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北京召开
2014年11月中旬,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在这个主题下有三个重要的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点评:2014年,APEC在13年之后重回中国,而2014年亦是APEC成立25周年。虽然APEC还不是正式国际组织,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机制之一。而其独有的开放性、多样性、协商一致以及自主自愿原则,甚至被认为是开放区域主义的发展典型。
2.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2014年10月30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将在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六年的量化宽松政策行将结束。美国经济活动正温和扩张,就业市场状况进一步改善,家庭支出温和增长,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楼市虽然复苏缓慢但处于向好趋势,通货膨胀也处于美联储的预期目标之下。这一系列向好因素最终促使美联储作出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的决定。
点评:历时六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最终还是在美联储新掌门耶伦手中结束,这是美国对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信心的表现,但不容忽视的是,美联储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引发国际资本流动的微妙变化,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对新兴经济体带来严峻的挑战。
3.欧洲开启负利率时代
2014年6月5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欧洲央行将存款利率降至-0.1%,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0.15%,边际贷款利率大幅下调35个基点至0.4%。对欧洲央行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出现——其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此举旨在盘活市场流动性,刺激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点评:与欧洲央行不同,美联储自2013年底以来,已经开始进入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过程。全球两大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在朝着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前进,这无疑将会对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对于正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4.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签约成立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议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共同签署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协议。会议确定,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创始成员为5个金砖国家,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银行成立后将吸收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落户上海。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2013年金砖国家首脑第五次会晤达成的共识,2013年8月正式启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谈判,前后共举行了7轮谈判才最终成型。
点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将以金砖五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再次整体性地推向全球政治经济大舞台,标志着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由此步入了新的征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类似的最大的金融机构,新兴经济体将力求摆脱对发达经济体的依附,通过更紧密的互助合作挑战以美元为霸权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
5.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启动
2014年11月4日,欧洲银行业联盟第一支柱、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正式启动。自当日起,欧洲央行将全面承担起欧元区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直接监管欧元区最大的约130家银行,并对全体6400多家银行承担最终责任。未来,非欧元区国家也可以申请加入这一机制。欧盟各国在2012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就上交银行监管权,在欧盟层面建立包括银行单一监管机制、单一清算机制及单一存款保险计划在内的银行业联盟达成一致,并随之展开了实质性的制度建设工作。
点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重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其中加强金融监管的统一与协调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就欧盟而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泛欧银行集团已成为欧元区银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趋势,因此,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对成员国十分必要。
6.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一个月后,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成为第22个创始成员国。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在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政策银行的倡议,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2014年以来,由中国牵头与亚洲域内外国家进行了广泛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点评:在过去的40年,亚洲经济增长的速度、范围和持久都令全世界瞩目,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新形势下,亚洲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动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亚洲的增长前景。在此背景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将与亚洲开发银行一道成为支撑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7.大宗商品价格跌至五年新低
2014年下半年,随着美元持续走强以及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原油、铁矿石、煤炭、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反映22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经跌至5年低点。作为大宗商品标杆的原油价格屡创新低,12月中旬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每桶60美元,全年下跌幅度近50%。
点评:近年来,中国经济前景一直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8%以上的GDP增速支撑使其长期维持在高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美元飙升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低,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冲击。但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进口国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将明显节省进口成本和产品上游成本,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8.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被终结
2014年5月6日,瑞士与46个国家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瑞士联邦政府在10月初发表官方声明称,瑞士金融机构自2017年起可以开始收集关于国外账户持有者信息。最早一批账户数据交流预计将于2018年实现。此举表明,沿用数百年的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开始走向瓦解。
点评: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瑞士银行业引以为傲的保密制度遭遇了来自美国和欧盟的空前压力,调整或废除带有灰色特点的银行保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对于瑞士而言,即便短期内可能导致一些资金外流,但长期看此举可以改变当前瑞士离岸金融中心“吸纳黑钱”的不良形象,通过银行的主动转型和金融中心的模式转换,增加瑞士乃至整个欧洲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9.阿根廷再遇技术性债务违约
2014年6月30日,阿根廷对外宣布不能为其2033年12月到期的贴现债券支付5.39亿美元的利息。后经近一个月的谈判,阿根廷政府仍未能与坚持要求全额赔偿的债权人达成和解,使得该国13年来第二次陷于债券违约风波。拒绝重组债务的对冲基金曾在2002年阿根廷政府违约后低价买入该国债券,这部分债权人希望得到全额偿付,迄今为止阿根廷一直拒绝该要求。
点评:阿根廷2014年出现的债务窘境和经济困局,实质上与非审慎的财政预算框架及债务重组的制度安排等紧密相关。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债务违约及重组困局时,既要实施好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也要设置好较为审慎的债务重组机制,更好地协调宏观政策框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配合。当然,要从根本上化解主权债务危机,还是要靠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10.卢布等新兴经济体货币持续受挫
2014年7月以来,美元对多数新兴市场货币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美元指数持续上行,在12月初创下8年来的新高,美元对一些货币的汇率也相应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与此同时,新兴市场资本外逃显著,主要货币汇率普遍下跌,其中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哥伦比亚比索等跌幅巨大。12月8日,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一度跌至2000年开始编制该指数以来的最低水平,较年初下滑8%。受美欧制裁影响,俄罗斯卢布汇率出现暴跌,全年下跌50%左右,仅在12月16日,卢布兑美元便下跌超过11%,创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点评: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出于避险原因将部分资金流回美国,从而造成美元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对卢布暴跌而言,近期的石油价格暴跌、乌克兰困局及主权债务到期都是诱因。卢布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的低迷可能会导致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转变,风险规避指数加剧,将进一步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环境。
(编辑:we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