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分析师的歉意

\

资本市场波谲云诡,政策动向不明,多空搏杀鏖战正酣之际,分析师的江湖也一样热闹。

9月8日,安信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徐彪在自媒体公号发文解读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文首抛出了“一点申明”,申明内容真诚恳切:“七月救市以来,我们的态度一直很乐观积极,回过头看,毋庸讳言已严重误判。”作为一个去年第一次参加新财富评选的新进团队,徐彪代表了整个安信的投研团队表示了歉意,并勇敢表态,”无论如何,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声明内容引来广泛关注的同时,徐彪大方的歉意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尊重。而事实上,因错判趋势而反思研报进而表达歉意的分析师,徐彪并不是第一位。2011年,因错判底部而在电视上公开道歉的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也一度引发市场讨论。这样的事件,随着市场跌宕起伏,几乎每隔数年便有一个轮回。

不得不承认,过去这环境错综复杂、市场巨幅震荡的一年中,作为成熟行业的证券研究行业,表现略显苍白。股灾前后,在证券研究界,“打脸”、“撕报告”成为了热门词汇。

回首市场喧嚣,自去年以来,随着牛市渐起,券商研报更是出现了一个井喷的现象,其中不乏行文奇葩噱头十足的研报,各家券商分析师为夺眼球纷纷化身段子手,不止要展开投研能力的“武斗”,更要在字句拿捏上比拼“文斗”。此间下场选手亦不乏国泰君安宏观策略分析师任泽平(2014.8《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这样的大拿,和贡献了“最后一笔党费”并提出“侠之大者,为国接盘”长江证券分析师覃川桃这样的业内知名选手。更有甚者,描述了万点行情的海市蜃楼。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牛市一夕转熊,大多数分析师也随之迅速步入了沉寂。

作为买方,一位来自上海知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认为,研究员存在的意义并非简单为买方判断涨跌,“不管于什么样的点位,也无论是大盘或个股,永远有人看涨也永远有人看跌,我们关注研报的时候更关注的,是研报阐述涨跌时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是不是严谨,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我们认为比单纯涨跌的结果判断更有意义。”

该人士表示,“这个就好比做量化的人,即使是用同一个模型,也有人赚有人赔,因为量化模型只是一个工具,而在这个工具之上,每一个具体的投资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对待研报也是一样,研报提供的逻辑作为一个工具,怎样在这种逻辑上进行自己的加工判断,其实取决于每个投资人自己。”

分析师的困境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如徐彪一般,身为明星分析师却遭遇滑铁卢的情况并不鲜见。即使是在去年8月第一个高喊出“5000点不是梦”又在今年4月精准预言了“如果经济不改善,5000点就是牛市顶部”的国泰君安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任泽平,股灾之后,公开发言也渐趋谨慎,不再对大盘点位进行轻易判断。

一家大型券商的宏观策略分析师向经济观察报坦言,很难说时间重来一次,错误就不会再度演绎一次。“宏观策略分析师一般都有自己一套明确的分析框架,市场流动性、政策层面、固定指标如CPI等指数,利率、汇率等。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中,策略分析师面对的信息也许会更充分一些,但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行业分析师的工作方式则另当别论。

中信建投一位行业分析师坦言,作为行业分析师策略报告一眼瞥去总是“万年”看多,因为“总是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找一些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来进行分析,并向大家推荐,至于看空的企业则一般不会提,一方面既然已经看空就没有必要再向市场赘言,另一方面行业圈子很小,没有得罪人的必要。”

“牛市的逻辑是讲一个故事,人人都是如此,并且相信别人会信,无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看到故事的人,都认为市场会信,市场推涨的效应因此得到叠加。”一家中型券商的互联网分析师向经济观察报坦言,“但大家都在讲故事的时候你不讲,你就会失去关注,被市场遗忘甚至遗弃,这对分析师来讲是可怕的,而这本身也是违背人性的。”

也许,一切的背后,分析师的利益机制才是真正诱因。经济观察报从券商处了解,分析师的诉求来自于两块:收入薪酬和社会名声。

“研究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这些定制化的服务主要是帮助机构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比如定期组织一些行业的沙龙聚会,以及带领机构去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或带领上市公司去机构进行路演,扮演中介只能帮助机构挖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机构会通过券商席位进行交易,研究员推票的准确度越高,机构交易的概率就越高,相应的,券商获得的佣金中研究所可以提取的分仓收益就越高,研究员也就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绩效奖励。卖报告对于券商研究所来讲是很少的一块收入,而研究员从中获取的薪资激励也很有限。”上述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告诉经济观察报。

