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转型并非淘汰制造业”——专访20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

  受欧洲债务危机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渐次回落。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地区(欧洲、美国)转向太平洋地区,全球贸易中心正在东移。

  中国应当如何调整区域战略,在亚太寻找自身的位置?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多采取出口导向模式,中国的外贸战略何以应对?

  20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谋划中国的亚太战略,找准自身的位置,并在全球贸易链中嫁接自己的优势。

  中国外贸转型之路,已到新的十字路口。本刊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裨以凝聚各界共识,汇聚前行力量,推进改革议程。

  ——编者

  全球需求的引擎已然减速,贸易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的全球贸易风险分析报告,将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的3.7%调至2.5%,并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的5.6%调至4.5%。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差不多以每年10%的速度自由落体,大体相当于1929年-1932年那个大萧条年代初期的下降速度。

  回落因由,除了欧债危机阴霾不散,更在于全球已进入一个“消费再平衡”时期,欧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预防性储蓄的回升,意味着旧的全球贸易格局已经打破。也许,世界贸易流量大幅增加的“黄金时期”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多数贸易专家分析预测,世界贸易流量的波峰正在东移。未来的贸易量会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间增大。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推进,俄罗斯高调重申“俄罗斯的未来在亚洲”,朝鲜提速东海岸开发,东北亚区域发展计划渐次趋热,亚太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版图。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始终紧密关注并研究全球贸易的演变趋势。退休后,无论是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还是主持20国集团研究中心,他均不遗余力建言中国的外贸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

  此次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龙永图表示,贸易中心正在东移,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地区(欧洲、美国)转向太平洋地区。“既然全球经济中心都放到这儿了,那么全球贸易最活跃的地方也就是太平洋地区了。”

  中国应当如何调整区域战略,在亚太寻找自身的位置?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多采取出口导向模式,中国的外贸战略何以应对?

  龙永图建议,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谋划中国的亚太战略,找准自身的位置,并在全球贸易链中嫁接自己的优势。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嫁接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几十年后,甚至百年后还会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断拓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延伸,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转型,并非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一些地方提到转型,就认为是转向服务业,这会误入歧途。龙永图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向德国学习,只有在质量上、品质上、国际标准上有更大提高,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并继续保持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全球贸易中心位移亚太

  《财经》:受欧洲债务危机和新兴经济体减速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渐次回落。未来世界贸易会出现哪些新特点?

  龙永图:国际贸易是国内经济的延伸。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增速必然也放缓。

  未来全球贸易格局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增长放缓是大趋势,但是增长放缓并不会导致贸易量出现特别大的缩减,只不过没有原来增加得那么快而已;第二,贸易中心正在东移。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地区(欧洲、美国)转向太平洋地区,美国既是大西洋的大国也是太平洋的大国。既然全球经济中心都放到这儿了,那么全球贸易最活跃的地方也就是太平洋地区了;第三,对保障人类基本需求的商品贸易影响不是很大,可能在一些方面还会增加,比如食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会继续发展。

  《财经》:就是说,贸易量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美国提出“重返亚洲”战略,俄罗斯在不久前结束的APEC会议上高调提出“俄罗斯的未来在亚洲”,中国是否应尽快调整战略,主推亚洲区域贸易?

  龙永图:全球贸易流动都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很难形成以政府推动的区域贸易战略。比如,中日韩或者东北亚区域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缓慢的进程。推动东北亚发展计划,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也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力量去推动。

  我在外经贸部主管联合国事务的时候,曾想通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内的区域经济板块,带动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区域的发展,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小进展,但是没有大的进展。这个地区政治关系太复杂,历史恩怨太多,国与国之间缺乏基本互信,要建立区域经济板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区域贸易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的发展。

  我特别关注朝鲜最近提出的一些改革和开放的措施,这会为东北亚未来的发展奠定特别重要的基础。过去东北亚计划最大的困难就是突破朝鲜的瓶颈,很多问题一到朝鲜这儿就推不动了。比如曾在朝鲜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召开了第一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但是后来由于局势的变化就没有继续下去。

  除了政治互信,还不能有一两个国家经济基础特别薄弱、开放意识特别差。当年,我们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的时候,由于资金等其他原因,从延边到罗津、先锋建一条公路的计划一直没有落实,现在却在快速推进。所以现在要加快与朝鲜互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陆路、海路、空路同时连接起来,这样才能为朝鲜参与东北亚区域奠定一个基础。

  所以,东北亚地区合作一方面要增进互信,另一方面要在基础设施上帮助比较落后的国家,让其能处在一个相近水平来推动区域发展计划。除了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在这些地方都应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互通、互联,为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硬件。

  《财经》:的确,东北亚区域开发计划出现一些新的苗头,俄罗斯与中国似乎形成了一个竞争态势。最近,中国除了开发罗津、先锋经济特区外,还获得了朝鲜清津港码头30年的租赁权,俄罗斯也想在朝鲜进行港口投资建设。这两个国家在此区域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龙永图:要突破观念上的障碍,俄罗斯和中国在利用朝鲜这些港口或者俄罗斯远东的一些港口,考虑的是中国内地经济总量正在扩大,远东经济也随之很快发展起来,大家共同把饼做大。

