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殷兴山: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的思考

(作者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局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以来,以便利化为核心的外汇管理改革竞进提速。当前,外汇管理改革进入核心攻坚阶段,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需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外汇监管的体制机制。
一.在转变中适应改革的步伐

近年来,我们围绕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要求,立足实际,在主体监管上向前迈出了踏实的脚步。
(一)对岗位流程进行结构调整

按照“审核与监测分离,前台与后台并行”的原则,着手开展了岗位调整和工作流程再造。在省分局层面,将经常项目处和资本项目处的前台审批部门集中起来,统一对外提供综合服务;整合银行结售汇登记备案和赋码业务,实行银行外汇市场准入“一站式”管理;分别在外汇检查处、经常项目处、资本项目处增设非现场监测分析科,专司监测分析职能。在中心支局层面,实施外汇管理综合柜员制,前台负责办理外汇行政许可类业务,后台设立监测分析、检查处罚、档案管理、内控监督等岗位。根据岗位调整和业务流程再造,制定系列工作制度,为实施主体监管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了监测分析人才库、信息调研人才库和外汇检查人才库,打造符合主体监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搭建三个平台,加强数据综合利用


一是建立全口径的外汇收支数据库,通过固化监测分析指标和方法,利用各个外汇业务系统对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定期比对、分析,初步建立了新形势下非现场监测分析制度和框架。二是建立了重点企业监测电子台账,研发了“主体监管信息系统”和“外汇主体监管信息分析平台”。前者实现了对资本项目“信息异常”企业和货物贸易“重点监测库”企业自动抓取以及核查流程的电子记录;后者在整合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业务数据基础上实现了一站式查询。三是建立了跨部门的非现场集中分析制度,对跨境资金流动、异常外汇收支数据、重点监测企业情况以及可疑线索进行分析,实现非现场监测数据共享利用。
(三)对企业和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

对涉外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经常项目下划分A、B、C三类;资本项目下划分“正常企业”、“可疑企业”和“违规企业”。根据银行机构执行外汇管理规定和代位监管情况,制定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优良、达标、不达标,对不同主体采取提示、预警、约谈和检查的差异化管理。
(四)紧盯重点开展导向型监管

坚持宏观导向、政策导向和风险导向,宏观导向侧重于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政策导向侧重于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风险导向侧重于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近几年先后开展了转口贸易、房地产企业资本金结汇、远期结售汇、贸易融资等专项检查,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抓住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要害环节,应对及时、精准打击,配合了外汇管理改革政策的顺利推进。
二.实践中的体会
(一)主体监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监管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特定历史时期,外汇监管发挥着闸门作用,无论是管控监管还是行为监管,这种设防式监管是当时大局所需,有效调控了跨境资金流动,促进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当市场配置资源的要素基本具备,开放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外汇监管模式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外汇监管需要与时俱进,由设防式监管向便利化监管转型,监管重点要从交易项目转变到交易主体上来,监管手段要从现场转变到非现场,依靠预警监测体系提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掌握跨境资金流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实施精准打击,保证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二)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在探索主体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干部队伍素质、工作机制、监测体系、信息共享和法规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对这些问题,应从三个维度积极面对。

首先,要着眼于改革的高度。当前,外汇管理改革路线清晰,深耕细织,这种抽丝剥茧式改革正一步步接近预期目标。现实中尽管有极少数杂音,企图以局部的某些问题来掩盖整体改革成果,这种以偏概全,阻滞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长期管制的市场更经不起风浪,更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党的十八大为外汇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外汇管理改革面临着一次绝佳的历史机会,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深化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其次,要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改革也不例外,从辩证角度看,改革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次生性矛盾,在旧机制废除时,新机制建立还有一个过程,也是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多发期,突出表现为各种局部风险的袭击,要经常打风险防范的阻击战。实际上对这些问题,外汇管理部门已统筹考虑,开出了综合施治的“药方”,假以时日,预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其三,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好的政策制定后抓落实是关键因素,分支局只有围绕“五个转变”创新工作方式,把政策规范执行到位,并结合实际探索有效路径,才能使工作机制、措施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改革。
(三)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框架需要微观审慎监管支撑


外汇管理改革突出便利化和防风险并重,将促进新的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框架加快形成,而框架构建基础是数据的真实性。没有微观审慎监管支持,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当前微观审慎监管要警惕三种现象:一是企业与外汇管理部门渐行渐远现象。取消进出口核销、外商投资企业年检和审核改登记后,企业与外汇局联系越来越少,部分企业外汇管理意识逐步淡化。二是警惕金融机构“虚位以代”现象。外汇局要求金融机构代位监管要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真实性审核三原则,但银行毕竟是商业机构,其所经办业务和数据申报难以做到尽职核查。三是警惕真实性核查“核而无据”现象。便利化后外汇局取消了大部分逐笔审核业务,当发现异常时需要进行逐笔核查,在总量与明细匹配、物流和资金流匹配、外汇局与其他部门数据对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外汇局真实性核查费工费力效率不高,也使部分违规企业逃避了监管。这些都是今后微观审慎监管需要着力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是解锁之钥
(一)完善宏观管理框架与主体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宏观管理框架主要构成是便利化政策和工具运用、传导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框架内容具有三个特点:在政策上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疏通便利化通道,逐步平衡国内、国外两个资金池子的水位落差,削减非正常跨境资金流动;在传导机制上依靠市场调节手段,完善价格调节工具,扩大外汇市场开放,建立一个成熟发达的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在管理目标上突出重点,聚焦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上来,还要具有危机状态下的再平衡和干预功能。

为此建议,继续完善宏观管理框架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相应明确管理目标和功能定位,丰富外汇管理政策工具和监管指标体系,建立逆周期调控跨境资金流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形成对市场主体有效的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
(二)强化银行和企业两个“抓手”

改革后的外汇监管不是什么都管,而是管住最重要的两个支点。一是升级整合对企业的分类管理功能。可以采取“升级整合”的办法完善企业分类管理,“升级”就是把企业分类管理提升为外汇局的集体管控行为,以分支局的名义进行分类管理。“整合”就是分类管理不仅包含货物贸易,还应包含服务贸易、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等内容,不仅包含业务合规经营,还要增加支持配合外汇局工作的内容,让外汇局在工作需要的时候能够对企业发挥足够的影响力。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综合考核。一方面加强考核过程管理,将日常考核情况详实记录、分类归档,并深入利用考核结果,使之成为对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约束和激励,不仅通报结果,而且要与金融机构办理外汇业务、开展外汇检查结合起来,使金融机构规范行为有压力、外汇局规范管理有依据。另一方面,要完善银行代位监管管理办法。对代位监管不力甚至存在银企共谋违规行为的,要限制银行办理与代位监管有关业务,责令整顿规范,认定合格后才能继续办理相关业务。
(三)完善外汇监管的三个保障
一是提供人才保障。调整优化外汇局内部机构设置,突出非现场监测和现查检查能力,完善外汇局系统统分结合的监管框架,增加监管岗位设置,充实一线监管人员;制定岗位职责履行细则,对监管人员分类定位;强化培训,培养一支精专业、会分析、能检查的监管队伍。二是强化信息系统保障。完善外汇账户系统,并以其为核心建立主体监测信息系统,完善跨部门信息交流机制,全面掌握企业、银行、个人的外汇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动情况。整合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监测指标,完善各类主体的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逐步提高主体监管工作效率。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保障。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许可类的政策法规,该放的都彻底地放。加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企业信息管理(市场准入),非现场监测分析(事中监测),分类管理(事后管理)、外汇账户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政策制度衔接,为主体监管改革深入推进打下基础。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