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盛洪:“半个凯恩斯主义”加剧通胀

  主持人(搜狐财经副总监张翼):尊敬的盛洪先生,尊敬的李宝永院长,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搜狐财经副总监张翼,也是吉林大学94级的毕业生,今天能够回到母校,代表搜狐公司主持盛洪先生的演讲会,感到非常荣幸。在请出盛洪先生演讲之前,首先有请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宝永博士致欢迎词!有请李宝永博士!

  李宝永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尊敬的盛洪老师,搜狐财经的各位同志、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这个承载着收获和希望的金秋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吉林大学,聆听盛洪教授主讲的“通货膨胀与战略选择”报告,在此,我代表吉林大学,对盛洪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盛洪教授的专著代表经济学领域的领先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盛洪教授在普及经济学和对文化与道德问题的关注,也非常令人敬佩。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盛洪教授来到吉林大学商学院,让全体师生领会经济学大师的睿智与思想。

  2011年,CPI、通货膨胀这些经济学术语在新闻媒体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普通民众也切实感受到物价的飞涨,因此,通胀膨胀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政府将如何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情况,央行将采取什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走高的趋势,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今天,就让盛洪教授带领我们深入了解通货膨胀的本质,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战略选择。在此,我也想代表吉林大学感谢搜狐财经主办此次讲座,我相信本次讲座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最后祝愿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想学习经济学的同学肯定会知道张曙光、盛洪。天则研究所是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这个殊荣是当之无愧的。1993年,包括盛洪老师、张曙光老师、茅于轼老师、樊纲先生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在北京成立了天则经济研究所。十多年来,天则经济研究所以独到的思想,特别是三位老师深厚的学养和道德人品,在媒体界、学界逐渐达致有口皆碑。

  盛洪先生早年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以后,盛洪先生主要侧重于翻译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主编现代经济学。盛洪先生是制度经济学里的开拓者,同时他个人在过渡经济学领域也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说他主编了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和论著《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势》。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搜狐财经主办的聆听大师的公益活动。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我们先后邀请到茅于轼先生、张曙光先生等泰斗人物走近了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进行了巡回演讲,所到之处,反响非常热烈。盛洪先生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绕不开的话题。前一段时间,我和招商集团董事长秦晓先生在一起交流,他认为通胀不是短期的问题,而是长期的挑战和考验,因为我们中国的数据非常触目惊心,中国的M2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一会儿请盛洪老师求证。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邀请到盛洪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美丽的吉林大学。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盛洪先生为我们做报告。

  盛洪:谢谢张翼对我本人和研究所非常详细的介绍,感谢李院长非常热情的致辞。我也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吉林大学。我来长春的时候太少,上次来大概是10年前,当然我知道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对我来讲,因为我来去匆匆,我还没有看到长春真正的变化。我计划今后的一年到两年,专程到长春和吉林周边自驾玩一玩,这样对长春、对吉林会有更多的了解。

  今天这个题目是搜狐财经给出的,同时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题目。通货膨胀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所以我们来讨论通货膨胀与战略选择。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首先,我们还是稍微复习一下通货膨胀的含义。在座有学经济学的同学,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重复一下。一般很容易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两者混淆,实际两者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物价上涨”的时候,不能认为它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有一些简单的定义,但是我比较喜欢弗里德曼的定义,他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认为有通货膨胀,不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哪里的投资增长了,哪里的需求增长了,其实我们要讲一个因素,就是货币。弗里德曼告诉我们,不要那么复杂的去理解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要把通货膨胀和价格的相对变动做一个区分,比如我们用的商品价格上涨,能说是通货膨胀吗?很难说,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价格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很多产品会价格上涨,但这种价格上涨可能是不同产业之间相对的变化,这点要分清楚。我们要比较清楚的去理解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相对价格变动。相对价格变动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产业间的价格变动,有的产品相对于别的产品价格上涨,有的产业相对于别的产业的价格上涨;还有一种情况是地区间的价格上涨,有的地方可能比别的地区价格高,有的地区可能下降。这不能代表就是通货膨胀,这要看的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研究通货膨胀,只需要看一个因素:货币的供给。

