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鲁里埃尔•鲁比尼:欧元区正走向解体

  对欧元区危机“胡乱应付”的做法,未能解决欧元区内部发展不均衡的根本问题。正如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周一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所表明的那样,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欧元将走向无序的债务整肃,同时,随着一些实力较弱的成员国崩盘并脱离欧元区,最终导致欧元区自身的分崩离析。

  欧元从未完全满足其作为一个理想货币区域所必备的条件。实际上,欧元区领导人曾希望,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匮乏,将需要欧元区加快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他们希望,这些改革会使各成员国的生产率和增长率趋同。

  最终结果有违预期。自相矛盾的是,早先利率趋同的光环效应,反而使得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的差异加大。希腊和葡萄牙等国危险地缺乏约束,而与之对应的,不过是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其它国家资产泡沫的累积。结构性改革被推迟,而相对于生产率增长的薪资增长出现分化。其结果是欧元区外围国家丧失了竞争力。

  所有成功的货币联盟,最终都绕不开政治和财政联盟。但欧洲走向政治联盟的步伐已经停顿,而迈向财政联盟的努力,将需要可观的中央财政收入,以及为欧元债券提供的普遍保险——就此而言,德国(以及其它核心国家)纳税人的税收不只是本国债务的后盾,而且也是欧元区外围成员国债务的后盾。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纳税人不太可能接受这一点。

  欧元区的债务削减或“重新安排”(reprofiling),将有助于解决某些无力偿债国家的过度负债问题。但它将无助于恢复经济趋同性——这需要重新实现竞争力的趋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欧元区外围国家将只会陷入停滞。

  目前的选择有限。要想恢复对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欧元可能需要大幅贬值——比如说,向着与美元平价滑落;但考虑到德国的贸易实力和欧洲央行(ECB)的强硬政策,欧元不太可能大幅下挫。

  德国的做法——施行改革以提高生产力增长、并为薪资增长设定上限——也不会奏效。短期而言,此类改革实际上往往会削弱增长;德国当初花了十多年时间才恢复其竞争力——对于需要迅速增长的欧元区外围经济体而言,这个时间太漫长了。

  通缩是第三种选择,但这也会伴随着持续不断的衰退。阿根廷曾尝试过这种做法,但在经过衰退日益加剧的三年时间之后,放弃了这一做法,决定选择违约、并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即便能够实现通缩,资产负债表效应也会增加私人和公共债务的实际负担。因此,欧洲央行和欧盟(EU)有关内部贬值的种种言论都是错误的,同时在短期内,必要的财政紧缩措施仍对增长有负面影响。

  因此,鉴于上述三种选择都不太可能,那么欧元区外围国家要想恢复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实际上就只剩下另外一种办法:抛开欧元,恢复使用本国货币,从而实现名义和实际上的大幅贬值。毕竟,在所有曾经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增长的新兴市场,除了官方注入流动性、财政紧缩和改革,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债务重组和削减之外,选择有弹性的汇率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眼下即便是在希腊和葡萄牙,脱离欧元的想法也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退出欧元区将让欧元区剩余国家蒙受重大的贸易损失——实际汇率大幅贬值以及作为债权人的核心成员国资本损失,这与阿根廷在上次危机期间将美元债务“比索化”做法的影响非常相似。

  然而,今天看来不可想象的情景,或许在五年之后再看就没有那么虚无缥缈——尤其是如果某些欧元区外围经济体陷入停滞的话。维系增长的低实际利率的趋同,改革有可能维持趋同性的希望,以及最终实现财政及政治联盟的前景——正是这些因素将欧元区国家捆在了一起。但如今趋同性已不复存在,改革陷入停滞,而财政及政治联盟则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债务重组将会发生。问题是什么时候(早还是晚)以及以何种方式(有序还是无序)进行。不过,即便是削减债务,也将不足以恢复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退出这一货币联盟的选项就会占据上风:因为无论退出的道路如何坎坷和无序,留在欧元区的好处将不如脱离欧元区。

  本文作者是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Roubini Global Economics)董事长、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YU)教授、《危机经济学》(Crisis Economics)联席作者

  译者/君悦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