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向松祚:两种真理的矛盾和统一

——反思和重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之十一

前面三篇文章,我试图说明经济学真理与自然科学真理有重要不同。自然科学真理是外延真理或逻辑真理,经济学真理则兼具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两重属性,是二重性真理。内容真理与外延真理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外延真理与我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毫无关系,内容真理则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内容真理和外延真理之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经济学原理和数理模型背后所隐含假设的真正意义。其一,正如宏观经济学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那样,几乎所有经济学原理之成立,皆需给定人的主观态度、心理预期和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经济学原理,譬如货币中性和货币数量论、理性预期和市场有效性假设,阿罗-德布鲁竞争均衡模型、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等等,都只是描述了人类经济体系的一个特例(special case)和极端情形。凯恩斯将自己的理论称为通论,认为以李嘉图、马歇尔和庀古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特例,从方法论上说确有道理。

其二,经济理论有两个极端:如果我们假设人类所有的“动物本能”或非理性行为皆不存在和完全消失,人人皆是超人般的圣贤,皆具有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和完美知识,经济体系之运行过程就完全可以预知,经济学规律就具备纯粹外延真理或逻辑真理之属性,可以被简化为最简单明确的机械原理。相反,如果人人皆堕落为“纯粹动物”,完全非理性、愚昧懵懂、毫无道德意识和理性精神,人类经济行为将变成完全不可预测的随机行为。

同样,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也是一个完整的谱线。某些规律非常接近外延真理或逻辑真理,非常准确;某些规律则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变幻莫测,无法精确量度和推测。我们需要从大历史、大空间和大数定理角度来考察,才有可能找到经济体系演化的普遍规律和法则。

经济规律兼具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之二重性,乃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且让我们以货币数量论(MV=PY)为例,来说明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二重性的矛盾和统一。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是经济体系最稳定的规律之一,堪与自然科学规律相媲美。“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是他最著名的论断。弗里德曼和他众多弟子毕生致力于探索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确定性规律。弗里德曼不否认其他许多变量亦改变通货膨胀率,不过他说:“所有这些变量,只有当它们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才能对通货膨胀率有持久的影响。”

理论上,要使MV=PY成为一个确定的因果关系,最简单的假设就是V(货币流通速度)和Y(真实经济产出)不变,如此一来,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就是一对一的精确的因果关系。

实证结果和经验证据到底如何呢?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是货币数量论实证研究的巅峰之作,却并没有发现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精准”因果关系。他们最有名的结论是:

“货币供应量之变化,既是名义产出(Monetary Income)和价格水平变动之结果,亦是名义产出和价格变动之原因,尽管我们可以肯定:只要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它必将进一步改变名义产出和价格水平。但是,经验证据只能告诉我们一个最一般的结论:即货币供应量与名义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观察经济体系的长期变动趋势,或者观察异常显著的周期性经济波动,那么,经验证据则相当清晰地表明:货币供应量确实是支配性力量。然而,经验数据似乎更清楚地证明了以下结论:就经济体系的短期趋势和相对温和的周期性波动来说,货币供应量与名义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就很难找到确定关系,它们之间难分伯仲,旗鼓相当,实在无法分别究竟是谁支配谁,谁决定谁。”

这是令人惊异、失望、有点儿沮丧的结论!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竟然没有精确的规律。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上述结论里的“长期”和“短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至今没有定论。上述结论相当模糊,对实际货币政策几乎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货币数量论(MV=PY)并非如弗里德曼所断言,是经济体系最稳定的规律。只有假设人们具备完全信息和完美知识、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之时,货币数量论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因果关系,货币中性学说才完全成立。

当然,人类不可能具备完美信息和完全知识,不确定性才是生活的常态。不确定性则往往导致人类经济体系的各种非理性行为,乃至突发神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一旦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则完全颠倒过来。货币供应量越多,物价水平越低,通缩越严重。名义利率一降再降,甚至降为名义负利率,通胀亦不见踪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量化宽松之后的全球经济,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和名义负利率的根源,就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风险偏好极度保守,极度厌恶和担忧风险。这正是凯恩斯《通论》曾经详细讨论的“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s)。预期和信心的逆转,可以完全颠覆数学上看起来非常确定的因果关系,最生动地说明了经济学的内容真理属性:真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态度和心理预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