  中国现在最大的结构变动就是城市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最大的结构变动是城市化,这个因素可能是主导中国宏观层面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城市化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加速,到现在方兴未艾,各个地方都在高速的城市化。

\
 

  这张图是城市化的趋势,所谓“城市化率”,就是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这个线向右上方倾斜,2010年以后是我预测的,一直到2020年、2030年。我们在今后至少20年,依然存在城市化过程。现在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只有50%左右,而城市化率的均衡状态大约要达到80%。城市化率现在以每年1.2%左右的幅度增加,要按照这个速度,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城市化的过程,导致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价格上涨:土地和劳动力。

  城市化为什么会带来土地价格上涨?是因为人的聚集。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于农村,如果人口密度不高于农村,就不是城市。因为城市带来的效率或者生产力,源于它的聚集。反过来讲,由于它的聚集,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带来了更高的效率的创造,必然就会产生更高的收入。这个时候,土地价格就会上涨。当然这里有比较复杂的道理,比如市场网络外部性的概念,大家聚在一起,交易的机会就会多,就会有更多的收入。一个市场如果人特别多,一定卖的特别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商贩摆他的摊,肯定挑人比较密集的地方摆,收入会很多。当然地租也会高。这不用很高深的道理,就能够讲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化本身带来土地价格上涨,这是合理的上涨。

\
 

  这张图,左边的斜线为土地城市用途生产率/地租率,下边的斜线表示土地农业用途生产率/地租率。城市用途与农业用途的线相比,城市用途的线比较陡,越是中心,创造的价值也高,同样的,土地价格也高。以北京为例,东城和西城两个核心区,人口密度比较高,其次像海淀、朝阳,人口密度低一点,再就是近郊区和远郊区了。不同的地区,土地价格不一样,东城区每亩、每平方米的价格会比较高,其次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越来越低。这样一个道理导致了非常正常的变化:这些年来,中国的土地价格是往上涨的。

\
 

  这是土地交易价格的指数。这个指数表明,这些年,土地交易价格是往上倾斜的,土地肯定越来越贵,因为城市化过程在不断进展。城市化过程不完,土地价格上涨不止。

  我们要强调,这个上涨过程不应该太快的,应该是比较温和的。它是要上涨,但是上涨速度不应该那么快。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价格上涨迅速,房地产价格也是非常迅猛的往上涨。而这样的上涨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也包括货币因素。

\
 

  城市化导致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条曲线是从2003年到2009年的数据,也是向右上倾斜的数据。城市化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基本被吸引到了城市,农村基本没有青壮年劳动力了。

  很多经济学家提到“刘易斯拐点”,我们没有更多富余劳动力,城市再发展、工业再发展,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怎么办?只有一个结果:劳动力价格上涨。同样,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劳动量相对紧缺,城市劳动力价格往上涨的时候,农村劳动力价格也在往上涨,总体来讲,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非常迅速的。从这条线来看,城镇劳动力每年以10%的速度上涨。

  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人离开农村向城里,生产农产品的人会越来越少,到市场购买农产品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能想象这个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就是农产品价格上涨。

\
 

  这张图上,浅蓝色的线代表城镇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的人口比重往上涨,农村人口在下降,城里的人在增加,粮食还得生产,猪还得继续养,实际价格还是在往上走,但是可能有时候生产的量不见得能跟上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农产品价格会长期往上涨。

\
 

  这张图显示,2000年以后,农产品批发价格不断往上涨。还有一个食用农产品价格的数据,也说明我国农产品已经步入长期逐步上涨的时期。

  我刚才讲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城市化的进程和中国的结构性变化导致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了不同的产品、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例如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土地价格上涨。实际上,所谓价格从来都是相对的,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价格,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价格,是相对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土地价格上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也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其实在中国或者全国很多地方,我们所看到的价格上涨,不是这样一种温和的价格上涨。如果说,每年我们的农产品以5%的速度上涨,我们的房价以5%的价格上涨,这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并非如此。大家都反映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不是那么温和了,这种感受是对的。为什么?因为除了城市化所带来的中国大量的结构变化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货币越来越多了。问题是,多出来的货币是从哪来的?我们要做一个讨论。

