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汪丁丁:长假经济损失初估 及相关的经济学思考

我观看人潮并大致估测每年长假的损失,保守估测,大约折合两千亿元。我是这样估测的:目前每年两次长假,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态调整,大约等于每年损失十个完整工作日。长假旅游,主要是年轻人,其中劳动力约两亿人日。全国损失20亿人日。据2012年城市人均产值数据,劳动生产率以每天百元计,即两千亿。若问损失上限,可达两万亿元,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的低质投资及超额损耗、消费品质的降低、环境污染等成本。人囗老龄化,劳动工资快速增长(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教育改革、知识更新),于是长假的机会成本快速增长。建议进一步取消三天以上的法定长假,爭取两年之后普及弹性休假制度。

关于消费,流行的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这一视角下,有所谓“乘数原理”,每一元消费,例如,可带动三元总需求。可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旨,在当时,是针对严重的失业问题(非自愿失业),故而,无论是“破窗”还是“挖坑-填坑”,关键是减少产能过剩,于是可增加劳动就业。中国的问题,几乎完全不是英国当时的问题。首先,据我观察,失业的青年人大多是“自愿失业”而不是“非自愿失业”。有工作机会,工资不达预期,或工作条件不达预期,要知道,劳动力的主体,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里,是“85后”——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啃老族”——事实上,他们的父母确实很特殊——收入迅速增长却很难改变计划时代养成的节俭生活习惯——很难不让子女“啃老”(存钱在银行里未必更合算)。

其次,中国的问题不是产能过剩,虽然,表面看起来确实是。中国的问题,经济学家都明白,是深层的,例如,体制问题,导致的是“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参阅吴敬琏《中国改革》2013年9月号“从钱荒看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所以,乘数原理,在中国问题面前基本无意义。

第三,哪怕我们运用凯恩斯乘数原理,计算长假期间消费拉动的总需求,我询问过旅游景点的朋友们,得到普遍的回答:这些游客的消费额远低于本地客人!为什么?因为,呵呵,你只要看看这些游客整日围着西湖行走,手里拿着何种食物——老玉米、油炸各种廉价食品、水、自带的各种干粮,简直就是“红卫兵大串连”的时代。湖滨路28号(凯悦酒店内的中餐厅)是西湖边最好的餐厅,在那里,我看到一群上海游客走进来,固执地要一桌“片儿川”(就是杭州的面条),最后悻悻然离开。外面游人如织的日子,那里的经理告诉我,日均营业收入比平日大幅下降。要知道,我报道的,是西湖景区的普遍现象。中国人的储蓄倾向本来就远高于西方人,更何况游客到杭州只觉得任何东西都贵(与他们回到自己居住地之后相比),勤劳节俭的美德,是凯恩斯批评的对象。总之,消费的边际倾向与储蓄的成反比。所以,游客的消费,可以拉动的总需求,实在很可怜。所以,大约十年前,我写过一篇讽刺文章:黄金周实为规模浪费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