而社会名声的积累则更为复杂,“第三方排名是很重要的一块,比如早年获得新财富排名的分析师能够在券商处获得很高的新财富补贴,身家倍增,但这些年,拉票情况屡见不鲜,人情活动的重要性甚至压倒了研究水平,因此,中金等大型券商很早就退出了新财富的竞选排名,转而参与一些国际期刊的排名。除了第三方排名,另一块则是类似粉丝经济的影响效应。不得不承认,许多时候,影响力需要经营。”

而如何经营影响力就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过程。“卖方分析师面对的买方机构,每天有可能要面对数以千计的研究报告,牛市中报告数量更是井喷,如何在这些邮件中筛选出自己最需要的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会看的报告无非就两种,明星分析师写的和他们认为意思的。因此需要调研分析,需要专业度,有时候也需要花式营销。噱头是一种很有效的营销手段。”

事实上在分析师行业领域内,明星分析师在许多时候就像一家券商投研团队的代言人,代表了整个团队的投研能力,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在很多程度上决定券商研究所的竞争力。

一个无法讳言的事实是,无论市场多么成熟,牛市总是助人浮夸,此间不单包括散户,也包括专业投资人和专业分析师。前瞻性不足,牛市吹牛,熊市论熊的情况并不鲜见。“当然分析师这个行业本身也在经历洗牌,现在两市加起来2000多个个股,市场需要的是更专业的分析师,而不是更多的分析师。”上述中信建投人士认为,对于研究员而言,研究的“质”远远要比“量”重要。

再次出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随着资本市场热度冷却,无论是投资还是分析都开始重归理性。“股灾以后,我们在荐股选股上都会更加注重安全边际,寻找估值背后的业绩支撑,强调投资收益的确定性,加深利润对估值的弹性调研,这是熊市投资的逻辑。”一家大型券商机械行业分析师告诉经济观察报,熊市里的投资会更理性,“牛市中可能一个单纯工业4.0的故事就能助长几个涨停板,现在就完全不能这样玩了。”

而相应的,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董秘坦言,牛熊转换之后,券商分析师入驻上市公司的调研频次较此前明显高了许多。“熊市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机构人士有空去调研了,上市公司开始有空接待你调研,你自己也有时间去看更多的资料,研究更多的标的。牛市中气氛比较浮躁,人人都急于赚快钱。熊市里可以好好研究发现一些好的标的,提前与这些公司建立联系,并协助机构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价值,那么当市场拐点来临,分析师当然也功不可没。”上述机械行业分析师认为,行业趋势的判断一定要正确,除此以外,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两种类型公司:一个是表现最稳定的公司,业绩不会出现滑铁卢;另一种是弹性最好的公司,市场一旦回暖,表现立马会有起色,“在行业拐点的寻找上有提前感知的能力,对分析师来讲至关重要。”

如徐彪声明中所言:“我们无意去遮掩什么,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失败是成功他妈,我们需要客观地评判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过去两个月,我们用满头大包获取的经验教训比过去几年还要多。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再出声,不是就此沉沦,而是蛰伏、等待。”

去年在大类资产配置中提出“卖房炒股”的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自始终坚持将房产类投资转换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中国的权益投资远远没有到繁荣的地步,“我到现在依然坚持。”

林采宜认为,权益类资产不仅仅包括二级市场,在二级市场背后还有更为庞大的一级市场,拥有大量购并的机会,但是好的投资需要通过价格和质量的比较:“比如现在,可能又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试点,牛市中许多倍热炒的股权类资产现在成本已经回落,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有部分结构性的投资机会重新显现。”林采宜告诉经济观察报。

一位从业资历逾十年的资深分析师告诉经济观察报:“如果说这次的股灾为我们带来了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曾有过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敬畏市场’,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但亦有分析师持不同观点,招商证券一分析师认为,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分析师,只要是业内成熟的从业者,风险意识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但是依旧会去抄底,“就像这次许多逃顶的投资后来都死于抄底,许多在5000多点提出风险防范的分析师,也在后来的行情中看错方向。所以经验一说可能最终也是‘然并卵’。市场狂热的时候,一切的灾难就像从未发生过。”

需要承认的是,分析师也是寻常人,相对于普通散户而言,他们只是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调研场景中,接触更多一手数据,信息不对称虽然能得到有效削弱,但这并不代表万无一失。

正如徐彪的一段感言所说:“入行的第一天开始,某前辈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观点对错是能力问题,观点有无是态度问题。能力可以提升,态度必须正确。连卖方都以免责为目标工作的时候,你让卖方如何自处?近期这种天上下刀子的市场里,再好的主题都难以有好的表现。但是,把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呢?有价值的东西如同沙堆里的黄金,终归会闪耀光芒。因此,我们不厌其烦地加班深夜码字,做点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