  贸易顺差造成过量货币供给

  在中国,货币供给现在有两个来源,我们称之为货币的水龙头。一个是央行主动发行的货币,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他的手段,对货币发行量进行控制;另外一个水龙头是国际收支,如果国际收支产生顺差,实际上等同于等价的货币供给。在传统社会中,比如在中国明清时期,贸易顺差直接就会变为国内货币,因为当时全球通行的货币就是银子或者银元,国内的主要货币也是银子或银元。拿到手是直接可以在国内用的,有了贸易顺差,你的货币也可以同比例地直接变成我的货币。今天的国际货币虽然不是贵金属,但道理是一样的,已经使国际贸易顺差成为自动的发放货币的机制。

  这种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不能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我们国家做外贸的企业,他们获得多少贸易顺差,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复杂的经济体系最后决定了我们有大量的顺差,中央银行只可能对应地发行央票冲销这么多的货币。因此,关注中国货币发行机制,除了大家经常关注的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等之外,还必须关注国际收支平衡所导致的货币发行制度。这在一般人的视野里是看不到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这一点。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国际收支是非常有意思的。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2008年出现了世界金融危机,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大量贸易顺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行货币的来源。

  为什么中国会有持续的贸易顺差?为什么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我们可以用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来解释。传统的贸易理论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它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但事实并非如此,企业规模变大,带来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他修改了这个假定,即假定规模报酬变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大的国家会优于较小的国家。因为较大的国家有较大的市场,就有较大的企业,也就有较低的平均成本。

  中国不仅是较大的国家,而且是最大的国家;不仅是最大的国家,而且是最大的市场。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还有什么东西,中国不是第一大市场?我前两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巨国效应》。中国在技术上、管理上其实和很多国家比是差很多的,但是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是最大的国家。这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感谢我们的孔子,他们从文化上把中国整合成大的社会,任何政治家、军事家都做不到这一点。

  金融危机出现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优势依然存在。虽然绝对额逐渐减小,但即使每个月只有200亿美元的顺差,也相当于1300亿人民币。大家要注意,这就是在发放货币。因此,我们有了大量的通过国际收支获得的货币供给。有一次开会,有的官员讲了很久的货币政策等等,我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或者货币供给和央行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央行的货币政策收得再紧也没有用,贸易顺差依然大量存在,钞票依然源源不断地存进商业银行。2009年贷款增长,不仅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且是因为这些商业银行有钱可贷出。大量的钱从哪来?就是外贸企业,他们的钱存到商业银行。因此,我们的货币供给在2009年至2010年迅速增长。

  中国的货币供给过多最先体现出来的是资产通胀。我们的股市和楼市上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是最为迅猛的。货币多的时候怎么办?总有地方去流。流到哪?首先是资产上涨。你去买一般产品不具有投资价值,因为一般产品是竞争性的,你买多少就生产多少,没有用处,所以通常情况下,CPI上涨不会由于购买一般产品而形成。因此,货币增加之后,大家首先考虑投资资产,因此股市的高涨就很明显。2009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一些收缩,但中国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将近10万亿的贷款,以及这背后的国际贸易顺差,又导致了货币供给富余,2009年底又出现了高峰。

  除了股市,这些钱迅速地涌入到非常值得投资的地方,也就是楼市。楼市的价值不是砖头本身,而是土地。资金涌入以后,楼市价格迅速上涨。在中国这样一种经济环境框架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楼市投资比别的投资要安全很多。你去投资一个钢铁厂,可能会有铁本的下场;投资一个煤矿,可能会被地方政府没收了,或只给你一个买入时的价格。但是投资楼市,很难想象哪天政府会以你买进价收回。所以,股市也上涨了,楼市也上涨了,中央政府也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了,这个时候货币就涌向了一般产品市场,最终走到了一般产品的通货膨胀。

