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陈世和:经济数据中的政治生态命门

忍不住,终于还是要说。

有关“同比”与“环比”看起来是一个无关宏旨的小问题,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甚至关乎社稷的安稳与政治生态的面相。因此,多费些口舌很有必要,因为公布数据的人似乎只考虑政治业绩什么的,并不在乎小民们的感受,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倘若继续人云亦云或者装聋作哑,恐怕对自己的良心说不过去。

一个多月前,2012年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10月份CPI(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连续下降创33个月新低。

我对这一组公然宣称物价“新低”的数据甚感疑惑,因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命题,须知同比上涨不可能连续下降超过一年。但各大纸质媒体均已刊载,似乎板上钉钉。甚而有专家学者看后在央视上振振有词,大谈CPI连续下降已创新低,央行有降准(降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的空间。言下之意,央行可以加大释放货币的力度,暂时不必顾忌通胀。这些人是否受利益集团或行政权力的诱引没有证据不便瞎猜,但倒逼央行放弃稳健的货币政策走向宽松的意图还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央行的信贷政策之宽松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若再受此蛊惑,已经泛滥的流动性将汹涌澎湃!一旦信贷的洋流越过资金堰塞湖和民众脆弱的神经堤坝泻入“油盐柴米酱醋茶”的生活洼地,恐怕哭都来不及了。当然说这些那是后话,花开两朵单表一株,先来说一说我为何满腹狐疑。

大地枯荣,时光轮转,我们这个对数字不太感冒的民族如今却有人在数据方面得心应手,他们念兹在兹,对统计数据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水平之高、变化之快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2011年6月,CPI已达到同比上涨6.4%的历史高位,通货膨胀的恶魔已露出狰狞的面孔,一时舆论纷纷。但在几个月后,统计数据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子将CPI拉下至2011年11月的4.1%。更有甚者,到了2012年8月竟下滑到2.0%,而9月份又稳扎稳打地按部就班地只下降到1.9%,10月份则下降到无以复加的“低位”即1.7%。对这一急剧下滑的CPI数据的蹊跷,一些专家们兴奋莫名,他们关在象牙塔里对统计数据公布快速下降的数字过于乐观,甚至对这悬崖式的下滑数据是怎样产生的也不作分析的深信不疑,宣传机构和个别专家似乎忘记了使用“同比”或“环比”必须是两个月份的数据相加或对比过后才能得出结论,但他们哪管这些,他们关于物价已经平稳下降的论调害人害已。君不见,那些已经通胀起来的餐饮价格、物管价格、房租价格、停车费价格、油价、民工劳务费、装修费、搬运费、水电费、运输费、幼儿入托费、少儿教辅费、少儿教育服装费、中小学生课外辅导费、医疗就诊入院费、医疗仪器检测费、银行手续费以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行等价格上涨后根本没有回落,更不用说“住”即高得离谱的房价了。这些与民生问题攸关的价格并不会因白菜与猪肉的暂时下调而平抑羊肉、牛肉的疯涨,平民百姓的生活也不会因统计数字的平均数下降而感到生活压力减轻。在所谓CPI 数字“下降”之际,老百姓每月的开支正在恐怖性地增加。人们逐年逐月增加的生活成本之大难以想象,这种“被平均统计数据”的反复宣传危害甚大。有人调侃地说:“楼上住了一个张千万,楼下有九个穷光蛋,如果平均算,一共有十个张百万”。用这种平均数据计算,“张百万们”根本不在乎猪肉价格的暂时下降与羊肉、牛肉的永久性上涨。

也不知统计机构的这些数据是怎样形成的,吊诡的是统计机构公布数据时玩弄的所谓专业术语十分洋派时髦。你统计机构公布本年本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数据。你总得给一个基数或底数,你一上媒体就“同比”、“环比”的,让人云里来雾里去,怎样看得懂?老百姓对所公布的数据普遍质疑,于是,手机短信出现了“房价被统计降低了,收入被统计提升了,物价被统计拉下来了”的戏谑性说法。小民百姓由于没有话语权,他们对统计机构公布的脱离汉语语境的洋名词与洋数据似懂非懂,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统计机构公布的2012年10月份的CPI下降到2%以下的数据虽然没有反驳的机会和能力,可小民们心知肚明,2012年10月份最低的“物价回落”情况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消费水平。以一千元人民币为例,在所谓2012年10月份CPI最低的时候,消费起来(指油盐柴米酱醋茶及服装等日常支出)怎么比2011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达到6.4%的通胀高位还要难以承受呢?可见有关方面公布的是一种故意让人看不懂的数据。既然是向公众公布,而公布的数据又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价格,为何不在公布之时,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翻译一遍呢?为何非要“同比”、“环比”、“百分比”的装饰一番呢?明明是在说“下降”,却“同比”上涨?明明是在说“上涨”,却偏要说“环比”下降。甚至还要套上几个洋名词让小民百姓“像雾像雨又像风”地坠入五里云雾。

为什么有关方面要在媒体上公布数据时煞有介事地大谈而谈“同比”、“环比”呢?

