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布拉马·查拉尼:中印战争的经验教训

    今年是中国对印度发起军事行动五十年的日子,这场战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所赢的一场对外战争。但这场战争却未能解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其后果至今仍在拖累着双边关系。当两国的经济实力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之时,相对而言中印之间在其他问题上——从土地到水源,再到对其他区域的地缘政治影响--所存在的潜在战略对峙得到的关注就较少了。
  中印关系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反映了一个事实——两国人口加起来占了全球人口的37%。尽管他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以及相互竞争的发展模式,两国之间仍有着塑造了本国外交政策的相似历史:它们都在几乎同一时期将自身从殖民统治中解放了出来。
  纵观其历史,由于印度和中国的文明被广阔的青藏高原隔开,相互之间的文化和宗教互动因而受到了限制;而两国之间几乎不存在政治关系。直到1950-1951年中国进驻西藏之后,中国的汉族军队才第一次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的印度边境上。
  仅仅十余年后,1962年10月20日中国越过喜马拉雅山发动了令印度军队措手不及的全面进攻。中国总理周恩来公开宣称此次战争的目的是要给印度“一个教训”。
  意外的袭击使中国在战争中获得显著的战略优势,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及政治打击,从而夸大了中国最初所取得的军事进展。这种“闪电战”引发了印度人的失败主义心态,从而使得印度的军队后退到防守位置。出于对未知后果的恐惧,即便在中国先头部队缺乏有效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印度依然放弃使用空军力量。
  在战斗进行一个多月后,占领了印度领土的中国以强者姿态宣布单方面停火。中国同时宣布将从1962年12月1日起开始撤军,并让出其在东部(即印度、缅甸、西藏和不丹交界区域)所占领的土地,但保留对西部(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占领。这些撤军行动与中国战前所订立的目标是吻合的。
  正如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所建议的一样,毛泽东选择在全世界都关注朝鲜战争时进驻西藏,同样他也选择了一个完美的时机进攻印度。当袭击发生的时候,正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危机。由于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苏联导弹,美苏两国差点爆发核战。中国宣布单边停火时,美国也刚好正式终止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从而结束了导弹危机。
  毛泽东所选择的时机确保了印度无法得到国际力量的支持。在中印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国际关注点一直都放在有可能爆发的美苏核决战上,而不是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血腥鏖战。
  印度的耻辱溃败加速了其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Nehru)的死亡,但它也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和政治崛起。
  50年后的今天,中印两国的紧张关系在一场激烈的地缘政治较量中再次加剧。中印之间长达4057公里的边界(世界上最长的边界之一)仍处于争议之中,喜马拉雅山上也没有明确划定的控制线存在。
  尽管自1981年以来中印两国定期举行会谈,但这种形势从未改变。事实上,这些会谈在现代历史上可谓是国家之间最长且最无效的谈判。在2010年访问新德里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坦率地说要解决边境争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真是如此,中国(或印度)继续这些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的争议仍在恶化,又出现了扰乱双边关系的新问题。比如,自2006年起中国挑起了一场新的领土争端,它声称东部地区(面积近似奥地利的阿鲁纳恰尔邦)为其领土--1962年中国军队从该地撤军并称之为“藏南”。
  自从那时起中国对印度的明显强硬姿态还体现在其他事态的发展上,比如中国的战略项目以及该国在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存在--该地是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三国交界的争议地区。
  印度的国防官员报告说中国军队的军事进攻不断增加。对此印度已经开始加强边境军事部署以防中国惊扰。同时它也启动了一个紧急方案,通过沿喜马拉雅山修建新的公路,飞机跑道和先进的起降平台来提高其后勤能力。
  虽然两国贸易额迅速上升,世界上最大独裁国家和最大民主国家之间更大规模的军事战略较量也变得更为尖锐了。在过去十年中,双边贸易量已经上升了20倍,达到739亿美元,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双边关系蓬勃发展的领域。
  这种交往根本无助于两国翻过历史上有争议的一页,相反却伴随着越来严重的中印地缘竞争和军事紧张关系。发展双边贸易并不能保证两国双边关系能有所缓和。
  虽然中国打算给印度一个“教训”,但中国在1962年的战争并未实现什么长久的政治目标,只是损害了两国的双边关系。这种教训也适用于中越两国: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中国派兵进攻越南。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承认这一进攻就是要给越南“一个教训”。29天之后,中国结束了它的进攻,宣称越南已经遭到了充分的惩罚。但似乎邓小平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作战的恶劣表现中所得到的教训却是--中国,跟印度一样,需要在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实现现代化。
  布拉马·查拉尼(ByBrahmaChellaney),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学教授,《亚洲战车》及《水资源:亚洲新战场》的作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