紧导致利率有上升的压力,企业等各方面面临融资成本上升压力。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存款利率会趋于稳定,以后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变动。

短期内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首先是货币市场的利率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定期存款、保本型理财等这些利率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定期存款的利息是最低的。

利率市场化确切地说存款利率上浮完全放开后,存款利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有观点认为,可能带来的存款利率上升是200-300个基点。我们认为至少100个基点以上。我们是把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都考虑进去了。大家知道,目前银行的息差也就是2%-3%,如果存款利率上升200-300个基点而贷款利率不变的话就基本上把息差空间抹掉了。那么贷款的利率能不能提高呢?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因为贷款竞争加剧了,贷款利率是趋于下降的。但在我国,有没有可能全面竞争后利率明显下降呢?我认为可能性非常小。在09年上半年的时候,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贷款控制放开了,银行大量地投放信贷。那一年投放下来信贷利率是下降的,只是总量扩大了。因为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以后贷款利率水平上升,银行利差扩大,这是在总量迅速扩大后的基础上的利差扩大,所以才有了2011、2012年银行盈利水平的迅速上升。在09年信贷投放迅速扩大的时候,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下降的。但在未来还有没有这种可能?我认为,已经不再会有这样的境遇了,毕竟时过境迁了。其原因,一是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已经多年了,从某种意义来讲,目前的贷款利率差不多已接近均衡利率。二是中国的结构调整很难迅速的实现,实体经济融资的需求仍会比较高。中国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要钱,中国国有企业为做大做强也要钱,这两方面因为信用状况比较好,商业银行比较愿意把钱借给他。大型民营企业为求发展更要钱。小微企业现在也逐步苏醒了。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从银行获得过融资。在舆论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也向银行提出要贷款。所以我国的信贷需求是持续稳定发展的,有些时候还很旺盛。

从结构上来看,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对贷款利率是不敏感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利率也是不敏感的,尽管他们的议价能力很强,但由于预算和财务上软约束的存在,他们对贷款利率总体来讲是不敏感。

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目前M2和GDP之比较高,总体上货币政策未来的趋向是要降杠杆,不可能大幅度再放松,所以贷款利率在未来不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甚至于还有可能上升。今年以来,流动性是充裕的,但贷款利率依然还是居高难下。

短期内存贷利率收窄可能为100个基点,考虑到各种政策的相应调整,大致有两个维度来分析各类银行可能受到的影响。对于大型银行来讲,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并不大,但贷款利率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因为他的客户主要是大型国企,后者有能力跟他谈价格。中小银行主要是中小客户,后者议价能力不强。所以贷款利率上升压力相对不大;但由于零售客户多,存款利率上升的压力就相对较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地推进,将来贷款投放的冲动会加大。为什么呢?因为信贷总量强有力的控制会逐步减弱,银行很可能会通过不断地增加信贷来弥补其利差收窄。未来银行的风险偏好会上升。现在是处在偏好下行阶段,因为经济状况不好。对银行来说,有些不好的项目能不贷尽量不贷。从利率市场化长期的发展看,如果宏观环境有所改善,银行的风险偏好就会上升。为了弥补迅速的收窄利差和盈利增速明显放缓,银行需要对风险相对比较大的项目增加投放,因为只有这类项目才有可能把定价往上提。

从利率风险来看,包括重定价风险、内涵选择权风险等等。这里重要的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的匹配。很可能在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的初步阶段,负债利率调整可能快于资产利率的调整。因为负债银行把握不住,肯定是客户先于银行有调整需求;而资产要调整的话,客户还会有各种办法延缓银行的调整。

二是从期限上来看,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很高,现在是在54.6%,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超过60%。从国际上看,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按理商业银行是以发放一年期或者是一年期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固定资产贷款可以做,但比例绝对不应很高。2000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大概是在40%多一些。而09年后,因为平台贷款投放较多,期限都比较长,五年、七年、十年以上的贷款也并不少见。目前中资银行贷款的中长期比例比较高,短期内很难迅速得到调整。但银行的负债却在迅速地在调整。现在有一个假象,银行定期存款比例在上升,活期存款比例在下降,是不是有定期化的趋向?其实不然。目前整个存款的增速是明显的下降。下降过程当中,当然定期的调整速度是比较慢的,而活期存款调整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比如现在股市比较活跃,如果再火爆1-2个月,股指上涨非常好,资金就会加快速度进去,同业存款增长速度就会加快;而银行的活期存款增速则会进一步下降,这是下半年商业银行会遇到新的挑战。从这个角度去看,存贷比这次调整的成果很可能在下半年就被市场变化迅速消化。