所谓“同比”与“环比”,不要说小民百姓听不懂,知识分子大多也看不懂。比如说“环比”,意思是指同年的某一个月“环比”同年的上一个月数据,举例而言:即2012年10月比2012年9月称为“环比”。但是,你作为专业的机构公布“环比”,为何不公布上一个月的具体数据呢?否则你“比”什么?你把上一个月的数据公布出来,再把本月的数据列举,老百姓就知道是涨是跌,你不给底数,也不给基数,一味公布“环比”的百分比,谁看得懂?这不是忽悠人是什么?

再说“同比”吧,“同比”是指某年的某月“同比”上一年度的同一月份。举例而言:即2012年10月比2011年10月称为“同比”。既然是“同比”,你就应该给一个去年10月份的CPI数据?但有关方面不给数据,甚至也不给基数或底数,怎么办呢?笔者只有查询2011年10月份的CPI数据,该月的CPI“同比”上涨5.5%。但查下来也没有基数和底数,怎么办,总不能永远“同比”下去?暂且以2011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5.5%为据,那么2012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1.7%,两项相加应该是7.2%,可见统计方面也没有“错”呀,物价是在上涨了,但为何个别人偏偏要在媒体上说是连续33个月下降呢,这是在犯常识性的错误还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明明是在“上涨”,可个别统计人员和专家偏要说是下降,你能奈他何!你若不服,要发表不同看法,这些专家们还可以利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资源的官方媒体发表强有力的自我辩护和解释。小民百姓们没有话语权,被所谓的专家们指出“不懂数据的含义和计算的方式”后也只有干瞪眼,但小民百姓是“哑子吃汤圆心中有数”的。

需要强调的是,忽悠百姓已经成为习惯,反正普罗大众历来顺受,对物价的上涨和对统计数据的被下调即使内心不满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但误导领导就不一样了,因为,对于统计机构的个别人员所公布的数据,上级领导历来深信不疑,这些专家毕竟是自己人。多年以来,统计机构及其专业人员报喜不报忧,经常获得上级的奖励与表彰,因此,统计方面对报功报喜乐此不疲。加之,公布物价下降,既能帮助上级领导完成调控物价的重大任务,又能为国企利益集团、地方政府打开银行紧闭的货币大门立下头功,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由上推知,有关统计方面的专家具有对物价价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要高就高、要低就低的能力。当前物价是否上涨,几乎可以人为控制。所谓CPI数据是可以根据政治上的业绩需要设计的,如领导们感到老百姓怨声载道,有关人氏便察言观色的公布当月CPI数据的上涨趋势;如领导们立下军令状,要完成物价下降的调控任务,相关人员又看风使舵地公布CPI下降的数据,物价很快就平稳下降了。

如果说统计机构的专业人员感到自己已经华丽转身而成为行政官员闪亮登场,自持行政威权而怠于对技术性问题的重视,似乎还可以让人感到此种常识性失误有药可救;但倘若一心一意取悦领导形成习惯并深入骨髓,不惜将“讨好领导”发展到精细化的细微程度,甚至将外国人看来是普普通通的经济数据融入政治生态之中,就害苦了领导,领导哪有时间和专业知识来分析这些五彩花环下数据内涵中蕴藏的奥秘,领导只看数据的结果。于是,虚置的CPI数据实实在在地进入了政治轨道的命门,在抽离了通胀的闸门之后,铺天盖地的货币如潮水般涌来,最为奢华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因为这里的生活工作成本最大,可以想象,生活成本的压力之大足以让科级以下的公务员、个体户、小业主、白领、工人、城市干居民们在蔓延至胸部的通胀潮水中奄奄一息、苦苦挣扎......

可见,“吹牛不犯死罪”这句话是不对的!

如果说谎已经从“脸红”迈向了“理直气壮”,那么我这篇文章等于没有说。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