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五常:从文化教育的收入回报说仓库选择

前文写《国民教育与艺术文化》,建议国民教育应该从文化教育入手。不是建议以后者替代前者,而是说后者是前者的最高境界。网上读者与网外朋友一致同意,其中不少希望香港及内地立刻推行老人家提出的。然而,经验说,上佳的教育建议,被接受的机会历来不高。这是真实的世界。为何如此不好说了。

无师自通也有师

学校不教,同学们可以自己在课外争取,无疑要多花时间,而某些同学会因为没有正规的老师指导而感到举步维艰。老人家说说自己的经历对同学们可能有助。

西方的艺术发展历史本科生时我读过,也做过几个月的助理教员。那是从埃及读起,跟着转到希腊,再跟着转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埃及与希腊皆不震撼,但文艺复兴初期的达芬奇光芒四射,跟着的米开兰基罗同样是伟大的天才,由他摆脱宗教约束。荷兰的伦勃朗后,法国印象派的出现可能是人类最可观的视觉艺术。后者大约是一百五十年前。有趣的是欧洲的音乐发展与视觉艺术的发展并驾齐驱:这边厢出现一个派别,那边厢也出现同一派别。雕塑与文学也一样。究竟中国有没有出现过不同艺术媒介的派别一起转变这个现象我没有研究过。想来一定有,但不会像欧洲来得那样明显吧。

中国的艺术文化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跟一位来自广西的老伯学过一小点,一九五五年开始学人家搞摄影时对艺术有兴趣。我对中国艺术文化的认识主要起于一九七五年,为了研究讯息费用在香港广东道研究玉石市场,其后中国开放改革,出土文物随处可见,于是转到多种文物的不同讯息费用的各方面去。讯息费用的考查不需要每种文物知得深入,但要多种皆知,因为比较不同文物的讯息费用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为此我在几个城市的地摊与小店子跑了十多年,其间也到一些拍卖行品尝一下。购买了不少关于中国文物的书籍,但很少看。无师自通其实也有师,因为认识不少专家朋友,我因而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不仅产生兴趣,而且认为这传统深不可测,伟大,有机会学而不学是蠢行为了。

中国条件冠于地球

建议以艺术文化作为国民教育还有另一个重点:不是任何国家可以这样处理。中国不仅可以,而且拥有的条件冠于地球。这观察重要。我的主要证据是大约从二○○一年起发展到今天,中国的艺术文物拍卖的总值远远地超越了所有其他国家!法国印象派的作品值钱,但那是法国,跟中国的艺术文物的总值相比相去甚远。英国与美国也各有各的艺术文物市场,但与今天的中国相比也见绌。我们不要单看中国本土的拍卖行,欧洲与美国的拍卖市场也满是中国的艺术文物。去年一位在欧洲主理拍卖的老人家说:「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只不过十年前,有谁会想到,因为手痒而到处题字的乾隆皇帝一张不怎么样的书法今天逾百万美元;一小纸宋代的尺牍二千万美元;数十个说明不是真迹的古双钩王羲之的字四千万美元。都是真价。不用提什么皇帝印章了。

日本仔忘恩负义

有谁会想到?老人家八十年代中期想到,可惜给日本误导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发展急升,法国印象派的画作被该国炒到天上去。我因而想到一个国家的大事兴起艺术收藏品会变得很值钱,加上后来的观察,是两年前我提出的「仓库理论」的基础。说可惜,因为当时我想不到炎黄子孙对法国印象派毫无兴趣!今天我想,为什么日本与中国的收藏品味有那么大的分别呢?答案是日本本土的艺术文化主要源于中国,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天价收藏,所以找法国的印象派出气。不止此也:今天在内地与香港拍卖的中国艺术文物,不少是从日本回流的。如果今天日本的政治人物能真的体会到他们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的,钓鱼岛可能变为他们的吊颈岛。日本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国家。

今天中国的艺术文物市场不仅庞大,而且品种类别之多简直天方夜谭。天晓得,说不定我们今天见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是的,中国是一个很容易推行艺术文化教育的国家。想想吧:西方的艺术历史要从整个欧洲加美国来教,但中国有足够的内容独当一面。其他的小国或文化历史时日不足的国家要怎样处理我不知道,但知道日本教书法艺术史是教中国的王铎。

