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迈克尔·斯宾塞:恢复力投资不足

  日前美国东海岸的飓风是又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气候专家早就指出,这类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在增加,这一迹象显然会影响到预防措施,并令我们定期审视这些措施。

  灾害预防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的能力,这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惊人损失;二是将预期经济损害最小化的投资,对这方面的预防措施通常关注甚少。

  事实上,旨在控制破坏程度的投资似乎一直被忽略着。而要修正这一失衡需要关注关键基础设施。当然,合理的防灾成本并不足以防止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害,因为灾害袭击是随机的,受灾地有时不可预测。但某些灾难损害会产生强烈的乘数效应。

  这包括对构成现代经济运行平台的电网、信息、通信和交通网络等关键系统的损害。只要对这些系统的恢复能力、冗余性和完整性稍做投资,就能获得极高回报。其中,冗余性是关键。

  纽约市的例子是很好的教训。曼哈顿南部断电几乎一整周,这显然是因为位于东河边上的电网主变电站在飓风桑迪和潮涌导致河水漫堤时被毁所致。该地区没有预先构建以其他线路输送电力的备案。

  这场大断电的成本难以计算,但肯定不小。这场断电的成本属于无谓损失。当地断电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建设中若以冗余性为原则,电网本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也不至于导致大范围经济陷入停滞。

  2011年,日本东北部的地震和海啸后,全球供应链也给了我们类似教训。全球供应链现在已经变得更具弹性,因为我们对可能拖垮更大体系的不可替代的瓶颈环节进行了备份。

  网络安全专家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袭击电力、通信和交通网络的控制系统并使之瘫痪可能导致整个经济陷入停顿。诚然,自然灾害的影响不那么具有系统性,但如果一场灾害令缺乏冗余性和备份的网络关键部分失灵,将造成类似影响。如果关键网络和系统恢复力强,快速响应也会更有效率。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经济关键系统的恢复力投资不足?

  一种论点认为冗余性在平常看来是种浪费,成本-效益考量抑制了高投资。这显然是错误的。很多专家的评估表明,除非你认为破坏性事件只有低得不现实的概率,否则内嵌冗余性的投资就物有所值。

  这引出第二种解释,这种解释从心理和行为入手。我们有种倾向,即低估投资界“左尾事件”的概率和后果。让这种模式雪上加霜的是不良激励。委托人(投资者或选民)决定了代理人(资产管理人或当选官员和决策者)的激励。如果委托人对系统风险理解错误,则其代理人即使理解系统风险,可能也无法在做出反应的同时不失去委托人的支持,不管是以选票形式还是他们所管理的资产形式。

  另一个理由是,严重依赖持续性的企业会投资建设自身的后备系统,但这忽略了可移动性、安全性以及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恢复力投资不足导致的大规模自我保险模式,是低效且明显万不得已的选择。

  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在后果不确定或不紧迫的情形下格外严重。在现实中,投资不足和举债投资从某个关键角度看是一样的:它们都把成本转嫁给后来者。但由于无谓损失的存在,即便是举债投资也比完全不投资要好。

  渴望成为金融和经济体系枢纽或关键部分的城市和国家必须是可预测、可靠、恢复力强的。这意味着需要透明的法治以及充足、审慎、反周期的宏观经济管理,也包括有形资产的恢复能力和抵抗冲击的能力。缺少恢复力的枢纽在失灵时会造成大量附带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失去枢纽地位,被更具恢复力者所取代。

  作者为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