近年来,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加。其极端状态在去年六月市场已经领教过了。后来当局采取许多措施,现在相对比较稳定,总体情况还比较好。当局也创新了不少工具,对流动性有些问题的银行直接地一对一地加以解决。

3.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策略

从整个行业来看,转型发展有几条原则还是需要把握的。一是差异化的原则,不同的银行要有差异。二是适应性的原则,整体和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要能够适应。三是协调性原则,即转型需协调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四是渐进性原则,中国的改革长期以来就是逐步推进的,迅速实施有可能带来市场较大的波动。

对于大型银行的策略来说,应该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和经营;现在大方向是越来越清晰了。大型银行的综合经营总体情况不错;但这里还要加一点,即国际化经营,大型银行最有能力和条件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从全球看,中资商业银行的资产、资本和盈利所有占的比例都不低了。但对全球的影响来说,从系统性重要性银行来看,只有个别银行够格。中资银行对全球的网络、交易、提供的服务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但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有的大型银行近年来在海外拓展很快,分行已经达到40家以上。其目标很明确,是为了更好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服务。国际化是大型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型银行的转型策略应该是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综合化和国营化经营需要谨慎一些。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型银行指的是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现在规模都很大,在全球来看也都是属于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前一阵子有过这样一个传闻,说中国的商业银行可能提法要重新定位,五大银行叫特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叫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就是城商行,小型金融机构现在不断出来,村镇银行,如新设立的民营银行。我一直主张对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主力军还应该是小型商业银行,要靠大中型银行为小微提供服务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客户不对称是关键问题。大型银行,特大型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大型、中型企业,未来小型金融机构会不断地增加。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转型朝什么方向转?我认为转型首先要真正的以利润为中心。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特别是要突出利润为中心,将来可能你有规模但不见得有效益。去年第四季度的时候市场资金偏紧,存款价格很高,往往从一笔业务来看,收益已经不能覆盖成本,是倒挂的。按照利润为中心的原则和商业化的原则,此时就应该停止发放贷款,因为实际上是放一笔亏一笔,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业务?事实上,不少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理念并没有牢固树立,在银行内部仍有大量的考核指标只重业务发展而不重效益。总量做上去照样拿奖金。

其次,转型要加强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近年来银行负债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么来提升贷款定价的水平,怎么控制住负债成本的上升,怎么使资产和负债更好地匹配,应是银行转型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成本管理。长期以来,中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是不够重视的,尤其是国有银行。例如办公场地超宽敞配置,其实一个综合型网点只要800-1000平米已经够了,但很多这类网点面积都在1500-2000平米,很是浪费。很多银行分支机构都有一幢楼,里面办公场地过于宽敞。尤其是分支机构行长的办公室配置超宽敞,非常浪费。这一点外资银行就做得很好,他们是真的十分注意控制成本。如果稍作调整,如果允许省下的成本可以加工资的话,我想中资银行也会有这个动力。这说明内部体制机制有问题。

第四是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需要特别加以关注。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实现后,银行的负债管理难度增加,而资产又有一定刚性,市场利率波动会持续存在。而银行长期以来只习惯于管理信用风险,比较缺乏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转型。

三、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若干问题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考量。

1.存款市场供求关系制约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存款利率市场化04年有了一个动作之后,一直到2012年才又有调整,但也是试探性的。放开之后利率又马上上浮到顶了,存款供求关系偏紧说明存款利率市场化仍不能迅速实现。目前的状况比2012年尝试提升10%的时候相比,我认为情况似更严峻。今年以来,贷款的增速和存款的增速差距开始扩大,存款增速明显慢于贷款。这还只是从央行的统计数据来看的,还有必要撇开统计数字看实际的情况。官方的统计数据是时点数,即月末、季末的数据。贷款数据基本上是实在的,但存款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冲时点的。大规模的拉存款冲时点,使得宏观上对问题的判断都不清晰了。而问题是存款的增速明显慢于信贷的增速。不少金融机构月初的时候一下子走掉2万亿甚至于更多。这是银行的存款吗?在那个时间上反映在银行账上是存款,在这个时点体现为存款,但它是可以流动的。这就是说总有一块资金总在一般性存款和同业存款之间来回的流动,而且这个滚动的雪球有可能会越来越大。这说明存款供求关系似乎是越来越紧。在存款比较紧的情况下,把存款利率放开,涉及总共约113万亿存款,包括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定期和活期。随之,市场竞争就会迅速发展,哪家银行提供的利率比较高就会吸引存款,市场定价就迅速的上升,其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可以肯定的说,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总体运行趋势来看,一般性存款的增速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什么原因呢?关键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愈演愈烈。市场运用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工具开发软件,最终都是侵蚀银行的存款。近期我参加了一次金融产品创新的评审。大部分送审项目都是非银行的,80%以上的产品创新其实都是通过截流银行存款的,尤其是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是银行不可多得的负债,成本非常低,其利率只有0.35%。而所谓的创新搞了一个软件将资金聚集起来给你提供投资,有3%到4%的回报,又没有一点风险,存款人何乐而不为呢?目前,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甚至银联都在开发这类产品。在这种环境下,存款增速明显下降,往后增速还会进一步下降。按照这种趋势来看,存款利率一下子全部放开,利率上升的压力会很大,这是从增量的情况来看的。