  随后,这几个港口的吞吐量还能满足中国和日本、韩国或者更远的美国的贸易往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如何把饼做大的问题。现在这些港口吞吐量不大,货运量较小,竞争力也偏弱。如果货运量大了以后,会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状况,就像很多城市做集群式的“餐馆区”的理念,形成一个东北亚海运最活跃的地区。

  《财经》:前不久结束的APEC会议倡导建立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加上美国在亚洲力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未来亚太经贸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龙永图:这一切并不互相排斥。美国和中国是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亚太地区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很大的舞台,让它们充分发挥经济潜能和进行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大舞台上,不涉及谁排斥谁、谁垄断谁的市场、谁占领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共赢的战略。

  最近,的确有些冷战思维在抬头,团结共赢的理念还不如我当年参加亚太经合会议时那么占上风。政治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经济合作投下了一些阴影。这是应该避免的,经济就是经济。欧洲共同体能把他们的恩怨解决了,为什么亚洲不能把历史的恩怨甩在后面呢?虽然历史的恩怨单靠经济不能完全解决,但经济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财经》:除了亚太,全球的贸易进程似乎也不乐观。我们采访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时,他对推动多哈谈判感到焦虑,对多边贸易体系前景担忧,认为区域经济犹如“意大利面”一样错综交织。你对未来国际贸易秩序担心吗?

  龙永图:区域贸易在政治上的动机太多了,急功近利,多是为近期政治利益服务,形成了全球很多所谓“区域经济”。这实际上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及法学教授巴格瓦蒂最先讲的,他是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理论之父”。他曾讲太多区域安排使贸易格局变成了一团spaghetti(意大利面),他认为区域贸易发展多少或迟早会损害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因为全球贸易必须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全球的战略才能做好。

  “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如此僵局,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许多国家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搞区域合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点需要反思。是不是急功近利成分太多了?是不是把区域贸易作为一个解决政治和外交的方法,而不是作为推动政治外交问题解决的手段?

  廓清贸易认识误区

  《财经》: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多采取出口导向模式,一些新兴经济体生产成本低于中国,正在替代中国的部分出口产品,一些跨国公司的名牌设计都是按照中国消费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做。竞争实际已从国际市场扩展到国内市场,中国外贸战略应对此变局做何调整?

  龙永图:中国不是一个小国,不像一些小的经济体,可以用80%到90%以上的对外贸易来支撑自己的经济。因此,中国100年后都会像美国一样,是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特别是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那么多,所以中国百年以后还同时是一个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我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的梯次上拉开一些距离,这是发展的必然。

  在一些传统制造业上,这些国家很快或全部替代中国制造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就业问题,而农民教育水平都不高,所以我们传统制造业还要搞几十年,当然它会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和衣食住行相关联的制造业,会在全球贸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包括非洲和亚洲的不发达国家都会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千上万的人民脱贫会有一个消费升级。正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对“老三件”需求会很大,所以中国不需要停止这些产品的生产,而是要生产质量更好的商品、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我不太赞成很快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市场的需要,也是国际市场需要的。

  《财经》:有些经济学者提出中国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可能是一种误导?

  龙永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十年后可能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经济危机后奥巴马总统提出“重回制造业”和“出口振兴”计划,美国都在这样做,何况中国呢?

  所以从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在很长时间里传统产业会占很大比例,当然新兴产业也会占很大比例,但吸纳就业最多的,可能还是传统制造业。

  《财经》: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不能轻易抛弃制造业,而要把服务业嫁接到制造业链上来,延长并提升产业链?

  龙永图:对,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是像一些学者讲的要淘汰制造业,建立服务产业,而是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所谓生产性服务业。为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和进城的农民这两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可能这个是现在中国发展服务业的主体。

  《财经》:目前,中国的工业用地供应面临限制,而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则意味着“人口红利”的释放已近极限,工资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趋势加速。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从原来的“外向型”战略调整为“外在型”战略,是否是一条值得选择的路径?

  龙永图:现在出口出现了新模式,比如产业集群的方式,搞产业园、加工区,在境外搞经济合作区,也有带动上下游的机电产品或者设备一起“走出去”的模式。这些出口模式都可以探索。

  采取全球传统产业链自然整合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工业园区有过多的政府色彩在里面,这样形式也做不大,只能盛开几朵花,要形成一片花园还得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可以做一些引导,但是主要还是靠市场的力量。

  《财经》:有学者把中国出口成本上升、数量下降的进程跟日本同一发展时期的外贸做了一个比较。同样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中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速度要比日本快,是否我们“人为”加快了制造成本的抬高?

  龙永图:过去改革开放,我们拿了“第一桶金”,但却把人工成本压得过低,而且长期压得很低。我们多次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是最大的功臣。近年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实际上是纠正过去十年二十年人工成本过低的问题。

  我们工资提高以后,仍比一些发展中国家低,就更别说发达国家了。所以我们的竞争力不要体现在“压榨工人”工资上,而应该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物流成本降低上。中国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几倍,如果在物流成本上做点文章,则比“压榨工资”效果更好。而且工资提升了,也能扩大内需。

  《财经》:德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出口大国,其出口一直很稳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这对中国的出口战略有什么启示?