\
 

  从这张图上看,CPI自2009年5月份开始触底反弹,这恰好是股市开始往下掉的时候,资金涌入到一般产品市场。有些产品是竞争性的,买得多就生产得多,产品本身是竞争的,但是生产产品的要素不是充裕的。比较稀缺的是土地,由于大量资金涌入土地市场,土地价格被抬起来,劳动力价格也被抬起来。劳动力的基本成本上升,因为占有空间的成本上升了。假如我是一个民工,到东莞打工,过去睡一个床板,现在同样睡一个床板,但是我会和老板说,现在得涨钱,不然这个床板睡不起了。资产市场投入的货币,没有短期获益机会,因为政府在控制楼市,证券市场表现不好,因此我们跑到产品市场。这是一个方面。

  “半个凯恩斯主义”加剧通胀

  土地贵了,劳动力贵了,农产品必然贵。农产品是什么东西?农产品是基础性的产品。不管你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天才还是一个金融产品设计师,你总得吃饭。只要农产品贵了,别的都贵。这是成本推动的因素。至于相关的政府政策应对,我认为属于“半个凯恩斯主义”。

\
 

  这里有上下两张图,上面的图,黑色的是经济波动,红线是政府的调控,也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货币量的变动。从图上看出,红线的方向正好和黑线相反,这就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反周期调节,在经济高涨的时候,我们要收缩,经济衰退的时候我们要扩张,这是很简单的理论。现在大家都在说凯恩斯主义,其实不是凯恩斯主义,而是凯恩斯主义的实用主义。其实政府在经济高涨的时候也不太收缩,换作中国的说法,叫做“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叫做“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因为不想收缩。在经济高涨的时候,不那么收缩。如下面这张图上的红线,虽然有点波动,但都在0之上。经济衰退的时候刺激,经济高涨的时候也不收缩。所以,这叫“半个凯恩斯主义”。

\
 

  这一张是1945年至2009年美国政府支出图表。这条线没有一个地方后面一年比前面一年更低的,都是往上涨。按凯恩斯主义的道理,这条线有些时间应该稍微低一点,再往上走,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它一直往上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实行的就是半个凯恩斯主义。

\
 

  这一张是1959年至2010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量的图示。它和财政支出有一点点区别,就是在有些时候,后一年的货币供给量低于前一年。从这两张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半个凯恩斯主义,不仅是只用半个周期,而且是只用货币政策财政收缩,而不会用财政政策。也就是说,宏观经济两大政策,只用货币政策,不用财政政策。

\
 
\
 

  再看看中国的财政支出,这条线一直往上走,没有打任何磕绊就上去了;中国货币供给量图表也呈现同样的走势。和美联储不一样的是,我们中央银行的专家委员会只是咨询一下而已,没有投票权。所以说,中国是更完美的半个凯恩斯主义。

  这样一种单边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在美国,美国的政治制度,总统是由选民选的,而选民不喜欢衰退,当总统就不能搞真正的凯恩斯主义。在中国,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的政府也非常脆弱,害怕经济变慢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为什么实行半个凯恩斯主义,这是第一点原因。

  中国习惯采用举国体制,在短期内集中大量优势资源实现特定的单一目标,因此我们的奥运会是成功的。但是经济这件事不能用举国体制,因为经济的目标不是奥运会的目标。奥运会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然而经济不行,经济或者是过犹不及,或者是欲速则不达。经济是寻求均衡的,要是发展太快,必然往下回落。在经济领域中,我们近些年来在所谓的中国模式的陶醉下,宏观经济政策是急功近利的战略举措,目的是尽快见效,由行政部门决定,政府政策最大的毛病就在这儿。“我很快”,“我是第一”,就像前一阵高铁出现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不是真正为社会着想,所以出现这个问题。2008年到2009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经济放慢过于恐惧,一下砸下去4万亿,而且还非常自豪地向外国人夸耀,我们的4万亿是没有经过人大讨论,所以很快决定了。由于时间并不长,大家能够回忆起来,当时买房是有贷款优惠的,今天想起来,怎么还有贷款优惠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限购了。恍如隔世。这就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行政效率导致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利益集团,尤其央企利益集团占据了大量的贷款,当然他们更喜欢低利率,会少了很多利息。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胀

  当通胀确实非常显著以后,又带来一个极端,力度非常大的推出紧缩政策。包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把水龙头拧的很紧,但是没有用,国际贸易顺差这个水龙头还开着呢。去年10月到现在人民币升值6.6%,今年加大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是非常明显的应对现有通货膨胀的对策。