几位读者见老人家说学习中国文化可以增加收入,问这些增加从何而来也。有四方面,让我分点说。

地摊知识是上佳课程

(一)艺术文化有趣味,入了门学懂了一点是容易享受的。这是经济学说的非金钱收入,政府的统计不会算进去。不是说笑,我可以拿着一本古书享受一整晚,或拿着一件只花数十元从地摊买回来的不知是真是假的古文物而玩弄几个晚上。杜牧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与今天我这个老人家的品味不谋而合。

也不是说笑,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地摊我和太太以三百大元人民币购得一个古瓷人物,认为是晋朝的。经过考究,鉴定为晋朝的「药师」人像。为什么会是那么新,且毫无破损,是一个谜。晋瓷易鉴,近于无从假冒。后来发现内地某博物馆有另一件差不多的「药师」,屡有注录。如果真的是那么罕有,我要找机会把自己的送出去。

这里要说的是晋朝的药师是一个典故,附带着的物品皆学问,而手上瓶子站着的小鸟是代表着些什么呢?这药师的造型是顶级艺术,使我遐思了好几晚:那是王羲之与陶渊明的日子呀!看来不像想象中的逸少,但却像想象中的渊明。怎么会那么巧?属胡思乱想,但也是一种乐趣——非金钱收入是也。

替代定律的运作

(二)阿尔钦及贝克尔等大师认为,非金钱收入(non-pecuniary income)的存在是经济学需要采用「功用」(utility)这个概念的原因。我不同意,历来不用看不到的功用作分析。但我指出,在边际上,非金钱收入可以通过替代定律而转到金钱收入那边去(见拙作《科学说需求》)。举个例,今天晚上我因为要欣赏从朋友借来的艺术作品而放弃了出外看电影,看电影的时间与票价可用金钱收入量度,但被节省了。这节省代表着我不需要支付的看电影的消费,欣赏艺术作品的金钱收入起码是这么高,因为我还有消费者盈余。政府统计的国民收入不会显示出来。什么都以金钱量度经济成就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想来是近于地狱的情况。

不知为知之是大忌

(三)这点前文说过:有足以跟别人讨论的文化知识,在日常工作的交际上很着数。这些知识容易受到外人尊重,而要求的层面不是大投资:在日常生活中多体会一下,翻阅些读物,多到博物馆或拍卖行走走,足够。问题是如果不知道但认为自己知道会很尴尬。艺术文化这回事可以胡乱地学习,但不可以不知为知之。

不久前在上海跟一位专家朋友拿着一些古书画研讨,发觉他对每一个前人的收藏印章的来龙去脉皆了如指掌,我衷心佩服。我自己当然没有他的本领,但宣纸大概是哪个时期制造,印章是否电脑复制,印泥的色泽是否有问题——这些我的猜测不会太离谱,因而有足够的本钱跟专家朋友研讨一下。我的肤浅知识容易学,有专人指点一下可以学很多。问题是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难从书本学,要有实物观察与专家指导。当然,有些鉴证很困难——例如同期的人假冒同期的书法或画作——但除非要购买收藏,你不需要知道。

第一桶金有人赚了

(四)这就带到朋友们屡次要求老人家分析的话题:投资于中国的艺术文物收藏的回报怎样看。

无可置疑,如果十多年前你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下注,乱买一通今天也赚了钱,远高于利息率的。但如果今天下注,乱买一通我赌你要亏蚀。第一桶金有人赚了。问题是如果你还没有入局,钱多手痒,对艺术文物应否下注呢?这样看吧:在讯息费用奇高但市场的运作还没有调好之际,新兴市场带来的第一桶金容易赚,但当讯息费用这项局限在市场算进了价,你不懂要赔钱给懂的。

让我先提出一个不可能错的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下,各种不同的投资回报,如果算清所有成本(包括交易及讯息费用)与回报(包括非金钱的回报),各种投资的回报率都一样。这是定义性的,不是什么学问。然而,风险等变动不论,善于下注的人可以从交易及讯息费用的掌握取巧。是的,购买收藏品赚钱不是幸运那么简单:我知你不知,我胜。

两种资产的示范

让我用两种资产来示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要读得很用心了。其一是房子,其二是文物收藏品。二者皆财富累积的仓库。房子可以自用,有租值,而租出去给他人用也有租值。这里,购买房子的人不单是为这租值而下注,他还会考虑到房价可能变动。房价于是成为预期年金租值的折现:如果市场对这预期上升,房价会因而上升。从房价的现值看,实际的现时租金作为一个百分率会下降。是的,我们久不久会见到现时的租金只是楼价的百分之二,但市场利率却是百分之六。这差距不是源于市场的运作失灵,而是预期的将来租金上升了。