再从成本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问题。先提供一个数据,在2006年的时候,单位存款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即除了居民、个人以外的存款,活期占比是66%,2013年已降到38%;相反的,定期由33%上升到了61%。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构变化。这对银行意味着什么?活期比例越来越小,定期的比例越来越大,意味着银行的负债成本大幅度增加了。如果迅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压力。存款供求关系紧张和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将会制约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2.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需要协调好四方面改革创新

前已述及,利率市场化不光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涉及到其他相关问题。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认真探讨,协调推进改革。一是国企财务软约束问题。当下国有企业、平台公司的预算财务软约束状况依然存在,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大量的预算财务软约束的经济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迅速的推进,这两者之间显然是不协调和不吻合的。当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主体在融资中占主导地位,那么在非市场化的行为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能走多远呢?这一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利率市场化未来的推进会带来妨碍,甚至于扭曲其效果。当然,是不是利率市场化大力推进可以改变现状?我认为,依靠价格机制改革来推动经济主体的改革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用。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使得主体自发地对市场价格因素比较敏感,至少是同步推进、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二是货币政策问题。鉴于我国的货币存量较大,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将持续担负降杠杆的任务,不可能大幅宽松。在这种大环境下,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很容易导致市场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都趋于上升,这对经济体是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呢?去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因为去年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稳中偏紧。6月份市场利率波动很大,下半年整个利率水平都比较高。这对于整个经济体是有压力的,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难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政策有所调整。但即便如此,还是很难实现利率市场化推进所需要的比较理想的货币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难。今年似乎不大会轻易地降存款准备金率,明年如何还要看外汇占款的变化情况。这样的货币环境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是存贷比监管问题。如果放到整个利率市场化大的框架来看存贷比的话,可以这样认为,存贷比监管方式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一个障碍。前已述及,存贷比监管是当下存款供求关系偏紧乃至于利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问题的实质是利率市场化与传统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按照存贷比的管理要求,银行放贷款要达到75%的存贷比。信贷增长是有刚性的。国务院今年上半年多次提出,信贷货币要保持合理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货币信贷要保持合理增长”难道是要收紧吗?显然不是。与此同时,银行业希望发放贷款来获取收益,因为毕竟息差还是银行的重要盈利来源。而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各类企业融资需求依然不小。中国贷款的需求刚性程度是很高的。这种情况下要能够保持信贷的投放,存款必须要达到存贷比的要求。

不仅如此,还应看到利率市场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能通过市场的价格传导到各个方面。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从增量来看只有50%多一点;但从存量来看,依然在80%以上。由于存贷比监管的存在,货币市场利率调整影响到银行体系就不那么顺畅了,甚至是打了折扣。按理说货币市场流动性宽裕了,利率相对走低了,融资成本应该下来。但因为存贷比的存在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跟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没有存贷比,所以市场上货币资金的成本差不多就是它的负债成本。而我们的成本在很大程度受存贷比考核下一般性存款成本的影响。由于近年来一般性存款增速逐步放缓,贷款增长又有一定刚性,存贷比考核要求银行必须保证存款达到一定的增速,这就推高了负债成本。正因为如此,货币市场利率调整了,但不见得就一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存贷款利率,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效应打上折扣。这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不利的。

四是金融机构的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说句不客气的话,不少银行的实际控制人是各级政府。别看是股份制,但这个股份制很大程度上是外部人控制,不像西方的金融机构是内部人控制。比如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商业银行的大股东占的比重也就是3%或5%,大量都是分散的股份。这有助于公司的董事会处理各方关系。但我们现在不少商业银行,一股独大。股东不是商业伙伴,而是政府部门,因而就有很大的发言权。对于银行的资产运用,很多城商行都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影响。所以为什么要倡导民营银行,就是这个道理。民营银行肯定不同于城商行,董事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目前几家民营银行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商业化的改革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银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低,必将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成效。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说清了问题,答案也就差不多出来了。首先,国企改革应该加快速度大力向前推进,应该跟利率市场化很好地加以匹配和协调。目前推进的还远远不够。其次,尽快走法律程序,取消存贷比监管。存贷比考核是上了《商业银行法》的,修改法律需要走程序。其实监管部门已有一定的共识,现在需要明确思路,尽快实施。第三,逐步下降存款准备金率。这种调降主要不是仅仅为了避免经济加快下行,还要从整个改革需要的角度去考量。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状况得到改善。第四,深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就是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没有提到金融机构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说的是国企。但商业银行大部分也都是国企,应该可以纳入这一范围。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在也已经破题了,未来应该稳妥地向前推进,持续提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