  原来一谈到人民币升值,很多人会本能地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的损害。这其实是非常大的误解,或者说是非常大的扭曲。他们没有理解到,人民币估值过低会导致长久的顺差。尤其央行的精通经济学的专家,在面对巨大的通胀压力的时候,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我认为是非常肯定的。他们最终承认,其实这样一个通胀,不是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所能够解决的,他们意识到除了这个水龙头,还有另外一个水龙头。我们必须拧紧另外一个水龙头,只有一个因素可以改变,就是汇率。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也是不慢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政策手段,所谓的“限购”和“限价”,实际上是价格造假。我刚才说了,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而货币多寡取决于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者是中央银行,一旦出现通货膨胀,谁都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只能由中央政府负责。这个时候,施加压力让地方政府限购和限价,因为要把CPI作为各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来考核。但是地方CPI高了,就拉动了全国的CPI吗?这个逻辑正好是错的、相反的,并不是地方的CPI上升拉动了整体指标,而是中央银行没有及时调整汇率,导致国际货币顺差过大,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办法应对。这样一种做法,行政部门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是非常需要认真反思和严厉批评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把CPI指标分解到各地方。“管不住温度,还管不住温度计吗?”这是事实。我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原来住在北京长安街的东端,每次上班都会经过一个标志,上面同时显示时间和温度。后来有一年非常热,我突然发现这个标志上只显示时间,不显示温度了。限购本身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没有改变供给量和需求量,只改变了“温度计”,我不许你买了,所以价格下来了。据说买酒要限价,不许那么高的价格,只会给社会提供一个假的信息,实际货币还是那么多,需求量还是那么大。所以,“限购”和“限价”反映了非常不好的情况,上行下效。

  应对通胀的新战略选择

  为什么要提战略选择?我们一般说宏观经济政策不是长期性的政策,因为宏观经济是周期性的。为什么在这里讲战略?我们看到,现在的宏观经济现象就是长期现象。我刚才讲半个凯恩斯主义,这不是一个经济高涨和另一个经济高涨之间的事情,它在全世界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尤其二战以后。美国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实施,中国在这些年也开始实施,半个凯恩斯主义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因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新的战略。

  首先,终结半个凯恩斯主义。这个战略选择,不仅中国要选择,而且美国要选择,欧洲要选择。相对于美国而言,欧洲更想摆脱半个凯恩斯主义,欧洲面对的问题比我们严重得多,比如希腊的债务危机、西班牙的债务危机,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债务可以偿还,债务人也有好处。但是现在欧洲想摆脱这种局面,因为欧元不是主权国家的货币,而是一个类似股份公司的东西。一个国家不希望别的国家欠债,却要通过多发欧元去还。但是欧洲人在做这样的事情,非常艰难,大家看到希腊的公务员在游行,他们已经不适应哪怕一点点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了。二战以后,自从有了凯恩斯主义的启示,他们用了其中一半,导致的结果是任何政治家都可以迎和老百姓不喜欢衰退的心理。所以,希腊公务员起来游行,大家看起来很荒诞。反过来也说明,从政治来讲,要终结这种作法非常困难。我认为,理想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是整个的凯恩斯主义,高涨的时候紧缩,衰退的时候扩张。真正的凯恩斯主义,才能避免半个凯恩斯带来的问题。这需要非常强的魄力,需要战略抉择,而在现在非常困难。

  其次是人民币战略性升值,从而长期减少外贸顺差。长期的通货膨胀趋势,不是央行去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所能克服的,因为这是短期的货币政策,长期来看,一定要扭转我国一直存在的、持续的国际贸易顺差。越多的顺差,造成越多的国内货币供给,多到没有用的地方,多到只能增加价格,不能增加产品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对人民币进行战略性升值。在中国,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多争论。其实我们经常在很多场合讨论人民币升值,为了避免通货膨胀,我们有必要人民币升值。当然,有人说,人民币升值,我们怎么办?这样的压力非常大。其实我也强调了,这些人把出口企业的利益夸张为全国人民的利益,他们可以无限夸张,然后说人民币升值损害了中国利益。中国人没有经过思考就接受这个结论,有领导人曾说人民币绝不升值,其实通货膨胀是损害全国人民的,也包括这些出口企业。出口企业说了,为什么还要升值?成本都上升了。那为什么成本上升了?就是因为你赚的钱太多了。背后有政治上的角力。