这里有一个重点。房子作为财富累积的仓库,其价不会没有上限,即是说这仓库一定有爆满的约束。这是因为房子要靠使用有所值才有租值,而这预期租值不会无限地高。转到文物收藏那边,一个重要的不同处是藏者往往只是为了藏,很少看,没有什么因为可以用而出现的租值。这样,投资购买收藏品的人期望的主要回报是该物品在市场升值。因为没有预期的使用租值的约束,作为财富累积的仓库,逻辑上收藏品的市值没有上限。这就是两年前我写仓库理论时提出的一个重点。

逻辑上,如果不引进没有市值上限的收藏品作为仓库,财富累积的理论推不出来!这是说,如果只有像房子那样的仓库,其值有上限,一个市民的收入,在消费之外要积蓄的可能找不到仓库放进去。当然,没有上限的仓库只是逻辑上的需要,而一般而言市民作投资或积蓄有没有上限的两种仓库皆用。二者之间的均衡点是研究生的功课习作。就这样,我把逾百年的财富累积理论悬案打通了经脉。

讯息费用差别很大

现在转到房子与收藏品的另一个重要分别。一般人不需要学过才知道房子是什么,而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过有假房子这回事。选购房子,关于什么交通、学校、市场等资料容易知道,而其市价大约应该为何用不着找专家。换言之,虽然选择购买房子的交易及讯息费用存在,我们是不需要花几年时间去研究的。

收藏品是另一回事,其交易及讯息费用高出无数倍。原则上天下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作为收藏品,但能成行成市的只限于一小撮,其中最热门的是艺术文物。艺术文物的类别也多,但被市场选中作为财富累积仓库的又是其中的一小撮。不止此也。被市场选中的收藏品往往假货当道,假价翻飞,再增加了讯息费用。在两年前提出的仓库理论中,我大概地讨论了足以成为仓库的收藏品的条件,但不够深入,有机会还要再探讨。

可以验证的深学问

是多么复杂过瘾的世界。一方面,高的讯息费用淘汰了很多可以成市的收藏品,但能成市而且有可观市价的,却反映着无数的人在讯息费用的投资带来的价值。换言之,没有讯息费用好些收藏品不会有那么高的市价——此价也,是包含着讯息费用需要支付的投资。是深学问,但有趣,可以推出假说验证。

这里要指出的,是除非遇上十多年来中国的艺术文物之价急升的情况,要在收藏品下注赚钱不可以不学。这些学习既有趣味也有品味,可以增加习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然而,只为求知是一回事,要投资下注赚钱是另一回事。后者的代价相当苛求,算进这代价,市场调整后,收藏文物的回报率不会高于其他投资,但漠视这代价收藏的回报应该是比购买房子较高了。

在中国,收藏艺术文物的第一桶金过去了,去年至今天出现着市价下调。古文物之价的下调远比现代的为小,反映着市场选中了的古文物之量不是那么大。在此之前的约十年的急升只不过是反映着新兴市场遇上很高的讯息费用而必然出现的情况——新兴的股市也有类同的现象。这里的有趣问题是第一桶金的时日在神州已过,跟着的收藏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还可以高于其他的非收藏的投资吗?答案是可以的,但主要是限于那些曾经作过深入研究考查的人。这些人的收藏知识值钱,赚取高于其他投资的回报率只不过是反映着这些君子们的专有知识租值的存在。

仓库选择理论呼之欲出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格外有趣的。渐趋时尚的收藏品——例如几种石头——出现,而好些政府禁止拍卖的有一天会成行成市。这就带来我早就着手研究的一个话题:财富累积的仓库,市场是凭什么选择的呢?如果可以事前推断市场会选什么作为仓库,占了先机地下注,是多么过瘾的事。老人家可不是为了赚钱才在这方面思考,而是认为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没有仓库选择理论的支持,是美中的不足。后者理论我差不多想通了,但不肯定,发表可能误导瘾君子们。

我曾经写过,研究讯息费用要从以物为本入手。这篇文章是有示范性的补充。一九九一年谢世的施蒂格勒是好朋友,教我很多,但他获诺奖的关于讯息费用的鸿文,因为不是基于以物为本,说不上有什么可教的内容吧。施兄当年是以价为本,跟着而来也获诺奖的柠檬市场理论是以人为本,更不足道。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