四、利率市场化对传统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提问:将来利率放开是不是资本市场更不好?因为利息照你的估算5%、6%,可能大家更要把资本市场抽过来放到银行了。

连平:利率市场化目的是希望通过价格机制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毫无疑问,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推进,通过价格导向促使市场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现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价格最终没有放开,在方方面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市场扭曲行为,自然就会有套利的现象出现。所以从长期来看,当然需要很多相关政策的匹配,加上价格的导向,市场化不断的推进,未来金融体系应该会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健康。应该说,未来股市、债市,都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信托、租赁等业务将来都会有一个平稳的发展。因为整个市场是在价格导向下,根据各种不同的收益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来进行调整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会带来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发展。

提问:现在腾讯、阿里成立银行,他们跟大客户有更接地气的沟通,他们将是在银行业或者是金融业最传统的金融机构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他们有挑战的话,他们的挑战会来自于什么地方?

连平:网络上的银行,到底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迄今未得到证实。美国的网络银行早就产生了,但最终都还是要下到网下才能生存。为什么呢?我想运作的内部管理模式,如果说纯粹是以零售为主的话,可能他还能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长尾市场,用大数据做小客户,以他的信用还能做得下来。如果要跟大公司打交道,那就要有个性化的产品,要有非常强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其自身也要有很强的信用,这样大的客户才能接受。从监管的角度看,从公平原则和控制风险出发,不可能对网上网开一面,最终监管的政策仍将是统一的。所以长期发展下来看,完全网上的银行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我认为最终网络银行还是要下来的,要有实实在在的点才能真正做起来。未来可能有些银行的网络比较强,会有一些特色,但真正要从零售银行做到综合型的银行,恐怕还是需要运用银行所拥有的特殊性质,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阶段,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可能会有改善。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从风险角度看,有两个不同的运行方向。一个是经济下行的时候,风险偏好是下降的;但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中,银行的风险偏好却应该是上升的。为什么?因为利差大幅度收窄后银行必须要寻找能够带来更高盈利的客户和项目。毫无疑这不会是大企业和大项目,必定是比较小的企业,因为银行议价上有较大的优势。总体来说,风险偏好在这个角度来讲是有所上升的。在利差明显收窄的情况下,法人对其所有的经营机构会提出定价提高的要求。分支机构要把贷款定价提上去,在客户结构上做文章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当然可以采取一些其他举措,但最有效的恐怕还是客户的结构调整。

最近有数据表明,一些分支机构小客户贷款比例明显上升,所以小企业贷款可得性就上升了。但同时风险也是在上升的。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小客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小微企业至少1千万户以上。而其中90%以上从来没有从银行获得过贷款。商业银行应该开发相应的系统,创造真正有针对性的业务流程,很好地管控住小微企业的风险。我认为,完全可以从小微当中找出非常好的企业,而不是动辄搞抵押。风险控制住了,定价也可以上去。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金融资源投向小微的也就多了。较长一个时期以后最终价格是会下来的,即使下来还会比对大客户和中型客户的定价高一些,这对于整个资源分配长期来说就起到合理配置的作用。这是相对来说比较理想的状态。现在是不是出现这种迹象?从我们的感觉来说,已经有点苗头说明是在朝这个方向在走。

提问:你刚才谈到互联网金融跟传统银行之间的关系,网络银行要落地,在天上不行需要落地。另外一种普遍性传统银行上天,物理网点不够,也慢慢向腾讯和阿里学习。第三就是干脆合并,腾讯干脆跟浦发、交行一起干,你觉得这三种可能性哪个种趋势性更大?

连平:现在事实似乎证明,三种趋势都在发展。商业银行现在在加大力度开发网络上的业务,这已成为发展趋势,银行网络上的业务会迅速的发展。过去不愿做的许多产品,商业银行最终也不得不做。过去不做这些业务是因为会带来存款的流失,现在你不做别人也在做,存款照样流失,还不如自己做。商业银行规模比较大,资金实力也比较强,可能用不了三五年,在这一领域中肯定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会形成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银行与电商的合作也已经有了,这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很好的方式。网上银行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有的可能正在考虑,是纯粹做网上还是网上网下都做,说明逐步走向了理性。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