  第三种战略选择,就是从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型。3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是主要的世界市场,中国对它们的出口带来大量财富。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美国再也扮演不了以前那个非常富饶、人口众多的世界第一大市场的角色。世界的经济重心要转到中国来,现在中国几乎是所有产品的世界第一大市场,任何一个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在哪?应该放在中国,很简单。所以,从外向型到内需型的转变是非常巨大的,这是战略性质的选择。

  涉及到所谓内需型,现在有什么样的王牌呢?就是城市化。现在城市化率不到50%,我们还有30%的空间来实现。30%的空间大概可以持续二三十年的时间。前几年我非常乐观的为大家做了预测,中国还有二三十年的好日子。为什么?因为城市化所带来这种投资需求和引致的消费需求是巨大的,是战略性的,每年有大量的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他们的消费需求会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中国的王牌就是城市化。为什么美国、欧洲和日本没有?因为他们的城市化已经结束了,而中国还有二三十年。我最近说你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只要没有动荡,中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现在某种程度上讲,还不够健康,政绩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配置、资金配置不是那么有效。

  我喜欢自驾旅游,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离某些城市越近,马路越宽,上面没几辆车。但离这些城市越远,路越窄,路面越差。这在中国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离政治中心越远,路越窄。到边缘,路几乎就没法走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行政配置资源结构的后果,当官的把资源配置到领导能看到的地方,领导看不见的地方,他就不配置了。但是这条路需要的时候就得走。有一天我们从六盘山下来要开到西安,十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小时。行政配置的资源结构,并不是非常有的配置资源,所以,要有健康的城市化过程,要有政府和市场比较好的结合。更多借助于市场进行城市化资源的配置。

  另外一个附带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土地供给问题或者房地产供给的问题。我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的房价贵,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将很大一块房地产供给排除在外。这大块的供给什么?就是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这些房屋被城市围起来,它的规模有多大?2007年,国土资源部有一个统计,大到当年整个房地产存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完全放开农村集体土地建筑,让他们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话,房价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所以,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垄断,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排斥房地产的大量供给导致的。如果我们放开的话,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觉得盛洪老师最后半个小时的演讲是最精彩的,他讲到“价格造假”,是非常勇敢的言说。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这样有操守、有道德的言说。感谢盛洪先生!接下来进入互动时间,在座的同学可以自由发问,盛洪老师可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提问:盛洪老师讲到人民币升值,升值到多少才能保证避免日本出现的经济十年不变化?

  盛洪:人民币升值多少是不能由经济学家计算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应该也有相应的管理。货币现象有非重要的特点,一方面通过交易形成价格的浮动;另一方面,货币的本性决定了货币不应该变动过大。这个机制是通过市场探索到大致的浮动点,在这个浮动点附近设定一个范围。让它不产生过大的浮动,在一个大致的范围浮动。

  日本的广场协议和它所带来的影响,不能简单只看广场协议本身。日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或者通过关税、配额来限制进口,同时包括日本国内销售渠道垄断的保护,导致日本长期的存在顺差,而且顺差成为一种追求。我们在探讨中国的机制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希望人民币有战略性的升值,但另外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我们的升值结构一定要使中国的贸易顺差下来,变成基本的贸易平衡,甚至某些时候是贸易逆差。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国模式,当然不是日本的模式,我们可能向美国靠一下。美国是通过贸易逆差发行美元,而中国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人民币汇率到一定高度,国际收支是平衡的,我们就可以避免出现日本的情况。

  提问:对于人民币升值,您的说法非常正确,但如何消除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资本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盛洪:所谓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财政支出和CPI,不是单向的关系。不要忘记一个问题,CPI没有下来,就是因为财政支出没有下来。这是互动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增长率都是正的?正常的经济增长应该允许出现负的,只是大家已经习惯这个结果,所以才认为经济增长率应该是正的。本来是有春夏秋冬的,你不喜欢冬天,但是没有人有本事把冬天去掉。而半个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是人为地去除了经济的冬天。