  龙永图:德国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制造业以质量和品牌优势在全球有稳固的地位,是一个出口大国。中国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体,我们的产品质量、品牌价值远远赶不上德国。所以一旦市场发生波动,首先受影响的是我们。我们只有在质量上、品质上、国际标准上有更大的提高,才能在全球市场占有更高的地位。

  贸易基本面没有改变

  《财经》:最近,阿迪达斯、耐克等跨国公司关闭了部分在中国的生产厂,这些跨国公司的收缩或转移战线,导致了中国部分对外贸易额的下降,你担心这个趋势扩大吗?

  龙永图:像韩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它们把一些瞄准出口的加工贸易搬回去,解决它们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对中国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这实际上可以腾出很多空间给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我们过去是依靠它们,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这样可以更加夯实我们的贸易基础,也使小微企业有发展空间。

  《财经》:一些外企担心中国的结构调整前景不明朗,他们希望等待政策不稳定期过去,再考虑是否增加投资,近期出口下降与这种观望态度有关吗?

  龙永图:中国一些部门对出口有偏见,认为中国经济调整就是要减少出口、增加内需。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国际上的需求也是需求,只要有需求就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外贸政策存在某种不稳定性,比如2007年中国外贸顺差非常大的时候,有关部门一下取消了200多项产品的出口退税,减少了上千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不到两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有关部门又连续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在出口退税上做文章。把出口税率当作调节外贸出口的手段,这违背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造成了外贸政策的不稳定,对外贸出口很不利。

  中国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影响,比如海关通关速度、质检、收费,特别是出口退税。因为很多小微企业利润率较低,出口退税占它们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政策发生大的波动,很多单子就接不了,如果政策稳定,很多单子是可以接下来的。

  《财经》:8月,中国进口1513.1亿美元,下降2.6%。这是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进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呢?

  龙永图:面临这样的外贸形势,大家都很担心。但是我对中国的经贸形势依然感到乐观,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目前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就是把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重视数量扩张转到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个方向,中国在今后将会更加重视制造业,按照国际标准,包括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甚至劳工标准来进行生产,这样会大大提高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中国将从国外大量采购先进设备、其他核心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这样也给国外的商家带来巨大的机会。中国的制造业走出国门,购买国外品牌、技术、市场渠道,促进各个产业上中下游的整合,这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也有利于全球的制造业。

  第二,抓住中国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从更多依靠出口向扩大内需转化,中国有一个日益强大的中高收入群体,也就是国外讲的中产阶级,加上通过城镇化、农民进城形成新的消费群体,中国必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所有这一切都给国内外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财经》: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到广州视察,提出“稳出口五条措施”。在中国经济整体调结构的当口,有没有必要继续“稳出口”?如何有效稳出口?

  龙永图: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订单的大幅度减少,而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很多订单赚不了钱。像衬衫袜子任何时候都是要穿的,特别是西方国家经济比较困难,需要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它们的需求是很旺盛的。问题是它们对价格的要求更加苛刻,利润空间更小了。我们如果在出口退税上给一定调整,在外贸政策上给一定支持,中国还是有很大出口空间的。

  中国的内需市场也很大,在外贸发展战略中要继续稳出口。虽然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保持20%的高速度,但是保持10%左右,和中国GDP增速相符,还是合适的。发展中国家毕竟还是需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扩大内需就需要牺牲出口,是谬论。

  近期中国出台的几个措施含金量比较高,主要是稳定出口退税、实现贸易便利化、提高通关质检效率。另外还有在金融上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出口企业的支持。过去这种支持多停留在口头上,如果能把最近国务院的几条措施落到实处,会对中国外贸出口有实质性的刺激。

  《财经》: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美国对欧盟出口反呈增长态势,有人说,这不仅是欧盟需求下降的结果,主要还是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的结果,你怎么判断?

  龙永图:也不是竞争力下降,美国过去是一个完全消费型的国家,凭借其“金融霸主”的地位,用很多金融衍生品来刺激消费,所以美国的消费很多,出口很少。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它从来没有长期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先是日本、德国超过它,现在是我们。

  美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如果重视出口,它应该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提出振兴制造业和出口两大计划,刺激了出口。同时,欧美是传统的贸易国,欧洲人对美国产品是很熟悉的,因此,形成了对美国产品的需求。

  《财经》:创新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突围路径,但民营企业在全球扩张时更多选择了并购或参股,和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外企合作来提升自己。

  龙永图:为什么沿海的小微企业多是出口导向型呢?因为它们在国内市场受到的歧视太大,所以它们更多选择出口。在长期出口过程中,它们发现自己没有品牌专利,没有好的营销渠道,特别是零售渠道,所以在国外购买品牌和销售渠道。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把行业的上下游都整合起来,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和国外品牌商零售商的整合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在交易过程中,中国品牌附加值提高的同时也避免了外国一些品牌“空洞化”。有些国外的技术,中国通过这些年的研发赶上了,国外也有危机感,所以在这个时候进行产业链之间的对接是很好的抉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