  我这个说法很残酷,在座没有人喜欢经济的冬天,但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真正可以预期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你能知道中国明年6月份一定是夏天,这个预测是没有错的。这是一种阴阳变动、周期循环,经济也是一样。大家不喜欢经济衰退,但是半个凯恩斯主义会累积出很多负面结果,包括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关于投机热钱,我认为它是短期的,而且它是预期在有管制的情况下,做出变动的时候,进行投入。假如是市场机制,就没有那么多热钱了。我刚才讲的机制,是市场机制,由市场决定。这个热钱问题只是短期的问题,不是长期的问题。长期是均衡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谢谢盛洪老师,我是从海南过来读MBA的,我想问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困惑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开始限购,二三线城市也开始限购,据我所知,很多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资金链在紧缩,但是房价依然上涨。我想问一下,在最近一两年中,房价会降吗?

  盛洪:我刚才讲过了,房价背后就是土地价格,而土地价格和城市化过程相关。从长远看,城市化过程不完,土地价格上涨不止,这是长期趋势。会不会又在短期价格下降呢?有时候房价上涨过猛,和大量的资金涌入有关,可能会使房价在短期迅速上涨,出现泡沫,可能会有非常短暂的下跌。因为原来所谓的房价上涨过猛,会下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合理的房价上涨还在往上走。所以,从目前来讲,要做一个战略判断:房价基本是上涨的,个别的时候有下跌。但你是抓不住那个机会的。大概在2009年春节前后,北京房价曾有过短暂下跌,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基本就是这样的逻辑。谢谢。

  提问:盛洪教授您好,市场上过剩的货币在投资房地产之后,导致楼市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在国家治标不治本的调控正下,您认为过剩的货币会投资到这两个领域还是下一个投资目标?如果寻找下一个领域,会是什么呢?

  盛洪:这个我没法预测。经济学家能做的只是预测长期趋势,你可以问更多的企业家,他们比我知道的多,让市场去决定吧。

  提问:感谢盛洪教授的精彩演讲。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一是利率问题。虽然央行五次加息,但相对于现在的通货膨胀情况来看,现在的利率依然相对较低,盛老师对此有何评论?其次是高利贷的问题。相对于银行贷款的减少,近期有大量资金涌入地下高利贷市场。对这个现象,盛洪教授有什么看法?

  盛洪:存款利率相对较低,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商业银行利率不是市场利率,而是中央银行管制的利率,不是商业银行自己定的。管制利率现在是偏低的。为什么偏低?我认为背后有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占有大量贷款,他们的利益就是较少的融资成本,较低的存款利率,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我们的存款利率还是低于合理的水平的。

  由于央行规定的较低的存款利率,大家都很理智地不再把钱存进银行,因为每个月会损失5%或更多。这种情况下,由于贷款比较紧缺,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他们不太能够从国有银行贷到资金,所以必然有非常普遍的民间借贷市场。其实这个市场缓解了很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因为他们需要有钱,所谓的高利贷的盛行,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过来讲,高利贷从经济学上讲,从来不是一件错事。为什么有高利贷?因为没有低利贷。借款人当然想有更低利率的贷款,但在没有低利率贷款的时候,借他高利贷的人就是好人。其实我们鼓励发展高利贷,鼓励发展民间金融,但结果是高利贷越多,利率就越低,因为货币多了。所以鼓励高利贷的结果就是低利率。

  我最近看到释放出来的一些信号,可能在为央行或者当局整治民间借贷制造舆论,他们放出这样的信号,很显然,民间的借贷市场就不稳定,大家都很害怕。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社会朝另一个方向变,我们首先承认民间借贷,发展民间借贷机构,他们就会更坚定信念,做这件事情是受到保护的。所谓民间有什么问题,一定是政府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不承认对产权的保护,说不定哪年说变就变了。所以,从某种程度讲,我们要正确对待民间借贷,正是因为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影响,不许民间银行发展,民间供给的借贷才不充分。我们看到的现象,恰恰要想到,我们要进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使中国的银行体系和中国的金融机构更为多样化、更为充分、更有效。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校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